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整治“幽灵外卖”不能止于图片审核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平台应当为无堂食外卖提供者加注“无堂食”标识。如今,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大平台已上线“堂食”相关标识。效果初见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仅靠标识管理难以根治“幽灵外卖”,审核与监管手段亟待升级。

  “幽灵外卖”是指无正规门店、无证照、卫生状况堪忧的虚拟店铺,其运营成本低,凭借线上光鲜亮丽的包装吸引大量订单,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部分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审核仍停留在“表面审查”层面。商家只需上传几张看似整洁的堂食环境图片,就能通过审核。而随着AI图像生成技术的普及,从餐厅布局到顾客用餐场景,都能用AI伪造。更有第三方服务机构推出“代办包过”服务,他们熟悉平台审核规则,通过摆拍餐桌照片、伪造证照等手段,就能帮助无资质商家蒙混过关。这些乱象的出现,让图片审核方式变得漏洞百出,无法有效甄别“幽灵外卖”。

  传统餐饮监管主要针对有固定门面的实体店,监管人员通过实地走访、检查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等方式加以监管。但“幽灵外卖”通常没有实体门店或者地址虚假,线下排查难度大,监管力量难以全面覆盖。线上与线下监管的脱节,让不法商家难以被有效监督。

  要真正遏制“幽灵外卖”,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审核机制与监管体系。平台应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审核机制,除了图片审核,还应采用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等方式,了解商家的实际经营情况。例如,通过比对商家上传的图片与卫星地图、周边环境信息,判断其地址的真实性;随机实地抽查,检查商家的后厨卫生、食材储存等情况。监管部门可通过大数据识别证地不符、无效证照等问题,提高监管效率。同时,鼓励消费者举报“幽灵外卖”,让每一位食客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员。

  整治“幽灵外卖”绝非单一环节发力就能见效。只有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措施,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多方合力,才能让其无处遁形,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