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约!“05后”高中生书写利他与贡献的青春答卷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9日讯 在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几名高中生俯身与小学生一同调试水火箭的尾翼;在段李家村的田埂边,一群手捧笔记本的少年正专注聆听村民讲述一段乡村变迁的故事……这些是青岛海尔学校2025年“希望之约”支教调研活动的鲜活瞬间,也是“05后”高中生以青春之我践行“造就未来世界贡献者”使命的生动缩影。

前不久,海尔学校200余名师生走出校园、深入乡野,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调研”双场景实践活动。他们为乡村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带去精心设计的创新课程,深入村街小巷、田间地头调研社会民生,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书写着利他的青春答卷。

打破围墙,在真实世界中寻找教育答案

“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转化为服务他人的能力;怀揣‘贡献社会’的理想,却对真实社会的复杂性缺乏认知。”基于对当代学生成长痛点的深刻洞察,海尔学校设计了“希望之约”支教调研活动。

海尔学校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丰盈的人格,赋予学生服务社会、贡献时代、开创未来的力量。

真正的贡献者,应读懂真实的社会。海尔学校承袭海尔集团作为希望工程援建标杆的公益血脉,以提升“未来世界贡献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力、学习力、知行力、创造力、领导力等“五力”基本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共情合作能力等五项高阶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这场“支教+调研”双场景的实践活动。

在希望小学,学生们直面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实问题,自主设计课程,将知识转化为乡村孩子能听懂、喜欢学的内容,点亮乡村孩子的兴趣与梦想;在段李家村“三同”教育基地,他们聚焦乡村发展核心议题,深入调研现状与需求。在真实世界中,学生在“做事”中学会“思考”,在“付出”中读懂“担当”。

知行合一,在实践淬炼中实现能力跨越

从“学知识”到“用知识”转变是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如何让乡村孩子爱上科学”“怎样用手工课传递传统文化”……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海尔学子以“学创共同体”为载体,开启了“调研-设计-打磨-落地”的自主研发课程之路。

他们通过云端访谈、资料查阅精准把握乡村孩子的需求,历经一个多月反复打磨,将抽象知识转化为39门创意十足的趣味课程。在此过程中,海尔学子不仅要懂知识,更要会转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被充分激活,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应用”的成长。于是,在水火箭课堂上,学生们将简单的饮料瓶、纸板组装成模型,让物理原理变得可触可感;在不织布手工课上,孩子们缝制传统纹样挂件,让文化传承在指尖流淌;在演讲表演课上,海尔学子则通过“故事扮演”小游戏,帮助乡村孩子克服胆怯、大胆表达。

与此同时,调研组的同学们带着土地政策、农村养老等八个直击乡村焦点的课题,走进村支部、农户家、卫生室、超市和养殖场,在倾听、记录、分析中破解认知盲区。从农户“以前靠天吃饭”“现在能流转挣钱”的对比中,他们读懂了土地政策的实际价值;从留守老人“子女在外打工”“靠养老金生活”的讲述中,他们思考着“精神陪伴”的缺失与应对;从“妇女主任”到“快递小妹”的身份转变里,他们看到了政策赋能与社会进步的轨迹。这种沉浸式的调研,让同学们学会了用辩证视角看问题,社会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无声中生长。

双向赋能,在利他贡献中读懂青春价值

“支教不是‘知识帮扶’,而是‘平等对话’。”这是海尔学子共同的感悟。

“我发现一个腼腆女孩不敢提问,便自觉地蹲下身,手把手教她折油纸伞花瓣。帮她克服胆怯的同时,也治愈了曾经内向的自己。”海尔学校支教学生刁赫煜教会了别人,也更加读懂了自己。当课程结束,听到孩子们“明天还能上表演课吗”的追问时,海尔学校支教学生王钰童更加懂得“短暂陪伴”背后是孩子被点燃的梦想火种,这也更坚定了她用行动传递温暖的决心。

在乡村调研中,他们学会了耐心倾听;在听老人讲述土地故事时,他们放慢语速、认真回应。这种双向互动让同学们跳出“自我视角”,学会了理解他人、尊重差异,共情能力与责任担当在细微处生根发芽。

当滨城区第三实验小学的课堂恢复日常,当段李家村的田埂回归宁静,海尔学子的成长却从未停止。这场支教调研活动不仅传递了知识与温暖,更让学子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贡献社会”的起点。

“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的温暖流动。原来‘贡献’不需要轰轰烈烈,帮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小窗,就是有意义的事。”支教结束,海尔学校学生魏子杰有了这样的感悟。

“以前觉得‘解决社会问题’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哪怕是帮村医记录下职业困境,为乡村女性的变化做一份报告,都是在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这次支教调研让我读懂了‘未来世界贡献者’的真正含义——不是能力有多强,而是愿意带着真诚与责任,走进真实的世界。”参与乡村调研的学生对“成长”也有新的思考。

青春的答卷仍在续写。这些年轻的身影带着乡野赋予的智慧、孩子赠与的纯真,正在将“希望之约”转化为前行力量。当贡献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当支教学子在服务他人中认识自己,未来世界的模样正由这些青春的脚步一步步丈量,由这些温暖的行动一页页书写。(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