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4日讯 “没想到我也能作为大学生的导师,给他们打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新港山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告厅,社区志愿者李星辰作为“社区导师”,为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学生的12项实践成果打分、提建议,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回专业“考官”。

22日,在社会工作专业综合实习汇报交流会上,12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作为小组代表,向新港山路社区书记范诺为、5名居民代表和一线社区工作者分享了小组在社区融合、老年精神慰藉、儿童成长支持等领域的实习成果,范诺为等从实践实效、群众认可度等维度为实习成果打分。

“我们的专业学习成效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把‘考场’搬到社区,让服务对象为成果打分,考查的是真实效果与认可度,对同学们的成长更具现实意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刘世颖介绍,该专业培养方案中有一个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考查的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社会工作专业23级74名同学分为12组,聚焦“一老一小”、社区融合、司法支持、医疗关怀等主题,在各小组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现场调查、深度访谈、模拟法庭、银龄课堂、公益集市、情绪疏导等系列活动,以专业方法激活社区活力,构建支持网络。

“这次的‘考试’很特别!”社工232班学生吕梦琳同学表示,“居民们现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也更明白了社会工作必须贴近实际、真正服务大家的初心。”为了这次实习汇报,她和组员们认真开展调研、反复打磨内容,力求真实反映服务过程的专业思考与实践收获。
12项成果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在法院实习的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探索“司法社工 + 心理疏导”路径;在医院实习的学生开展患者情绪疏导,形成“医疗 + 社工”人文关怀模式;在社区实习的学生聚焦“一老一小”,打造银龄课堂、青少年成长营;在学校实习的学生开展防欺凌宣传与心理辅导,构建“校园社工+家校联动”育人模式;在福利机构实习的学生为老人设计康复方案,探索“精准评估 + 个性服务”帮扶路径;在社会工作机构实习的学生参与公益项目运营,完成多个案服务报告。
回顾这次校地合作的历程,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书胜表示,今年7月,学院与薛家岛街道正式签署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建共建协议,本次活动聚焦社区与学校双向赋能,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社区导师见面会和社会工作专业综合实习汇报交流会为核心,构建起“专业引领—实践落地—需求响应”的联动机制,为基层社会工作服务注入专业动能。
“社会工作专业的根在社区和社会,师生只有走向社会、走进社区,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将所学用于社会治理实践。”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粲表示,学院将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优势,以新港山路社区等为实践阵地,推动专业教育与社区需求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专业社工导师+志愿服务”模式,推动实现高校智力资源赋能基层治理,同时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实践课堂,让青春力量在社区沃土中绽放价值。(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杨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