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5日讯 近日,一款由崂山区企业自主研发的AR眼镜,在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建设的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成功完成中试并下线,迈出其规模化量产的关键一步。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 资料图
中试验证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环。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尖端产品,虚拟现实整机及其关键器件结构复杂,加工及组装难度大,中小型终端品牌厂商缺乏检验检测和中试验证能力,其技术研发容易脱离相关标准、市场和下游内容生产的实际需求,导致“闭门造车”。
面对相关企业需求,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专门建设了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为新技术的市场化提供“安全试验场”——新型显示技术、空间定位系统、沉浸声学模组等虚拟现实领域的创新成果都可以在这里验证可行性和市场适应性。同时,该平台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针对关键领域提供标准编制、软件研发、软硬件集成、工程服务、内容创编、业务验证等全流程、多维度业务支持,通过核心技术、产业标准、应用生态的全方位支撑,打破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壁垒。“平台目前已具备虚拟现实整机及零组件中试生产能力,年产能可达15万台。”据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副主任刘宁介绍,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已于今年5月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解决中小型终端品牌厂商所面临的“闭门造车”难题,只是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赋能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4日下午,记者从崂山区举行的“产业链上的崂山好品牌”现场媒体见面会-虚拟现实产业专场上获悉,获批组建以来,该中心已完成人机交互、图形运算、终端技术等领域7大方向、总计28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17项、软件著作权85项,打造了虚拟现实开发/仿真工具链,实现国产化替代,在高端装备设计等领域自主可控。同时,突破下一代混合现实设备技术壁垒,掌握新一代XR平台的功耗优化技术,实现新一代终端的小型化、轻量化,其综合性能、轻量化、舒适性等核心指标达到全球领先。目前,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试验证等六大平台已全部投用,并累计向行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各种类型服务60余项,深度参与1项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和5项团体标准的制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通讯员 崔维兵)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