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发展机器人产业见闻:擦亮“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伴随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青岛市如今成为正在崛起的机器人产业新高地。为了擦亮这颗耀眼的“明珠”,青岛市近年来通过厚植机器人产业成长土壤,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日走进山东省青岛市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公共场所,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伴随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青岛市如今成为正在崛起的机器人产业新高地。为了擦亮这颗耀眼的“明珠”,青岛市近年来通过厚植机器人产业成长土壤,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厚植机器人产业成长土壤

■为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厚植机器人产业成长土壤,青岛市今年3月印发《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拿出真金白银,为更多机器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走进位于青岛市高新区的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车间,记者看到现场独具特色的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一台橘红色全钢重载轮胎龙门机器人正在对轮胎进行分拣码垛,一个个汽车轮胎按照尺寸被机器人快速分拣,并整齐码放在等待接收的AGV(自动化引导小车)旁边。绿色通道内,AGV小车搭载码放好的轮胎,运出作业工位。在通道的另一头,透过半透明的模块化全自动组框机柜,只见机柜内一双灵巧的“机器手”将一颗颗微小的螺丝,精准地嵌入到手机内壳中。

“我们生产的机器人既有‘大块头’,能够对重达几百公斤的物品进行分拣码垛;也有视觉引导柔性装配机器人这样的‘绣花手’,能够对微小工件进行抓取、装配,识别率达到99%以上、精度达到0.01毫米。”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长郑岩告诉记者,公司长期致力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物流设备及以智能装备为核心的工业4.0解决方案的研发、制造、销售,目前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橡胶轮胎分拣码放与智能手机组装。凭借视觉引导柔性装配机器人的卓越表现,公司还是富士康公司在中国大陆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的科捷公司,只是青岛市机器人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据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王华华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机器人企业50多家,实现营业收入40亿元,其中青岛高新区成为全市机器人企业的集聚地。经过近几年发展,机器人龙头企业在青岛市高新区加速集聚,世界机器人排名前10的企业中,已有那智不二越、新松等6家企业落户,这其中,瑞士ABB、德国KUKA(库卡)、日本安川电机、日本发那科“四大机器人家族”齐聚。同时,毕勤、海克斯康等一批外资优质项目落户青岛。在青岛市高新区,本土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软控、科捷机器人、科捷智能装备、宝佳、诺力达、北洋天青、星华智能等企业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优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作为我国领先的制造业强市,青岛市具有齐全的工业门类,这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厚植机器人产业成长土壤,青岛市今年3月印发《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拿出真金白银,为更多机器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青岛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6个方面:支持项目建设,对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奖补,最高2000万元,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支持企业发展,对企业上规模给予分档晋级奖励,对达到工信部行业规范条件的机器人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给予100万元奖励;加强平台建设,对获批建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按设备投资额20%奖励,最高1000万元;鼓励创新产品研发,对列入《国家首台(套)目录》的机器人产品,最高奖励1000万元,鼓励地产地用,对本市生产并列入省级新产品目录的机器人产品,给予生产方和购买方双向奖励;支持在青岛举办国际性或国家级机器人大赛活动,最高奖励100万元;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市政府在为我们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为我们搭建了供需平台,使我们和当地一些企业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把我们的技术推向用户。比如在港口自动化方面,以前新松公司是从来没有的,通过落地青岛公司,我们的机器人就进入了智慧港口行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长勇告诉记者。

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

■在青岛,以农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产品以其优异的表现,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沃土育新苗,满眼尽是春。在青岛,以农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产品以其优异的表现,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橘黄色的多关节机械臂上,一只灵巧的“机械手”抓住了一个个大溜圆的苹果,咔嚓一下,将其摘掉,放入篮内。从选苹果到摘苹果,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在近日青岛市举行的“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青岛悟牛智能公司生产的农业采摘机器人让与会者大开眼界。“这款采摘机器人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它的识别效率达到97%,它的单臂采摘时间为8秒钟一个,采收率达到了80%,可以完全代替人工作业。”青岛悟牛智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新可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搭载机器人感知、运动控制、规划与交互数据等模块,通过传感器模组、边缘计算单元等接收与处理信息,完成精准执行动作,实现了果农多年期盼的“无需下地、坐等丰收”的梦想。

制造业强国建设,离不开工业机器人。在全球最大的高铁制造基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高铁动车组车体与转向架焊接车间里,伴着机器人电焊手臂的摆动,“嗤嗤”的电焊声不时从生产工位上传来,两台成组的焊接机器人沿着“两头对进”的焊接轨迹,对高铁动车组的车头、车体部位进行焊接。

据焊接车间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铁车头焊接是整车制造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72块特种铝合金板材被无缝焊接在一起,自动焊接机器人以平均每分钟70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一列高铁机车8节车厢,全部焊接长度达到18.4公里,绝大多数都由焊接机器人完成,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焊接的精度。转向架的生产是车辆生产中的另一个核心机密,其生产品质直接影响了高速机车的行车安全。为此,焊接车间采取“多层多道错层一次性堆焊”机器人编程方式,解决了转向架横梁组成堆焊层数多、人工焊接成型差、机器人定位难的难题。

谁说钢铁无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越来越多智能机器人来到了抗“疫”前线,有效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提升了防控能力。在青岛市市民中心门口,一台头上“长着”一双“大眼睛”的白色智能测温机器人在站岗执勤,为疫情防控保驾护航。“这款机器人是我们公司专门针对写字楼、政务机构、酒店、校园、社区及公寓等公共场所推出的室内访客机器人(配备非接触式测温),可提供非接触式测温筛查、健康码验证、人员身份验证、出入通行管理、人员到访留痕、考勤签到、信息查询等服务,满足全过程零接触需求。”中智泓熵青岛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丁玲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公司通过紧急研发攻关,完成了这款机器人的软件升级。它可以在来访者带着口罩的情况下,通过扫描来访者的双眼和肩部,对来访者进行身份识别,并在1至2米距离内,完成体温测量。目前该机器人已在青岛市多个公共场所部署,协助相关部门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外防输入”工作,利用智能化防疫技术与产品,提升疫情常态化防控水平。

“青岛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终点在哪里?未来机器人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给出答案。”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表示,青岛市希望更多机器人头部企业面向山东、黄河流域乃至一带一路广阔市场,投资青岛、布局胶东。青岛愿意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与机器人制造企业共同探索实践,共同在青岛看见未来、走向未来!(戴正宗)

责任编辑:潘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