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400克的“红色黄金”!青岛北宅藏红花迎丰收

亩产400克的“红色黄金”

北宅藏红花迎来丰收

从5亩试水到百余亩的规模种植,一朵红花绽放绿水青山产业价值

每年的10月末到11月上旬是崂山区北宅街道藏红花收获的季节。在绿水青山间,一场关于“红色黄金”藏红花的产业实践已悄然走过七个春秋。从上世纪60年代末的技术火种到2018年的重新引种,从5亩试水到如今百余亩的规模化种植,一朵朵紫色花朵间抽取3根红色花柱汇聚起来的能量,不仅承载着“北宅西红花1号”的品牌梦想,更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富民强村的特色引擎。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红色黄金”

“藏红花”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个历史的“误会”。藏红花又称西红花,并非产于西藏,而是原产于希腊、伊朗等地。历史的巧合让它通过西藏传入内陆,“藏红花”的名字由此传开。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末,青岛曾组织过一次藏红花的引种试验,地点就在崂山区北宅街道周边。那是一次探索,也是一次播种,一批药工在试验中掌握了最初的种植技术,虽然那次尝试最终未能形成持续的产业,但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珍贵的“技术火种”。

2018年,成为了北宅藏红花故事的转折点,多方联合决心在北宅再次试种藏红花。“当时,一是考虑到有技术基础和历史渊源,二是想为乡村振兴做点事。”北宅藏红花种植基地建设管理方、青岛神农百草中草药种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焦石告诉记者,每朵藏红花只有三根红色的花柱具有药用价值,这种极低的产出比,使得藏红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红色黄金”。

自然禀赋孕育高品质藏红花

“首先要有种植技术,其次要选好地方。”焦石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藏红花种植的双重门槛。藏红花原产地希腊、伊朗与青岛北宅处于相似纬度,这里的自然禀赋为中草药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北宅藏红花。受访者供图

北宅出产的果蔬向来以甘甜著称,同样的水土也赋予了藏红花非凡的内在品质。藏红花偏好冷凉湿润和半阴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对土壤有着苛刻要求——需要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北宅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特点恰好与藏红花的生长需求契合,而这里肥沃的土壤和富含矿物质、清澈甘冽的崂山水源,使其品质显著优于其他产区。“经专业检测,北宅藏红花的藏红花苷和番红花醛含量显著高于伊朗产区及国内其他产区,药效自然更胜一筹。”焦石说。

一场精细到极致的农事

藏红花的种植过程,是一场与时间和天气的精细博弈。每年10月末至11月初,藏红花迎来短暂的绽放期。这段时间,种植基地必须全天有人值守,密切监控天气变化。“最怕刮大风、下雨,会严重影响花的质量。工人们需集中时间进行采摘,目标仅仅是那每朵花中的三根红色花柱——这才是藏红花的药用精华所在。”焦石说。

藏红花药用价值最大的部分——花柱。

藏红花是球根植物,怕涝,夏季若雨水过剩,影响植株存活与后续开花。 “能成功度过雨季存活下来的,都是‘特种兵’,这样的种球开出的花,品质绝对有保障。” 焦石形象地比喻道。藏红花花朵呈紫色,叶子细短油亮,花期过后,地上部分枯萎如干草,第二年夏天结束后会开始发芽、长叶,进入新一轮花期。

记者了解到,为了从引种初期建立良好的种植生态,神农百草公司邀请荷兰公司对土壤进行24项指标检测与改良,并配套使用有机肥,通过人工除草的方式控制杂草,不用一滴农药, 确保藏红花产品绿色有机。一亩藏红花可收获三四百克鲜花柱,采摘后立刻完成花柱抽取,随即寄往安徽亳州的中药厂进行专业烘干。

工人在抽取花柱。

从“引进来”到“北宅品牌”

2018年,项目从安徽亳州引进了品质最优的种球,试种5亩大获成功,市场需求旺盛,随后开始大规模扩种,高峰时面积达到120亩。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球繁殖实现了本地化。藏红花繁殖较快,种球在土壤里会自然增殖,养得好能成倍增长。后期扩种所需种球,大部分已实现自给自足。经过北宅水土的滋养与驯化,这批藏红花形成了独特品质,并有了自己的品牌——“北宅西红花1号”。

藏红花的经济价值确实令人瞩目。鲜花柱亩产约400克,烘干后每克售价168元。然而,由于自古以来藏红花产量少,价格高昂,在中药方剂中的使用相对有限,更多是通过泡水、煲汤或搭配西洋参等方式使用,以其活血、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及缓解抑郁等功效受到消费者青睐。

北宅藏红花的故事,是崂山区北宅街道“百果溪谷”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建设宏图中的一个精彩章节。在这片“青岛都市乡村生态新家园”里,12个村庄、3430余户村民正共同编织着致富梦想。(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 记者 陈小川)

责任编辑:吕靖雯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