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还是那片山,海还是那片海,但光景已大不相同。
在招远大户庄园乡村振兴片区,山地赛道的速度激情与葡萄梯田的丰收劳作同步上演,13座曾经彼此相隔的村庄正结成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村民们忙着管理果园、忙着接待游客、忙着筹备赛事,昔日山多沟深的撂荒地已成功举办14场国家级赛事,更成了山东省第一个办起全国“村BA”的地方。
在青岛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一条山里河串联起八个自然村,白墙红瓦的胶东老石头房错落有致,干净宽敞的柏油路蜿蜒伸展。共富公司、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种植的农户们稳稳嵌入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24个百亩产业园和400个特色种植园。
一场从“点滴盆景”到“连片风景”的变迁,正融汇于山东“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业产业的实力令人瞩目: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连续26年全国第一。
在这背后,乡村发展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困境,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突出,“大省小农”“村庄各自为战”的局面让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
如何破题?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山东把目光瞄向了“片区化”。
这是一场深刻的乡村发展范式变革。山东创新性地以片区为基本单元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构建了“组织共建、产业共兴、治理共促、服务共享”的四维联动机制。散落的村庄如明珠般被串联成片,成为照亮共富之路的璀璨星河。
这样做的目的就一个:让更多村吃上“产业饭”,让更多农民端牢“致富碗”。
临沂自2019年率先实践“片区思维”,已建成193个市级以上片区,覆盖3314个村庄、占全市村庄总数的46%,片区内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30%。
滕州“龙湖月色”乡村振兴片区,整合片区内10个村庄的文旅资源,打造出集沙滩、草坪、乐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助力村集体增收22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500余万元。
所谓片区化发展,绝非简单拼盘,而是对乡村空间、组织、资源的一次系统性重构。
传统乡村如何蝶变?坚持规划“一张图”。
有的村庄虽被划入同一片区,却依旧各自为战,导致基础设施难以共享、公共服务不同步,产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有的片区虽然实现整合,但村庄治理尚未形成有机整体。片区化推进,虽不改变原有的行政关系,但也强调一体化规划指引推进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撒胡椒面”式的投入难成气候,“单兵突进”的模式难以为继。
沂源沂河源片区建设民生综合体,实现服务共享;青岛杨家山里片区打造全省首家乡村振兴一体化运营平台,达成优势互补。
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打破“各扫门前雪”的局限,片区发展目标更明确,资源配置更高效。
传统产业如何焕新?坚持产业“一盘棋”。
一颗“红果”,激活一片热土。在临朐县“红果·金山里”片区,一颗山楂实现从鲜果到加工品再到体验的价值跃升,带来“丰收”到“增收”的跨越。
一头大蒜,带动一方百姓。在金乡县鱼山片区,一颗大蒜历经“七十二变”“长”出30项国家专利,核心村崔口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60万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从“石榴村”,到“大蒜乡”,再到“番茄园”,无不表明,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在产业链上协同合作,在多样性上分工互补,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形成“1+1>2”的规模效应,就能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传统文化如何赋能?坚持资源“一起用”。
东昌府区堂邑镇“邑路繁花”片区,以非遗技艺为核心,推动葫芦加工从“家庭作坊”向“产业集群”升级,将葫芦做成占据全国七成份额的“地标产业”。
巨野县董官屯镇片区以工笔牡丹画为主导产业,带动3000余人就业。
文化“两创”让农业产业既有“文化魂”,又有“经济力”,为乡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与财气。
目前,省市县梯次建设片区2070个,覆盖1.8万余个行政村。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致富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每个村庄都满载希望,让每个农民都笑意盈盈,这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幸福模样。(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