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吴石的战友,他是热播剧《沉默的荣耀》中的另一位主角、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
陈宝仓:与青岛的一段历史交集
央视热播剧《沉默的荣耀》,让昔日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重回大众视野。而除了主人公吴石,剧中刻画的另一位主角的真实人生故事也浮出水面——他不仅是与吴石密切配合的战友,更是曾主持青岛地区日军投降仪式的特派员——
陈宝仓在情报战线上镇定自若、险中求胜的对敌经历,钩沉起80年前青岛跑马场上的前尘往事。青岛老城高低错落、回环往复的山间建筑中,龙华路如同蜿蜒的玉带,贯穿于绿树葱茏的信号山向阳坡底。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龙华路1号,一座古色古香的双层老建筑,就像迎风展开的历史画卷,记录着陈宝仓在青岛工作时紧张有序的日日夜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驰骋广西威震南疆的抗战名将,到主持日军投降仪式的特派员,再到台湾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隐蔽战线红色战士,在走向光明的前夜身陷人生至暗时刻,陈宝仓以一腔赤诚书写着高歌悲壮的人生历程,在起起伏伏的时局中,谱写出别样的战斗豪情。
从抗日儒将到青岛“特派员”
陈宝仓,字自箴,1900年4月5日出生于北京。父亲是经营古玩的松宝斋的高级雇员,因八国联军侵华时北京城遭劫,家境由此中落。陈宝仓14岁读完中学后投考免费的清河军官预备学校,两年后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工兵科。在保定军校两年半的学习中,陈宝仓功课优秀,连年获奖。与他后期命运产生重大关联的吴石、吴仲禧,则是保定军校的三期生。

1945年10月,陈宝仓在青岛居所前留影。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保定军校校友、国民党军政部政务次长兼武汉行营副主任陈诚调陈宝仓到庐山受训,后到江西省南城担任土木工程训练班主任,负责培训国防工程技术人员。不久,陈宝仓又调往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教育科科长兼武汉城防指挥所主任,参与指挥武汉防务。武汉分校有着国共合作的良好氛围,沈雁冰、郭沫若、李富春等都曾在此工作,陈宝仓较早接受到我党的抗日主张。
1938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政治部,陈诚任政治部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团结汇集文化界精英参与全民抗战。身在武汉的陈宝仓,与苏联顾问和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接触,为日后转向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女儿陈禹方回忆说:“在武汉,我们家曾有周恩来送的书,还有前苏联的书刊,我亲眼看见过一套《中苏文摘》,后来全家从武汉撤退的时候都被烧了。”
1938年春,陈宝仓调任张发奎第八集团军少将参谋长,在参加安徽宣城战役时,遭日机轰炸受重伤致右眼失明。6月,日军以海空军配合向武汉进攻,眼伤未愈的陈宝仓奉调参加武汉会战,经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推荐,出任第二兵团参谋长,在万家岭战役中配合司令官张发奎,在主战场德安县万家岭与日军106师团展开12昼夜激战,歼灭日军数千人,击毙日军联队长田中大佐,重挫日军攻势受到国防部通令嘉奖。1939年春,陈宝仓任第四战区代理参谋长(战区内称副参谋长)。第二年秋,日军以10万兵力在广西钦防沿岸登陆,沿邕钦公路攻占南宁,直指昆仑关。国民政府军委会调集部队发起反击,陈宝仓负责指挥灵山方面战役,协同其他机械化部队全线反攻。桂南会战历时一年,毙伤日军4万余人,迫使日军南撤。
抗日战场上,身经百战的陈宝仓此时早已是响当当的“抗日儒将”,在指挥岳圩战役时,他因战功卓著,被当地民众赠以“威扬塞外”的匾额。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接受日军投降。陈诚深知陈宝仓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才干,专门向蒋介石推荐陈宝仓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赴青岛和美国海军少将谢勃尔一同主持日军投降工作。
1945年10月17日,陈宝仓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抵达青岛,负责主持日军投降仪式及军用物资接收事宜,下榻于龙华路1号官邸,军政部特派员办事处设在广西路,当时的日本小学黑色楼宇内。

龙华路1号,曾经的陈宝仓官邸。
1945年10月25日上午,青岛地区日军投降仪式于汇泉跑马场举行。相比南京受降20分钟的典礼,青岛受降典礼要多出80分钟。中美两国记者参与报道,美国记者全程录像,从这些宝贵的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身着戎装的陈宝仓意气风发、脚步坚定。
接收敌伪资产被构陷
作为军事特派员的陈宝仓主持受降典礼后,一项重要任务是代表军方负责接收日军在青岛的军用物资,调查搜集战犯罪证、逮捕战犯,遣返日本军队和侨民。10月28日,中美双方会商日军缴械手续及办法,共同主持解除日军武装,逮捕战犯36人,解送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军事法庭。同时,令驻市内日军集中在四方路、蒙古路缴械,驻郊区日军由中国方面逐点接收。10月31日,日军在青岛的兵器厂、火药库和军事设施全部接收完毕。为了维护城市安定,陈宝仓对涌入市内、自称抗日队伍的国民党散兵游勇严明军纪,果断制止了骚扰百姓、破坏秩序的现象。
抗战期间,山东是仅次于东北的日军侵华第二大根据地,日军将在中国内地、东南亚各国掠夺来的金银铜铁锡矿石等军备物资汇集青岛、烟台,运回日本后以此为原料制造武器,在青岛、济南等地建立飞机、汽车、坦克等修理厂,设置军需被服厂多达270余处。战后沉淀在山东的日军工厂和军需物资,国民党各派势力争先抢夺、趋之若鹜,被老百姓称为“劫收”。陈宝仓摆脱各派势力干扰,在驻青美军的配合下,在主持接收时通盘考虑、点面结合循序推进,登记造册时做到物账相符,整个接收工作井然有序。到了年底,青岛境内的兵工厂、火药库、飞机修理厂、日本领事馆、汽车修理厂、军需品厂等设施接收就绪。

陈宝仓(中)主持青岛地区日军投降仪式现场。
1946年,陈宝仓调任第四兵站中将总监,驻地济南,具体负责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军的军事供应。此时的陈宝仓想方设法资助解放军,据女儿陈禹方回忆,她曾亲耳听到父亲对母亲说:“今天又给那边送了一批礼!”第四兵站交通处长也对陈禹方说:“好不容易弄到3万斤地瓜干,刚一运出城就丢失了。”毛泽东曾说,蒋介石是解放军的“运输大队长”,陈禹方称:“我父亲就是运输中队长或小队长之一!”
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觊觎接收物资,企图留在山东消化分配,遭到陈宝仓拒绝后,向蒋介石密告陈宝仓将物资粮饷故意遗失给解放军,有“资共”嫌疑。国民党政府遂将陈宝仓停职调查,1947年免职。
陈宝仓对国民党上层的腐败与倾轧感到厌倦,便与家人去了上海。陈禹方回忆:“到了1948年,组织上正式派了一个叫吴仲禧的人跟父亲和吴石联络。”吴仲禧是陈宝仓的老战友,与吴石是同乡,三人都是保定军校学生,共同服役第四战区时,吴石任参谋长,陈宝仓是副参谋长,吴仲禧是军法执行监监长。吴仲禧在抗战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安排他在张发奎所部上层开展统战工作。当时,吴仲禧常以下棋、喝茶、聊天为掩护到陈家,秘密磋商去台湾潜伏的工作计划。1948年春,陈宝仓在香港加入由李济深领导的地下民革,并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饶彰风、方方等接触,表达了赴台促进两岸统一的愿望和决心。年底,持续1年之久的停职审查最终查无实据,陈宝仓“资共”嫌疑案撤销,调回国防部任中将高参。
受命赴台执行特殊使命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陈宝仓有机会赴北平策动傅作义,但他考虑到自己熟悉国民党军队内部机构及工作方式,最终决定“做联络工作,迎接解放”。1949年春,陈宝仓接受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和民革中央领导人李济深的派遣,执行潜伏任务,配合“大舅”吴石开展情报工作,成为我党潜台情报战线最高级别的国民党中将。他将获取的资料转交吴石,通过情报系统送回大陆。对于一些重要的前沿阵地及纵深工事图、付防设施图、前沿爆炸物图、军用道路图,为了准确无误标出具体位置,工兵出身的他亲书手绘,制成目标清晰、位置准确的图表,为解放军攻打台湾和减少国内城市遭敌机轰炸损失提供了宝贵信息。

陈宝仓字迹。
为了便于工作和掩护身份,陈宝仓赴台时带着夫人和4个子女,只有长女陈佩方留在上海工作。一家人于1949年夏天到达台北,入住正义路三段永康街十三巷七号一座日式住房。秋季开学时,女儿们考入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儿子借读在台湾大学植物系。陈宝仓与吴石两家相距不远,孩子们在母亲的带领下经常到吴石家串门,但很少参加聚会和社交活动。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国民党加紧清理敌对人物,台湾处在血雨腥风之中。陈宝仓预感危险步步临近,为解除后顾之忧,在周密安排下将家人送到香港。儿子陈君亮为适龄男丁,按规定不得擅自离台,陈宝仓办理了一张出差证明,于1950年初让儿子抵港与家人会合。
1950年1月,中共地下党台湾地区负责人蔡孝乾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后叛变投敌,致使1800多名中共地下党员被捕入狱,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吴石身份暴露。3月1日吴石被捕,在其家中搜出一份手绘军事布防图,经笔迹核对确认是陈宝仓所绘,陈宝仓随即被捕。陈禹方说:“其实当时,我父亲的罪名还不太成立,抓住他只揪住一条罪状,就是他把台湾周边的海陆空军事部署整理成表格,交给了吴石,最后传到了北京。”陈宝仓受审时表示,与吴石交换军事情报是工作需要,至于吴石最终将情报投向何处他无从干涉,因拒不认罪而受尽酷刑。狱中的陈宝仓对严刑拷打毫无惧色,沉着冷静地与敌周旋,争取时间保护战友。据《传记文学》杂志刊发的《吴石案件始末》披露,陈宝仓是最难审的一个人,总说“我忘了”“想不起来”,始终“狡狯”“镇定”,最终一字未吐,常激对方“大打出手”。陈禹方女儿李敏回忆说:“以前我见过一个跟他一起服刑的人,当时这个人比较小,陈宝仓每天放风的时候都会从他牢房前面路过,但是走得非常慢,就是因为浑身都是伤。”

陈宝仓(前排右一)一家1948年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福。
1950年6月10日,陈宝仓与吴石、聂曦、朱枫等人在台北马场町被国民党以间谍罪杀害,行刑前他给好友段翔九留下遗言:“永康街十三巷七号段翔九兄鉴:弟已被判死刑,请转知家属,死后即用火葬。陈宝仓绝笔六月十日。” 6月12日,妻子师文通和子女们得知噩耗。师文通悲恸之余,历尽曲折联系到台北的陈克敏(当时是学生)和唐辉麟(国民党军队军需官),恳请去刑场领回陈宝仓遗体火化,将骨灰交给陈禹方在台北的同学殷晓霞。
1950年7月殷晓霞到上海考大学,从台湾坐船至香港时,当局故意刁难,不让陈宝仓骨灰盒靠岸。殷晓霞无奈之下,将骨灰盒缠缚在背上,冒险偷渡登岸。“当外祖母拿到外祖父的骨灰盒时,里面骨灰还是潮湿的。外祖父的骨灰就是这样在海水的浸泡下到达香港。”李敏回忆。
淡泊一生显初心
作为军人和革命家的陈宝仓,作风简朴、自律严格,平常着一件布大褂,穿一双黑布鞋,一派儒将风范。他爱兵如子,反对国民党军队中的“打兵制度”,反对克扣军饷;抗战期间,他带的军队纪律严明,高唱《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兄妹开荒》等共产党军队歌曲,团结军民共同对敌,这在国民党军队里十分罕见。作为父亲和丈夫的陈宝仓,侠骨之中更有一副柔肠。1938年春在宣城作战时陈宝仓身受重伤,全身200多处伤口,眼睛里有弹片未取出导致右眼失明。在家养伤的两三个月时间里,脱下军装的陈宝仓利用难得的空暇时间给孩子们讲笑话、猜谜语,讲述自己14岁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却勤奋好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经历。他鼓励儿女们专心读书,不慕虚华。“对于我们来说,他是慈祥的父亲,我没有见过他大发脾气,也没有见过他用污秽语言骂人。他讲话缓慢,有分寸,总是以理服人。他做事沉稳,有涵养,但很风趣。”女儿陈禹方如此评价父亲。外孙女李敏回忆:“外祖父一生淡泊名利,他曾一次降职,三次免职,但是他毫不在乎。周恩来同志曾经要求隐秘战线的情工人员要有苦不说、受气不叫、任劳任怨、顾全大局。听我母亲说,在济南的时候王耀武的拳头都要打到外祖父的鼻子上了,外祖父都不会急,为了工作他都能忍,表现得大度、有涵养。”面对官场浮沉,陈宝仓总能镇定自若、宠辱不惊,因派系歧视,他多次被降职免职,但他从不因个人得失牢骚满腹,曾经的长官张发奎在口述自传中评价说:陈不在乎降职。

毛泽东亲笔签署的0009号烈士证。
陈宝仓牺牲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位隐秘战线的英雄。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书面证明:陈宝仓同志系到台湾从事祖国统一工作而牺牲。1952年9月,陈宝仓家人收到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编号为0009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上书:“查陈宝仓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发给其家属恤金外,并发此证以资纪念”。
1953年9月14日,经过千辛万苦寻取回来的陈宝仓骨灰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内。公祭仪式低调庄重,李济深主祭并宣读长篇祭文《悼念陈宝仓同志》。由于“吴石案”当时尚未解密,包括陈宝仓家属在内,现场不到20人参与祭奠仪式。悼词写道:“陈宝仓同志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旧式军官,他在幼年所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他也曾为封建军阀长期服务。可是他所处的时代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他在中国社会大转变中,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与改变,也逐渐改造了他的主观世界。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中,因负伤而失去了右目,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以后他又在军队中接触了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革命影响,因而日渐倾向革命,对中共地下工作同志的支援与掩护不遗余力。最后还参加了民革的地下组织,在统战工作中有了极端英勇的表现,自动要求前往台湾协助吴石同志进行策反工作,向壁垒森严的匪巢内搜集有利于我方的情报。当他坚决要求深入匪巢,肩负起十分危险而艰巨的任务时,我想: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了。不幸事机不密,终以身殉国,所谓‘求仁得仁’,在陈宝仓同志为革命而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如同万千个革命烈士临危受命,临大节而不辱的奋斗精神是一样,他是死而无憾的……”
如今,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陈宝仓的汉白玉全身塑像迎风矗立,和吴石、聂曦、朱枫三人一起,以战斗者的行列瞩目远方……碧波浩荡的海水涌动不息,黄海之滨的青岛依然传唱他的功勋事迹,宝岛台湾依然牵动着他们的未了情缘。(李京禄)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