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3日讯 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未来事务管理局携手韩国Influential共同策划出版的科幻小说集《身体,再来——中韩女性作家科幻畅想录》,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新书分享会。该书汇聚中韩六位女性科幻作家,包括中国作家昼温、程婧波、王侃瑜和韩国作家金草叶、千先兰、金青橘,以“身体”为核心主题展开创作,畅想在未来世界人类身体的多种可能性,共同发出属于东亚女性的身体宣言。
分享会上,本书作者之一王侃瑜,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文化研究学者罗小茗展开深度对话,共探科幻语境下身体的价值与未来可能。

聚焦女性身体体验:以疼痛唤醒存在感知
“在以往的科幻小说中,女性特殊的身体经验很少被书写。”分享会上,王侃瑜坦言,接到“身体”创作命题时,她首先关注的是“具身性体验”——女性成长中常见的生育、痛经等疼痛,既是独特的身体记忆,也是唤醒存在感知的重要方式。她进一步指出,人类视觉、听觉已实现数据化,嗅觉、味觉的数据化突破近在眼前,唯独触觉的数据化最难达成;而在碎片化信息洪流中,人们常被浅层愉悦麻木,此时“疼痛的刺激”反而能让人重新锚定自我。
这一观点得到张怡微的呼应。她引用一位瑞典临床心理学家的观点:“她说她要生一个小孩,因为自己生活得太好了,她不想放弃疼痛的经验”,提出“疼痛是关涉人类存在的体验”: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消解疼痛,但《身体,再来》中的女性作家们却不约而同地将疼痛作为感知世界的入口,以对肉身价值的珍视,叩问人类命运的核心。
罗小茗则补充道,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讨论身体的切入点有所不同:男性作家多偏向群像叙事,比如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中写失明蔓延到整座城市;而女性作家更聚焦个体身体疼痛。这种差异不仅源于性别,也与代际思考方式的不同相关——六位女作家对个体身体体验的细腻捕捉,恰是东亚女性视角下的文学力量体现。

技术时代的身体困境:权利让渡与判断力反思
随着对话深入,嘉宾们将话题延伸至技术与身体的关系,直指现实中的“身体权利”困境。
罗小茗评价金草叶的作品将“身体”和“认知”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互动关系演绎得非常深入。为了应对自我意识和身体之间脱节的困境,她会进一步安排情节去推动思考的深入,新的观念又改变了她和身体、和认知的关系:“如今我们的身体很大程度上已不属于自己——身体数据化、短视频导致的神经素变异、语言能力改变,都在重塑我们与身体的关系。”张怡微则从语言角度补充,社交媒体制造的新词——如“35岁”是生活的一个坎——正在定义生活、加剧焦虑:“人们像是根据这些词语在生活,却难有独立决策。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超越科幻层面的启发。”
王侃瑜与罗小茗还特别提到韩国作家千先兰的《铁的记录》:书中“芯片控制人体、夺走感官”的设定,恰是现实中“身体权利让渡”的隐喻——APP隐私条款默认勾选、数据被无形收集,人们在“便利”中逐渐丧失选择权。罗小茗进一步指出,该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判断力外包”的设定:不同于以往科幻中“反面角色剥削人的脑力”,这里是人类“主动向技术交出判断力”,最终无法夺回;而在失能状态下如何重建判断力,已成为当下紧迫的现实问题。王侃瑜呼吁:“每一次‘勾选同意’前,都该思考是否愿意让渡权利——这是我们夺回身体主权的微小抗争。”
科幻与现实交织:从宇宙追问到生活本质
谈及书中作品的创作维度,嘉宾们一致认为,《身体,再来》既有着科幻对宇宙的宏大追问,也不乏对日常人生的切实观照。
人类文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世界是不是虚拟的?张怡微觉得金草叶对宇宙的发问本身就是超脱日常的,是基于“我们为什么成为我们”这一根本问题。她认为,即便人类世界是高维文明的模拟,仍需思考存在的意义——从办公室、家庭的琐事中挣脱,多与宇宙建立联结,正是科幻赋予读者的精神启发。
而对于这一问题,王侃瑜有不同的思考。以前她会思考自己和世界、和宇宙的关系,但当切身地经历了一些生活中的危机、面对需要承担的责任时,会开始思考和家人、和身边人的关系。在她看来,无论我们的世界是不是虚拟的,有没有更高维的造物主存在,我们此刻的生活体验都是不为宇宙的本质所左右的,个体当下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她在书中选择“从宇宙走向具体生活”的原因,让科幻叙事扎根于切实的情感与责任。
责任编辑:李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