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一条机动车道,通行效率就有了大幅提升。近日,经常由科苑纬一路左转至科苑经三路的车主明显感觉到,早晚高峰时的拥堵长龙不见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造”,是青岛近年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注脚。
城市交通的烦心事,往往藏在老百姓日常出行的细节里。早高峰赶时间却被堵在路口,晚下班想早点回家却寸步难行,这些“心头堵”,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精准度。为使出行更加通畅,青岛自2022年以来已整治了624个拥堵项目,今年又依托12345·青诉即办“夏病春治”专项行动,排查出106个拥堵点位,优化了1243个路口信号灯配时,相关道路通行效率一下子提升了15%以上。
这些整治项目大多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工程”,而是从市民上下班路上的“小麻烦”切入。城市治理得好不好,不只看修建了多少宽马路,也要看老百姓能因此而减少几分拥堵的焦虑。当治理切换到“群众视角”,瞄准民生需求的“小切口”,人们的获得感就会更加真切、感觉也会更为贴心。
交通治理的“绣花功夫”,还体现在对群众“动态需求”的精准响应上。现代化城市时刻在动态运行之中,车流多少会变,人口会流动,产业布局会调整,堵点痛点也会跟着“挪地方”,治理手段自然不能一成不变。青岛的“夏病春治”专项行动,并非“一查了之”,而是参照12345平台收集的民生诉求数据,动态跟踪堵点变化。被优化的1243个路口信号灯,也不是搞“一刀切”统一设置,而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路段车流情况,实现“一路一策”“一时一策”。比如,早晚高峰时,学校周边路口的信号灯会适当向行人过街倾斜;平峰时段,主干道则侧重保障车流顺畅。这种“跟着需求变”的治理方式,打破了过去“规划定了就不变”的静态思维,让交通治理更具弹性与活力。
这些交通治理的做法,也给城市精细化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治理资源要向“微观痛点”倾斜,多关注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把人力、物力投进去,让治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其次,治理手段要善用“数据赋能”。12345平台的民生诉求、路口监控捕捉的车流数据,都是治理决策的“活材料”,用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最后,治理目标最终要落在“人的感受”上。当群众满意了、舒心了,城市的宜居度自然就提升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城市治理的水平,往往就藏在“一条车道”“一盏信号灯”的细节里。不贪大求全,把“绣花功夫”做细做实,城市就能更有秩序、更有温度。(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评论员 鞠培霞)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