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1日讯 “我志愿投身国防事业,用青春和热血报效祖国!”日前,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第三报告厅内,103名预征预储学员的宣誓声响彻全场。这里正在举行“舰校共建育英才”主题活动暨第二届“砺剑从戎”预征预储训练营开营仪式。

青岛科技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林,青岛警备区动员处处长王庆涛,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秘书处处长孙九超,海军可可西里湖舰政治委员丁锐,青岛科技大学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洪坤,青岛科技大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王丽,青岛科技大学校校团委书记刘跃宁等军地领导与300余名师生和官兵代表共同参加这一重要活动。
从“征兵”到“育人”的融合创新
“我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站在强国强军的高度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开展国防教育,优化军事兴趣类社团建设,强化预征预储和精准征兵,创新推动参军入伍学生军旅生涯、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衔接融合协同育人,构建了‘三涯衔融(MAP)’教育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课程化嵌入、实践化体验,真正把国防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参军报国从一种选择,成为一种自觉的成长路径。”王丽在介绍育人体系建设时表示。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始终坚持党管武装,不断优化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机制,探索构建“国防+”育人模式,融合学校现有学科专业建设深化国防教育,立足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优势赋能大学生兵员预征预储,开展了“淬炼青春·筑梦国防”国防教育文化季,推动沉浸式、体验式国防教育,开展了“进军营·学军事·悟军魂”国防教育活动、“观重器·学专业”主题教育等活动,协同相关部门在青岛市人防宣传教育基地建立了国防教育基地。荣获第八届“爱我国防”山东省大学生主题演讲大赛一等奖,彰显了国防教育支撑人才培养的成效和贡献度。积极推动国防教育守正创新,深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启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智赋能国防教育智慧课程建设研究》相关工作。申报的《基于军民融合视角的校企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路径研究》《国防教育融入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数字化赋能高校国防教育提质增效研究》等项目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从“量变”到“质变”的体系升级
“学校始终把握兵员预征预储的基本定位,优选具有国防情怀、志愿投身国防事业的学生,以成立军事兴趣类社团方式进行兵员培育的活动。学校坚持以‘为军队选人才、为战时储兵员、为社会育新人'为根本导向,将兵员预征预储工作纳入全面建设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正确处理预征预储与教学工作的关系、社团活动与教学秩序的关系,实现兵员预征预储与国防教育有机融合、与征兵工作紧密衔接、与其他社团建设协调发展、与学校学科建设互促共进。着力抓好了‘青科军协'与学科优势专业的融合,鼓励军地通用专业学生积极加入‘青科军协'、踊跃报名应征,逐步探索了‘精准育苗'方法路子,为部队对口补入专业技能人才。”青岛科技大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武装部副部长李春家介绍。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依据《兵员预征预储工作暂行办法》《山东省关于加强兵员预征预储工作“十条措施”(试行)》《青岛市兵员预征预储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岛科技大学军事爱好者协会预征预储工作的决定》,对“青科军协”这一军事兴趣类的学生社团建设进行了全面优化,建立了预征预储对象资格准入、日常管理、综合评价、淘汰退出制度机制,确保了预征预储社团建设的规范有序。截至今年10月,共有306名同学通过加入“青科军协”等方式纳入预征预储,从中进一步选拔了103名同学进入本届“砺剑从戎”预征预储训练营。
本届练营在第一届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提质增效。在课程体系方面,新增智能问答系统,针对学子最关切的问题进行“靶向解答”。在训练标准方面,依据最新征兵体检标准,为每名学员定制“一人一策”训练计划,从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到3000米跑,都有精准的达标路线图。师资配备更是实现了“质的跃升”。不仅聘请国防教育、军事心理领域专家加入核心师资团队,还延续“退役学长辅导员”机制,让优秀退役学子以“过来人”身份分享军旅故事。
本届“砺剑从戎”预征预储训练营班主任徐连基介绍,“我们特别注重训练过程的科学性与个性化。除了依托部队标准开展体能训练,还引入军事心理学专家和退役复学学生共同参与指导,形成‘部队标准+院校科学+朋辈引领’的三维赋能模式,确保学员身心同步提升、素质全面过硬。”
从“共建”到“共赢”的深度融合
今年7月28日,青岛科技大学与海军可可西里湖舰(舷号903)签署双拥共建协议,海军可可西里湖舰成为学校开展双拥共建、国防育人的第一艘现役军舰。此次舰校共建签约不是简单的“挂牌子”,而是深度的“结对子”。舰校双方在初心共守、思想共铸、使命共担、责任共行等方面构筑了坚强的共建共同体,舰校双方将围绕党建引领、理论联学、资源共享、人才同育、文化互融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共建,携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防和军事人才贡献力量。
这种深度融合体现在实践平台的拓展上。从校园训练场到部队营地,从军舰甲板到军营哨所,学子们在真实的国防场景中淬炼血性、增长本领。在开营式上,海军可可西里湖舰“木兰”宣讲团陈孜慧受聘为学校“火炬手∙爱我国防”宣讲团指导教师。她为学员们进行了《一名操舵兵眼中的新长征》海军精神宣讲。该舰青年官兵进行《五公里》海军文化展示。这些宣讲和展示通过理论阐述、情景再现以及文艺展演等方式,感人、鲜活、生动,让预征预储训练营学员们沉浸式感悟了人民海军的力量和伟大祖国的强大,学习了“人民海军忠于党,舰行万里不迷航”的忠诚与担当,领略了人民海军官兵英勇善战、建功海洋的风采,进一步激发了参军报国的决心。
青岛科技大学不仅与海军可可西里湖舰共建国防教育“第一舰”,还与陆军31695部队、空军94326部队等开展双拥共建,发挥现役力量助力预征预储和征兵育人,初步构建了“陆海空火武”五位一体的征兵支持体系。
从“入伍”到“成才”的全链培育
今年年初,山东省军区发文通报了2024年全省高校征兵工作完成情况,青岛科技大学以132.98%的完成率,列驻青公办本科高校第一名,被评为“2024年度青岛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的相关先进经验也被山东省军区给予通报,打造了“青科好兵”征兵工作品牌。
但学校的关怀并不止于送兵入伍。围绕“征兵期、服役期、返校期”,及时关注、全程关爱参军入伍学生和退役返校复学学生,着力构建入伍学生从校门到营门,再从营门到校门的全程关怀机制,着力打造了入伍安心、服役顺心、退伍放心的“心连心”工作模式。建立了征兵工作协同体系,把征兵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成长、就业、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一站式征兵工作服务站,采取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和政策帮扶,畅通了入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送考进军营通道,确保学生顺利参军入伍。创新开展了“母校指导员”活动,建立联系制度,做好跟踪服务,学生应征入伍后,学校与学生服役部队保持联系,掌握学生在部队的学习、成长情况,服务保障大学生士兵服役期间心无旁骛、专司打赢。
对于退役复学返校大学生士兵,积极开展校园荣军行动,建设了15个“校园荣军驿站”,校园内的健身房、理发店、购物店、奶茶店、餐厅档口等积极给予退役大学生士兵同学开展拥军优惠、折扣、赠与等,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荣军氛围。同时,着力引导退役复学返校大学生士兵实现从“国防卫士”向“校园先锋”的转变,努力成长为品德“标兵”、学业“尖兵”、强国“精兵”。创新开展了“一面军旗别样红·重返校园立新功”主题活动,构建了退役复学大学生“军事-学术”转化机制,探索“单兵战斗力”向“人才竞争力”生成新路径,强化戎耀担当、戎耀勤学、戎耀示范,打造了“戎耀青科”退役大学生士兵品牌。3名同学获评聘任“青岛市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员”“青岛市征兵宣传员”,5名同学获评省级优秀学生,3名同学获评省优秀学生干部,35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升学,26位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实现高质量就业。

从“传统”到“创新”的文化浸润
全民国防教育是保障国家安全稳定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近年来,在青岛警备区的指导下,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军训工作立足青岛作为“海军之城”的独特优势,依托丰富的海军育人资源,将海军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各项工作,围绕“国防+”学科的育人思路,在军训工作中与海军承训部队协同创新推动“三融三育”,把握学科融训、科技融战、文化融育,协同构建了军民融合、校军互动的组织协调机制,内容共建机制,师资互聘机制,考核保障机制等四维机制,创新打造了“精神浸润+德行锤炼+实践养成”三位一体的海军特色军训体系。
依托同海军可可西里湖舰的共建,持续将国防文化浸润延伸到日常校园生活中。同时,结合学校体育综合育人改革,在对全部近4万名在校学生实行健康跑学分制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推动了校园国防体育开展,仅今年以来就有1.2万余学生参加了国防体育“晨光行动”早操四项身体素质锻炼,组织开展了军事技能竞赛、国防知识竞赛、军事主题演讲等系列活动,让国防教育“活”起来、“热”起来。
丁林在活动讲话中强调,预征预储是连接青年学子与军营的“桥梁”,精准征兵,是保障军队高素质人才供给的“关键”,必须以政治自觉扛起责任,以行动自觉把工作做深做实。下一步,青岛科技大学将以“思想铸魂”筑牢根基,让“参军报国”成为青年学生自觉行动;以“精准施策”提升质量,让“人岗相适”对接军队需求;以“协同联动”凝聚合力,让“全校一盘棋”成为工作常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