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正加速消融——
11月21日-22日,2025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在崂山区举办。副省长孙喜民,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大会,除院士专家的前沿观点、真知灼见,以及相关成果发布外,最吸睛的莫过于刚刚启用的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其融合VR、AR、空间计算、数字孪生、全息拆解、虚拟拍摄等10余项前沿科技,并巧妙注入人文元素,赋予科技以温度与内涵。

2016年5月,崂山区提出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至今,青岛布局虚拟现实产业已接近10个年头。这些年里,市场几经起伏,虚拟现实技术却始终稳步迭代。当喧嚣渐息,乱花不再迷眼,青岛的“虚拟现实之旅”也愈发可感、可知、可参与。
01
加速褪去“概念外衣”
从“灵境飞舟”带来的极致视觉体验,到钱学森书信互动光影前厅以数字交互技术诠释的哲学思辨,再到XR硬件全息拆解展示平台应用的全息投影技术……刚刚启用的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几乎每个板块所应用的前沿技术,都承载着虚拟现实在制造、医疗、文旅、教育等产业领域落地的可能性,标志着其从“技术演示”到“产业赋能”的关键跨越——
在“灵境·启航”区域,参观者可以登上“灵境飞舟”,置身于由天、地LED巨幕+墙面弧形LED环幕构筑的沉浸空间,借助虚拟现实与裸眼3D等多媒体技术,获得超越现实的视听感受。这些技术成果,不仅可以引入文旅行业,打造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场景与互动展陈,也可广泛应用于数字展厅与商业推广,以震撼的视觉叙事赋能品牌表达与空间体验。

移步至园区数字孪生平台,其通过整合高精度地理信息与实景三维数据,构建出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的虚拟映射。相关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业制造等领域,能够实时监测生产全流程、模拟仿真与持续优化,从而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适配能力。
与此同时,由全息投影与精准交互技术集成的XR硬件全息拆解展示平台,则实现复杂XR设备的毫米级精度动态拆解。这一技术成果不仅可用于高端制造领域的装配教学与产品展示,提高工艺流程透明度与培训效率,也可以为教育科研与设备维修提供高沉浸、可交互的立体可视化支持,在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等复杂设备的结构认知与操作模拟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正加速褪去“概念外衣”,深深扎根于制造、医疗、教育、文旅等行业场景,融入产业肌理。
拓展工业实训场景:车间里,新员工只需佩戴VR设备,就可以在安全、受控的环境中开展业务培训,解决了传统实训中耗材成本高、实训风险大、难讲解、难实施等难题;
应用于医疗领域:手术室里,主刀医生戴着无菌手套,想再次调阅病人影像资料时,不再需要助手配合,也无需担心细菌污染,在无介质空中成像交互技术的助力下,只需在空中划动便可调取;
布局教育领域:校园里,孩子们通过引入的沉浸式智能化专业VR网球体育教育系统,越发习惯戴上VR设备开展沉浸式网球训练,学校场地资源有限、缺乏专业师资等多重痛点被一举破解……
02
持续推动协同创新
作为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细分领域之一,虚拟现实产业在青岛的跃迁式发展,并非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一场由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实践。
这一探索,在崂山脚下的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得到集中体现。
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打造专业化、集群化、高能级的载体空间,吸引歌尔、抖音PICO、乐相科技、云天畅想等14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这里集聚,构建起涵盖硬件模组、内容制作、整机制造的全产业链。

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提供基础研究支撑,与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上形成合力。以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为例,正式投运以来,中心通过汇聚优势资源集智攻关,完成人机交互、图形运算、终端技术等7个关键共性技术方向28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突破了下一代混合现实设备技术壁垒。
这种“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不仅降低了创新成本,还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协同创新的价值,更体现在产业链的互补与延伸上。
比如,芯格诺微电子的显示芯片,睦星科技的高精度定位芯片可有效填补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配套空白,格如灵科技则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链条向教育、培训等垂直领域延伸。
由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打造的检测、中试等平台则进一步减少企业重复投入,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流动。目前,该平台已具备虚拟现实整机及零组件中试生产能力,年产能达15万台。
青岛还积极拓展区域与国际合作、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其中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已深度参与1项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和5项团体标准的制定。这种开放姿态,使得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在应对市场波动时更具韧性,也为产业未来发展持续蓄势。

03
VR与AI深度融合
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本届青岛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可以看出虚拟现实(VR)发展的新趋势——与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就像未来网络空间的‘硬币’两面,两者深度融合是构建元宇宙的关键所在。”在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网络计算实验室主任沈寓实看来,人工智能可以赋予虚拟现实实时化、个性化特性,拓宽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而虚拟现实则可以丰富人工智能的应用服务场景,实现用户体验的本质提升,两者的深度融合正加速重塑产业边界。

青岛此前的产业实践同样已显现这种融合价值。
中科曙光国际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工厂”,在虚拟空间中利用AI模拟、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故障预测与效能提升。与此同时,以AI与VR的结合实时还原城市运行状态,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青岛星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则在面向“具身智能”的探索中,实现VR与AI的深度融合。该研究院从机器人的视觉入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机器人,实现24小时不间断学习,从而提高了训练效率。

从战国时期“庄周梦蝶”中对虚实边界的哲学思辨,到1989年美国人拉尼尔提出虚拟现实技术、次年钱学森先生将其译为“灵境”,再到如今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日益深入……青岛的“虚拟现实之旅”正步入一个更智能、更自适应、更懂用户的新阶段。
记者|衣涛 编辑|张晋 摄影|邢志峰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