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让“绿肺”更好地滋养市民

城市建设里,公园是呵护人居生活的点睛之笔。为巩固浮山森林公园与太平山中央公园的建设成果,强化两处核心绿地的保护管理,青岛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近日表决通过《青岛市浮山森林公园和太平山中央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待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将正式公布实施。这一条例的出台,为青岛的“青山绿线”筑起了法治屏障。

守护“青山绿线”,是为城市夯实生态基底的关键一步。《条例》精准划定三条“控制线”。其一,明确绿线不得擅自调整,确保林地、绿地面积只增不减,守住生态本底;其二,要求新建、扩建建筑物退让绿线不少于十米,为自然留足生长与呼吸的空间;其三,划定建设高度控制线,有效避免“水泥森林”遮挡山景,守护市民远眺青山的视野。这种以立法护绿的思路,妥善平衡了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让浮山、太平山这两座主城区“绿肺”,能更持久地滋养市民生活。

守护“青山绿线”从不是静态封存,而是动态培育与长效守护。青岛推行四级林长制,将生态保护责任层层压实到每一级管理者,从顶层统筹到基层管护,形成闭环管理。唯有通过常态化巡查、精细化养护,才能让《条例》的要求落到实处,让公园真正成为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的“生态调节器”,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要让公园更好惠及市民,关键在于打破边界、推动融合,让公园从孤立的景点转变为城市生活的枢纽,实现从“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的跨越。近年来,青岛在公园与城市的融合上持续发力:中山公园拆除围墙,与植物园、动物园整合为太平山中央公园,游客无需绕行就能一站式漫步多园;“青小园”品牌与“口袋公园地图手册”同步推出,人们按图索骥,就能找到离家最近的口袋公园,用碎片化时间享受身边的“诗与远方”。这些实践,正让公园与城市、与市民生活贴得越来越近。

有风景的地方,往往藏着新活力与新经济。将公园、绿道与城市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等功能深度联通,既能丰富市民生活场景,也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青岛不断升级公园业态,引入书店、特色饮品店、文创小店、主题市集等,让逛公园多了几分新鲜感;同时,特色活动接连不断。今年5月,小麦岛公园的“公园无人机星空嘉年华”,用科技与光影点亮春日夜空;夏日以来,太平山中央公园的“青岛之夏”艺术灯会,更打破传统公园“日落而息”的模式,市民傍晚入园,既能吹着晚风赏灯,又能感受艺术氛围,让游园体验愈发惊艳。这些“公园+”场景,不仅提升了公园的吸引力,更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

公园建设的核心始终是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新增一片绿地,还是升级一项功能,都需从细节入手,问需于民、求计于民,让每一处调整都精准对接市民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让广大市民在逛公园的过程中,遇见更便捷、更惬意、更美好的生活。(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周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