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青岛籍收藏家邹德怀所著《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1931—1945)》(以下简称《山河在》)出版。该书以技术创新激活历史影像,以全球视野拓展历史维度,以学术严谨守护历史真实,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其超越了普通“图文书”的范畴,成为融史料价值、技术创新与教育意义于一体的佳作。

“90后”邹德怀自2012年起致力于各类东亚近现代历史相关影像材料与近代文物的征集和研究,目前收藏有原版老照片10万余张。本次出版的《山河在》,从作者收藏品中精选了近150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对老照片予以色彩复原处理,并附有千字左右的文字说明,介绍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予以具有历史意义的解读。
《山河在》的图片档案意义
记者: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前与此有关的书籍与历史文献不胜枚举。你认为《山河在》以有图有真相的崭新意义,给读者带来怎样的触动?
邹德怀:把这本书拿在手上的此刻,我更多地理解了“家国”这个词的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中国战场是二战中唯一以农业国反抗工业国的全面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场,也是交战双方实力最悬殊、战事最为艰难和惨烈的战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能不接触到这段历史,受到震撼和冲击,其中自然也包括我。
作为一名“90后”,我从小特别喜欢历史,后来又学了绘画,两者相加,慢慢走上了一条收藏和研究历史老照片之路。渐渐地,我收藏的老照片越来越多,如今已经达到10万余张。
《山河在》全书分为5个篇章,分别为“遍地狼烟”“全民奋起”“持久抗战”“走向胜利”和“八月十五”,以时间为线索,呈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全历程。这本书中的照片是从我收藏的10万余张原始照片中精选的,大部分来自未公开过的私人相册,一些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提供。它们可以弥补目前抗日相关历史影像缺乏的不足。每一张照片都反映了沉甸甸的历史。
从罪恶的731细菌战部队到英勇的中国空军将士,从归国参战的海外华侨到太行山区的抗日儿童团……因为这些抗战老照片,我受邀到多所高校做讲座,也同美国驻华大使馆联合办过展览,还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聘为特约研究员。我所到之处,真实的历史照片给予观众的震撼,无法用言语表达。每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生命的升华与精神的洗礼。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所言,《山河在》以真实历史影像生动形象地记录和再现了那段历史风云。这些历史记录不仅烙印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它给读者带来的情感触动和心灵震撼也是不可替代的。
书中有一张非常悲壮的照片。一群年轻人倒在战场上,却保持着战斗的姿态,几枚手榴弹散落在他们中间。他们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的战士。这惨烈一战发生在1937年10月19日,山西代县阳明堡的日军机场,史称“奇袭阳明堡”。战士们把集束手榴弹塞进日本飞机引爆,又用简陋的步枪迎击被惊醒的敌人。他们在肉搏战时不得不用枪托打甚至用脚踢。最后包括突击队队长在内的几十名官兵壮烈牺牲。而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斗还没有正式开始。德国正在密谋吞并奥地利,英法龟缩在马其诺防线后面幻想绥靖,而美国正在对日本出口大量钢铁、石油,国会中的孤立主义演讲获得热烈的掌声。
这张八路军战士奇袭阳明堡的老照片,是一名日军军官在战斗的第二天拍摄的。它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奇袭阳明堡机场的历史影像。因为这张照片,我还受邀到国防大学讲了一堂课。
历史照片的当代启示
记者:我看到《山河在》这本书中很多照片都是彩色的,相比此前我们看到的黑白历史照片,这些栩栩如生甚或说是“血淋淋”的照片给予我的震撼超乎以往。能讲一下为什么要用“彩色照片”来重述这段历史吗?
邹德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认为,近代摄影术的发明与进步为历史留下了直观的记录,有图有真相。《山河在》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本,用全彩的方式,鲜活地反映了14年抗战的英雄气概与悲壮历程。以图证史,中国是胜利者,中国的山河还在,人民还在,精神还在,中华民族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这些年来,给老照片上色成为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股新潮流。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严肃的艺术。它需要在对历史进行深度考证的基础上,糅合情感和想象力,把多年前照片中的爱、愤怒、恐惧、感动和激情复现出来,让老影像焕发新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研究。许多历史学家、画家和摄影家在从事这项工作,我也是其中之一。
这些照片的原片几乎都是黑白照片。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彩色胶卷已经出现,但当时很多人认为,彩色过于肤浅浮华,黑白才是严肃本真。包括世界级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在内,他拍摄的中国抗战照片用的也是黑白胶卷。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色彩承载的信息,黑白只能望其项背。
为了更准确地还原老照片当年的颜色,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为了给一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的照片上色,我参考了延安地区的卫星图像;为了给华人女星黄柳霜的面容上色,我学习了有关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妆容的教程;为了给一张昆明华亭寺的天王像照片上色,我专门赴昆明查看了如今保存完好的两尊金刚像;为了一张中国军队攻克腾冲的战场照片,我请教了研究滇西抗战多年的余戈老师,得知当天是阴雨天,最终选择冷色调为上色背景;东京湾的受降仪式现场,桌子上摆着两种日本投降书文本,我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复原了这两本投降书的原貌:一份是墨绿色真皮封,一份是廉价的黑色帆布封面……我给老照片上色的故事,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在网上传播,并被多家媒体报道。
正因为如此,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余戈认为,《山河在》以技术创新激活历史影像,以全球视野拓展历史维度,以学术严谨守护历史真实,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其超越了普通“图文书”的范畴,成为一部集史料价值、技术创新与教育意义于一体的佳作。
用老照片为青岛文化赋能
记者:最早从网上看到你的收藏故事,一直以为你是一位上了年纪、很有阅历的老者。后来得知你是“90后”,又是妥妥的“青岛控”。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对青岛的人文历史建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吗?
邹德怀:很多人觉得历史枯燥无味,但我始终坚信“一图胜千言”和“有图有真相”。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默默无闻,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人的一生,一段历史的缩影。从2012年开始,我便踏上了研究东亚近现代史影像资料之旅,后来从2015年开始收藏实物照片。这些照片来自五湖四海,搜寻它们的过程就像是在大海中捞针,既艰辛又充满乐趣。搜索的范围从网络店铺到各大小拍卖行,从旧书店到跳蚤市场,从前辈学者到私人藏家,再到古董经销商,应有尽有。
从旁观者的角度,可能会觉得我每天的工作非常枯燥,花费很多时间寻找照片、扫描照片、研究照片、给老照片上色……这些年赚来的钱也几乎都花在这方面了,但这些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不是物质可以衡量的。目前,我通过制作视频和集结成书的形式,发掘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中国互联网已积累200多万粉丝。近年来受邀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公开讲座,并曾接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的采访。
虽然经常在世界各地穿梭,但我每年都会回青岛几次,见见家人和老友,吹吹海风,吃吃蛤蜊,用自己的收藏所长为家乡做点事情一直是我的执念。
目前,我收藏了5000件与青岛有关的照片。这些老照片还不包括近2000张1897年至1914年左右青岛开埠时期的老明信片。我怀揣着一个热切的愿望,那就是让更多人亲眼见证青岛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为此,去年3月12日,我和朋友策划并在中山路举办个人收藏展览《青岛最早的影像记忆》,从明信片、老照片、老相册、写真贴、护照、战争纪念品等私人物品角度切入,展示青岛最早的影像记录,见证近代青岛百年的沧桑巨变。展览引起的关注以及观众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这个展览的消息也传到了德国,德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市长立刻邀请我携带展品赴德国展出。
这次缘起,也促成了今年的德国之行——由青岛市博物馆与青岛市中德交流合作协会,施特拉尔松德市文化、世界遗产及媒体局所属市立图书馆,青岛国际新闻(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遗产·今昔·对话——来自东方城市青岛的历史建筑巡礼》图片展在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市立图书馆成功展出。此次展览从青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入手,取材青岛历史城区建筑现状照片与我私人收藏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明信片、老照片,通过今昔对照的方式展示青岛历史建筑保护、更新及利用成果,对话德国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助力青岛历史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及文化交流工作。
展览上,部分德国文化学者、观众留言:“我已经带着两个小团体参观了展览——大家都非常感兴趣,都说还要再来一次,好好地慢慢欣赏展览。这也是15年来市长第一次亲自为一场文化活动开幕——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有趣的谈话,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让我学到了很多相关历史。非常有动力去中国青岛进行下一次旅行。”“这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富有启发性且非常成功的活动。这个展览绝对值得一看,非常有趣。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还会再抽时间仔细参观一次。”
我始终认为,系统专业的收藏源于对历史文化的一份真爱,一种坚持,那些老影像、老物件,记录着一座城市、一个事件、一段时期的历史记忆。收藏青岛早期的影像是我关注的一个方向,也是一份浓浓的家乡情怀。而这种情怀,更让我把收藏延伸到了这座城市不同时期的各种珍贵藏品上,正如在德国的个人藏展,即涵盖了写真贴、老照片、老明信片、历史实物等多个门类,反映了岛城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印记,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施特拉尔松德当地以及柏林、汉堡、斯图加特、慕尼黑、汉诺威、纽伦堡等德国多地文化学者、历史爱好者前往参观,同时德国多家文化机构、媒体聚焦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青岛在德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青岛日报2025年11月24日8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责任编辑:王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