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青岛迎来巨无霸央企的加码。
10月15日上午,2025年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大会举行。会上,两大央企与青岛的合作传来新消息——
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东方电气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东方电气将在青岛投资建设东方电气海上风电北方总部,落地东方电气海上风电北方装备制造基地、东方电气北方海上风电研究中心等板块;
三峡(青岛)海洋发展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
东方电气集团是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之一。所属东方风电年产能达2000万千瓦,已累计为用户提供风电机组超4200万千瓦,产品遍布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
股权穿透显示,三峡(青岛)海洋发展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中国三峡集团,它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资产总额达1.5万亿元。
此前,东方电气集团已在即墨注册成立东方风电(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三峡(青岛)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则成立于9月份,注册资本1.5亿。
本次集体亮相,意味着两大国企的青岛布局正式落地。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和中国三峡集团,都是带着大项目来的。
东方电气将在青岛投资建设东方电气海上风电北方总部等板块。据媒体报道,项目为百亿级。其中,海上风电北方总部和产业园项目已经开工,园区分三期推进主机装配、电控系统和叶片制造。园区建成后,将为青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峡集团去年6月与青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此之前,三峡集团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青岛深远海4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启动招标,为青岛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今年,该项目进入山东和青岛的重大重点项目名单。
9月份,项目环评公示。公示内容显示,该项目(海上部分)工程建设内容包括214台单机容量为14MW的风力发电机组、1座海上换流站和生活辅助平台、2座综合服务平台、40回66kV场内集电海缆及±525kV送出海缆等。陆上工程包括陆上换流站、陆上电缆敷设及相关的配套辅助工程等。
三峡青岛公司的成立,说明项目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青岛)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并非三峡集团全资控股,而吸纳了产业上下游的关联企业。除控股股东三峡集团(通过两家子公司持股80%)外,还包括青岛能源集团(持股5%)、汉缆股份(持股5%)、聊城信发新能源(持股5%)、中建青岛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持股3%)、盘古智能(持股2%)。
三峡集团的操作方式,其实和东方电气集团布局产业园的逻辑类似,体现的都是青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意图,那就是借助龙头央企聚合资源的能力,通过海上风电、光伏等大项目牵引,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尽快能源这个体量巨大的风口产业中,分一杯羹。
绿色能源为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谋划的要突破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目标是“打造千万千瓦级装机海上新能源基地、推进千亿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链”。
首先,是央企“一呼百应”的能力。东方电气集团本身就是例子,牵头成立的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成员企业已超过240家。
其次,青岛预期之中的大项目够多,产业机遇大。目前,青岛有多个超大新能源项目在推进中,根据山东的规划,青岛新筛选5个海上风电场址,可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参与企业包括三峡、华电、华能、大唐、中船等。9月28日,中国电建电建新能源刚刚发布了即墨100万kW海上风电项目第一阶段前期工作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这些动辄上百亿的大项目,让很多企业已经闻风而动,来到青岛。上个月,“风电巨头”、中国500强企业明阳智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明阳瑞祥(青岛)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
前两年,青岛以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为依托,在即墨打造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引进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储能、新能源研发等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已初步构建起一条“海上风光”产业链条。
随着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和中国三峡集团项目的落地,青岛的新能源产业将补上一大块短板。
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的竞争,能源可能是胜负手。这也是能耗大省山东这两年拼命投资建设清洁能源的一大原因。
在当下山东的清洁能源版图中,同样处于胶东半岛的烟台早已抢跑多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700万千瓦、稳居山东省首位。构建了“核、风、光、氢、储、LNG”协同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
核电、风电、光伏、LNG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更是带动投资7000多亿。在经济承压时,成为城市的“稳定器”。
虽然青岛与烟台这两座城市的定位不同、产业结构各异,但烟台在能源领域的突进,不可能不对青岛带来无形压力。不过,青岛还是要做好自己,一定根据自身条件,发展适合自己的能源产业;同时,开辟差异化赛道,避免与兄弟城市产业类同,发生内耗。如此,产业体系才能搭建得更科学、发展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