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6日讯 近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因疑似遭受空间微小碎片撞击而推迟返回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太空环境安全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在青岛理工大学,就坐落着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针对空间碎片监测和管理成立的高校科研机构。
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院副院长、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郭阳介绍,城市生活垃圾、街道垃圾甚至海洋垃圾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困扰,如今陌生而貌似科幻的太空垃圾也进入了人们的现代生活——空间碎片其实是人类航天活动遗留在地球外层空间围绕地球高速运行的太空垃圾。其实,在距离地面数百公里的广袤空间里,已经积累了数以亿计的太空垃圾,它们现在正以每秒近8公里的速度围绕地球飞行,对我们的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和其它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可以说,空间碎片是人造卫星和航天器的“隐形杀手”,其监测与防护是世界级航天难题。
自2018年成立以来,重点实验室凭借其在空间碎片监测与研究领域的多年积累,在国家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领域中悄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保障角色:已经助力我国构建起由地基监测、天基感知和智能推演组成的三级防御体系。
这个过程中,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院空间碎片监测技术团队在空间碎片监测领域持续深耕,实现了一系列跨越式发展。2020年,学校携手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等单位,共建“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2023年,成功牵头成立“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标志着该领域的科研平台迈入省级重点序列;2025年,青岛理工大学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全国空间碎片学术交流会,学术影响力获得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目前,该研究团队的核心攻关方向聚焦于两大领域。一是“看得见、辨得清”的监测与感知技术。团队通过融合光学望远镜与雷达监测技术,致力于提升对中小尺寸碎片的探测精度与稳定跟踪能力,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观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如同为茫茫星海装上一双敏锐的“慧眼”,能从复杂的背景噪声中精准识别、锁定碎片目标。二是“算得准、防得住”的轨道碰撞预警技术。团队通过融合多源观测数据,大幅提升空间碎片的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为航天器的主动规避机动提供至关重要的决策依据,筑牢安全防线。
整体来看,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以监测、预警和评估为核心,将青岛理工大学的工程学科优势与国家太空安全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已发展成为我国空间碎片领域一支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重要力量。从神舟十八号到神舟二十号任务期间,航天员多次出舱安装的防护装置,其背后正是依赖于该实验室提供的精准的监测与风险评估数据。
未来,青岛理工大学将继续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作用,以扎实的科研工作和卓越的工程能力,为守护国家太空资产、推动太空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贡献日益关键的“理工智慧”与“理工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