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全国领先水平!一水多用,青岛再生水利用率增至6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4日讯  近日,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面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提出推进非常规水开发利用,明确到2030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记者从市水务管理局获悉,近些年来我市积极推广利用再生水,目前全市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5.16亿吨,利用率已提升至60%。青岛再生水的利用规模以及利用率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已成为城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青岛是一座资源性缺水城市,生产生活要用水,美丽城市建设也离不开水。缺水之困怎么破?早在20多年前,青岛将目光瞄向城市“废水再生”,把开发利用再生水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破题之钥,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2001年就被确定为全国再生水五个试点城市之一。

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国有再生水利用企业,青岛水务环境能源有限公司所属的青岛海湾中水公司率先开展再生水利用,持续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再生水应用领域。自2014年开始,青岛对各大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改进生产工艺,提升出厂水质标准。环境能源公司所属各大污水处理厂也具备提供再生水的产能,再生水利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从2014年的1132万吨到2020年的9611万吨,再到2024年达到2.76亿吨,青岛水务集团再生水利用量不断实现突破,十年间增长了20多倍,利用率达到61.99%。

从全市层面来看,2023年以来,我市陆续建成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平度东部污水处理厂等,全市24座污水厂的总处理能力由252.6万吨/日提升至271.1万吨/日。同时,随着“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任务的实施,推动18座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提升至地表水准Ⅳ类以上,如果处理后的再生水全部被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再生水的“量”和“质”的逐年提升,青岛海湾中水公司持续拓展再生水应用场景,盘活城市水资源,从“生态、资源、能源”三个方面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再生水“多领域、多功能、多途径”的多元化利用格局。

近些年,青岛因地制宜在河道生态补水、水源热泵、市政杂用等领域探索出了符合青岛实际的再生水利用模式。在李村河中下游、海泊河中上游等河道进行生态补水,通过再生水循环利用修复城市水生态功能,解决了海泊河水体黑臭的困局,让一度断流的张村河焕发生机;今年建成投产青岛城区首个年产百万立方米以上高品质再生水商业运营项目,实现再生水升级为新生水,用于脱硫工艺用水和热网补水,节约自来水用量约200万吨/年;深挖水源“热”清洁资源,通过向“联城海岸”“金茂湾”等5个水源热泵项目供送再生水,利用温差进行供暖或制冷,目前累计供应量上亿吨,惠及居民近万户,为“无煤化”供热开辟新路径;就近为施工企业提供施工临时用水,向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施工工程每天供送再生水约3000立方米,解决项目用水难、用水贵的痛点问题,逐步实现再生水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有效利用。

再生水的利用还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园林绿化、景观工程及市政环卫等领域,有效替代对自来水的消耗。

据悉,2023年以来,我市建成投运西海岸辛安前河、胶州市张应、李村河等5座水质净化厂的再生水回用系统,全市再生水利用量实现大幅增长,由3.1亿吨提升至5.16亿吨,利用率由39%提升至60%。面对水资源长期紧缺状况,再生水的“一水多用、重复利用”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优化水资源整体配置结构,有助于构建水资源互补共济的分质供水新模式,为打造岛城绿色循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再生水,我市积极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水。目前,全市海水淡化产能达到34.5万立方米/日,产能规模居全省首位。多年来,我市利用海水淡化水超3亿立方米,有效发挥了非常规水“第二水源”作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