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高校培育“带娃专家”,何以迎来掌声

AI仿真婴儿的啼哭声里,藏着高校专业调整的时代密码。学生带着仿真婴儿回宿舍24小时“领养”,VR设备校准拍嗝力度……高校培养“带娃专家”的诸多探索,正打破“育儿=体力活”的刻板印象。这不仅是专业设置的创新之举,更是高等教育回应民生需求的及时之举。

“及时”首先体现在对“育儿需求质变”的敏锐捕捉上。过去,带娃是“吃饱穿暖的经验活”,通过隔代抚养的老人们示范,年轻的宝妈宝爸们自然而然就能学会。但如今,带娃已升级为涵盖情感抚慰、健康管理、智力开发等在内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有近3000万人,这背后是海量的“托育升级”诉求。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持证保育人员仅有50万人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10%。复合型人才的缺口,让“好托育难寻”成为不少家庭的痛点。当育儿从“经验驱动”转向“专业驱动”,仅靠月嫂、保姆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高校入局培养本科层次的“带娃专家”,正好补上了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短板”。

“及时”更体现在对供需矛盾的精准破解上。此前,教育部已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有的学校积极行动,比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以“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构建核心课程体系,靶向施策,“缺什么补什么”。有的学校则已尝到甜头,比如,浙江树人学院家政学本科毕业生被“一抢而空”,三分之一投身托育,还有的成为培训师。这表明,当专业设置对准市场需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及时”对于突破“观念桎梏”也非常重要。过去提及育儿、家政,总有人将其与“低学历”挂钩,但如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图景、高校实验室的科技赋能等,都在改变这种固定思维。“专业无高低,适配即价值”,高校敢于布局托育、养老等看似“小众”却关乎民生的专业,使人才培养更具前瞻性。当然,也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学习托育专业。这虽然不要求“天赋异禀”,却需要学生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爱,愿意接受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如此才能持续深耕这一行业,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此外,还需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引导并督促投身其中的学子多一些爱心、耐心与恒心。

高校培育“带娃专家”,不是一时的话题热度,而是高等教育回归育人初心的生动实践。就个体来说,带娃的水准或许与学历高低无直接关系,但从宏观上看,体系化的教育与标准化的业务培养,终将助推托育行业健康发展,惠及千家万户。(鞠培霞)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