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国内首个V型浮式风电机组进入生产阶段 ,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场建设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3日讯 近日,青岛大、小管岛海上风电能源微网系统项目的风机设备生产正如火如荼进行,这是国内首个 V 型浮式风电机组。该项目的实施,将为青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的建设进行示范和积极地探索。

当近海资源开发逐渐饱和,海上风电的发展势必走向风资源更丰富的深远海。由陆地向海上风电拓进,由近海向深海风资源探索,由海上固定式向漂浮式创新,风电行业的新浪潮已然掀起。

“目前国内已建成的海上风电场采用都是固定式,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其自重和工程造价随着水深而大幅度增加,因此不适用于深远海环境。”项目方山东蓝谷风电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经理金军说,漂浮式风电,被称为下一代海上风电新技术,其应用将使可利用的海上风力资源扩大十倍。

海上风电能源微网系统项目位于青岛大、小管岛之间靠近大管岛约2公里处,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计划在上述区域内建设6兆瓦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机组拟采用VX型3兆瓦级双机对转增6兆瓦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水深约14米,融合海洋牧场。“V型风电机组整体重心较低,稳定性更好,防台风能力更强,更适合深远海。”金军说,经过十多年研发,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垂直轴XV型和V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世界领先、国内首创。

大、小管岛共有岛上居民220人,以海洋养殖和出海捕鱼为生,由于岛上缺电少水,居民绝大部分弃岛到岸上居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距离岸边只有几公里的大、小管岛成为旅游休闲的去处。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保护性开发利用小管岛,打造海上花园。该项目通过在大、小管岛建立能源站,保障岛屿能源微网的稳定独立供能;结合风电浮体平台海水养殖,保障岛屿一个月自我生存的食物供给;结合风能海水淡化系统,保障岛屿的淡水供应。

项目建成后,风力发电项年发电量可达1800万度,年产值1170万元,每年将节省燃煤5904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17946吨。同时,该项目将有力支持青岛市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淡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透明”海洋的研究,为我国深远海风电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做出示范。(青报全媒体记者 王涛)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