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月1日起,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正式实行免费开放政策。这是继西湖免费之后,杭州在“免票模式”上的又一重要举措。作为西湖景区内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灵隐飞来峰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
为何景区选择在此时免费开放?从西湖到灵隐飞来峰,如何看待杭州时隔二十多年在“免票模式”上迈出的新一步?当景区不再依赖门票收入,又该如何保持长久的吸引力?旅游业从依赖“门票经济”向追求“全域旅游”转型,实际运行中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央视网《锋面》栏目特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进行解读。

央视网: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自12月1日起免费开放,这是继西湖免费后,杭州在“免票模式”上的又一重要举措。您如何评价这一步的意义?它与二十多年前西湖免费的背景有何异同?
戴斌:灵隐飞来峰景区的免费开放,是旅游领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主客共享、普惠旅游的一次生动实践。与二十多年前西湖免费开放相比,当前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更多人民群众有得游、游得起、游得舒心、玩得放心,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应秉持的基本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不仅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央视网:有观点认为这反映了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型的大趋势。据您观察,全国多地景区是否出现免费或低价门票的趋势?这一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在其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戴斌:无论是经济账还是政治账,都不能只看眼前,而应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如果继续依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走“圈山圈水收门票”的老路,将难以适应新时代旅游经济,尤其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国有重点景区若维持高票价,不仅会面临发展正当性的质疑,也将难以应对游客需求的变化。
因此,国有重点景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下调门票价格直至免费,已成为一大趋势。如今,游客既追求自然之美,也注重人文体验与生活感受,需求和消费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变。只有降低传统刚性支出,才能更好释放游客的弹性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景区已意识到这一趋势,主动采取措施降低票价甚至免费开放。
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下调乃至免费,是政策、市场与社会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层面看,随着旅游日益普及,公众对高等级景区、特别是国有景区票价过高的关注持续增强,景区必须回应这一社会关切。从市场角度看,消费行为正从景区内向街区及公共休闲场所扩散。政策层面,推动国有景区降价免费也是国家明确的方向。

央视网:免费开放后,景区直接面临门票收入减少的问题。杭州灵隐管理处表示“免门票不等于免管理”。您认为免费模式下,景区运营最突出的挑战有哪些?
戴斌:景区门票降价乃至免费,短期内确实会带来游客激增的压力,涉及安全、卫生、秩序及游览体验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免票绝不等于免管理。管理模式需相应调整:从商业管理转向公共管理,景区运营支出可能由自身收入转向公共财政支持。
开放式景区管理首先要做好分类,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例如索道、交通、餐饮、购物等商业服务,应坚持有偿原则,相关税收可反哺公共服务。对历史文化名城,也可通过地方立法收取维护费,但必须广泛征求民意,确保合理合法。
央视网:免费开放后,景区如何协调本地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实现“主客共享”?您提到“景区成为流量入口”,但过度商业化可能削弱文化属性,应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服务?
戴斌:更多公共空间,特别是居民共居区域,应走向主客共享,如同城市与乡村一样,既服务本地市民,也欢迎外来游客。由此增加的安保、保洁、医疗等公共支出,应纳入地方财政统筹。不能因短期财政压力或收入来源未明而拒绝开放。
景区须认识到,降价免费是必然趋势。尽管进程可能因实际情况有所延缓,票价调整也需逐步推进,但方向不可逆转。关键是要实行分类管理,避免将博物馆、美术馆与商业性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等混为一谈。
对古城古镇等有常住人口的景区,还需思考如何让本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益。当前旅游发展面临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环境,需兼顾游客进入权、居民发展权及从业者尊严。政府应审慎平衡各方利益,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鞋未缝好,不扔旧鞋”,避免新模式未立、旧秩序已乱,导致多方受损。在这一过程中,应广泛听取意见,凝聚社会共识,并通过法律、标准等制度安排稳妥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央视网:门票收入减少后,景区需通过商业创新补位。您建议“让商家经营付费,通过税收平衡”。请问文旅融合如何催生新收入源(如IP开发、体验经济)?各级政府应如何制定配套政策以确保平稳转型?是否需要立法或标准规范?
戴斌:对开放式景区、古城古镇等,如何通过税收平衡形成新的运营财政支撑,是对各方智慧的考验。关键在于打造高品质生活方式,使景区成为流量入口,激发游客消费潜力。这要求我们做好“人文经济学”与“智慧旅游”两篇大文章,让游客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体验面向未来的生活场景。
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一把钥匙。只有千方百计地调动游客消费需求,拓展时间与空间消费场景,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平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我们相信,只要存在商机,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将有力推动发展。因此,要调动各类投资机构、企业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一个现代旅游业体系,才会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