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2日讯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而10月23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天气渐寒,万物收藏,正是市民借助中医智慧,为身体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养护好肝脏的关键时刻。22日,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医科专家给出霜降节气养生攻略。
霜降时节,阳气由收转向藏,阴气渐盛。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时的养生重点在于一个“收”字,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而肝主疏泄、藏血,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最易受秋冬肃杀之气所伤,因此秋养肝,重在“收”与“润”,避免“燥”与“郁”。
霜降时节,为何要格外关注肝脏?专家介绍,秋燥伤阴,肝血易亏。霜降后,凉燥尤为明显。燥邪易耗伤人体津液,而肝开窍于目,主筋藏血。津血同源,阴血耗伤则会导致肝血不足,出现眼干涩、视物模糊、皮肤干燥、指甲脆裂等症状。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这种景象容易引人忧思、悲愁,情绪趋于低落。在中医情志理论中,秋对应于“悲”。这种悲秋情绪最易导致“肝气郁结”,使人感到情绪抑郁、胸闷、胁肋不适。
“寒主收引”,天气转冷,寒邪侵袭人体,会使筋脉收缩挛急。肝主筋,筋脉的柔韧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寒邪外侵,内合于肝,可能导致关节僵硬、疼痛,小腿抽筋等问题。
针对以上特点,霜降时节的养肝策略可总结为:“润、暖、悦”。
所谓“润”,是指滋阴润燥,以养肝血。市民应该多吃滋润之品,如枸杞(泡水或煮粥)、桑葚、黑芝麻、山药、雪梨、百合等。它们能有效补充阴液,濡养肝血。
专家推荐饮用枸杞菊花茶,枸杞滋肝阴,菊花清肝明目,二者结合,堪称秋季护眼养肝的黄金搭档。
所谓“暖”,是指避寒就温,以舒筋脉。市民应适时添衣,尤其注意脚部、腹部和颈背的保暖,防止寒邪从这些部位侵入。
市民可以睡前泡脚,用温水泡脚,可加入少许生姜或艾叶,能温通经脉,引血下行,有助于肝血回归,改善睡眠。
所谓“悦”,是指调摄情志,以疏肝气。市民应注意对抗“悲秋”,多晒太阳,尤其是在早晨,阳光可以驱散阴郁,振奋阳气。
市民可以多做室内活动,听一些舒缓、向上的音乐,练习书法,或进行温和的室内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有助于气机调畅。
霜降养肝可以每天按揉这两个穴位,如同为肝脏穿上一件温暖的“小棉袄”。其中,太冲穴是解郁散结的“出气筒”,其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霜降时节按揉,可有效疏解因“悲秋”产生的肝气郁结。
三阴交是滋阴养血的“三江汇合点”,其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约四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是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处,刺激一穴可调三经,尤其擅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完美应对秋燥。
在世界传统医药日与霜降节气相遇之时,大家会深感传统智慧的博大精深,其关键是养生顺应天时。大家运用中医的智慧,以“润、暖、悦”为纲,悉心呵护肝脏,这位身负重任的“将军之官”,助它安稳地迎接冬天的到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