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地所“海洋地质七号”交付使用,“海洋地质九号”年度航次任务增量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9日讯 今天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七号”科考船完成坞修,在威海石岛码头交付使用。

“海洋地质七号”科考船由青岛海地所原“业治铮”号升级改造而成,是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命名规则对“业治铮”号启用的新船名。据了解,“海洋地质七号”科考船总吨位620吨,长57米,宽8.8米,满载吃水2.6米,最大航速16.5海里,主要承担我国近海基础地质、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更多新闻:

“海洋地质九号”年度航次任务增量

完成6000米海底摄像调查等7个任务“首秀”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9日威海讯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航次任务,近日在威海进行维修。本年度,“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不仅在作业时长和工作量上再创新高,而且完成6000米海底摄像调查等7个任务“首秀”。

据介绍,“海洋地质九号”今年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南海和东海等海域,共组织实施6个海洋科考航次,完成综合地球物理测线121919千米,多道地震测量14939千米,海底摄像调查78千米,地质取样20站位等作业任务,相比2019年完成的工作量提高了15%,作业天数增加了10%,均创历年新高。

在开展科考任务的过程中,“海洋地质九号”取得了该船的多个首次。第一,首次在深远海区域独立完成多道地震作业;第二,首次利用自有人员、设备完成6000米海底摄像调查任务;第三,首次实现水下多目标同步定位;第四,首次完成布放在水深2500米海域的深海着陆器搜寻,协助着陆器成功抛载并顺利回收;第五,首次采用自主集成的小型水下机器人(ROV)完成船底换能器探查与海试设备入水状态监控;第六,首次开展无人机自动伴飞、船体三维建模和超视距海面目标巡查,进一步验证了船舶的协同作业能力;第七,首次完成国内外四种型号的重力仪同船比对试验,实际验证了国产重力仪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为今后国产海洋装备建设及重力测量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青岛海地所高级工程师、南海设备海试及共享航次首席科学家杨源介绍,通过本次海试,“海洋地质九号”不仅全面验证了我国自主研发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应用效果,为加快技术的国产化改进,早日投入实际应用提供重要支撑,而且在海试中获取的一系列实验成果、数据,也已经服务于相关建设。例如,利用最新集成的小型测量无人船,在深圳蛇口码头开展了港池试验,协助当地管理部门完成了码头区高精度水下地形测绘;创新集成的立体点震源系统,为南方科技大学研制的海底地震仪(OBS)提供了高质量的主动源信号。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