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大学生整出六台大戏!海鸥剧社2020戏剧周落幕,城市戏剧文化积淀从校园开启

随着12月20日晚间的《风雪夜归人》落幕,为期两周的中国海洋大学“飞翔的海鸥”话剧周正式落幕。两周来,海鸥剧社贡献了《乌龙山伯爵》《欲望号街车》《窝头会馆》《窗台上的尸体》《思凡》《风雪夜归人》六部话剧,涵盖了百老汇戏剧、正剧、麻花喜剧、先锋戏剧等多种风格,展现了广阔的戏剧视野和活泼的舞台趣味。对于绝大多数海鸥剧社成员来说,一辈子的戏剧时刻都留在了大学四年里,每个戏剧周,都意味着一届海鸥成员的“绝唱”:毕业后可能从此与舞台工作无缘了。在戏剧周的结尾,海鸥剧社指导老师朱琳、社长张煜涵接受了媒体采访。幕后人详解戏中人,也让观众得以一窥大幕背后的戏剧青春祭。

一出戏的生成

成立于1932年的海鸥剧社,堪称省内乃至国内最有历史厚度的高校剧社之一。每年两个学期,海鸥剧社推出两个话剧季,从剧作的选取、建组、置景、表演都由学生导演主导完成。张煜涵介绍,“每年寒暑假的时候我们收集剧本,所有想要导戏的成员会把导演阐述、舞台设计、剧本理解和剧本发到我们海鸥剧社公邮里,会有专人审核这个剧本。”剧社的艺术指导朱琳老师会对剧目进行审核,她认为,经典戏剧的简单翻排没有意义,她希望在导演阐释里看到诚意和新意,在剧社的遴选机制下,部分戏剧会在初选阶段被毙掉。一出戏过关后,就进入了试戏大会阶段,“开学后所有剧组选一个下午,所有海鸥成员都可以来试戏,所有副导演、演员都是通过试戏大会决定的,导演有决定权。”

张煜涵透露,一出戏在进入话剧周之前要经过两次审核,“一审看演员能不能把这个戏完整串下来,二审看所有道具灯光音乐的配合。”今年话剧周上演了一部大戏《窝头会馆》,表演难度之高、布景之复杂都堪称戏剧周之最。“《窝头会馆》舞台还原度非常高,我看到这个布景吃了一惊,布景组非常辛苦,演出前他们通宵赶制出来的布景,也是我从大一到现在在海鸥剧社见到的最好的布景。《窝头会馆》道具组高达八九个人,一部分专门管置景,一部分专管服装,一部分专门管小道具。”高度复杂又专业分工,该剧在话剧周掀起了一个高潮。

稳稳的传承

一个标准的海鸥剧社成员,大一的时候当演员、当副导演,在剧组里跟着导演学习表演、学习如何当副导演,掌握置景、配乐、宣传的各种技巧;到了大三,有雄心的成员开始尝试当导演,把自己喜欢的作品搬上舞台,“有人喜欢正剧,有人喜欢剧情类话剧。我的一位学姐特别喜欢先锋戏剧,她在大学期间导了三部戏,都是孟京辉的作品。”此时剧社前辈和指导老师开始物色有能力的学员,到了大四,新任剧社社长上任,不过剧组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平等,社长、成员之间也是直呼其名。朱琳介绍,一位社长保送研究生之后颇为遗憾,因为他保送去的学校在剧社方面比较弱,剧社的好坏也成为考研的考量因素之一,足见话剧对剧社成员的影响力。

高校剧社最大的痛点在于水平起伏不定,往往是一个高水平的剧社核心出现,导致话剧社人气高涨,然而当核心成员毕业后,剧社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海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避免了这一弊端。对于很多理工类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是一生中仅有的戏剧时间。而海鸥剧社留下的戏剧烙印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毕业后戏剧欣赏、文化消费的影响因子,也为城市文化发展留下了一代代的积存。

相关阅读

演戏,没什么比得上一颗赤子之心

城市戏剧文化积淀从校园开启

“看一场海鸥话剧”是海大学子毕业前必做的十件事之一。翻看历年话剧社的剧目,宣传海报之精美、剧目涉猎之广博、现场表演之入魂,让人吃惊一个高校剧社竟然能把校园话剧做到如此的高度。从去年的《青蛇》《风声》《油漆未干》到今年的《欲望号街车》《窝头会馆》《思凡》《风雪夜归人》,海鸥剧社的作品既有深度、专业度又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让舞台上下同为话剧所感动,全体入戏。

21世纪兴起的孟京辉先锋话剧、赖声川“表演工作坊”话剧风靡一时,而林兆华、田沁鑫等国字号大导演话剧也相继引发了舆论关注,阿加莎悬疑剧更是近年来的市场热点,青岛校园话剧也抓住了这些热点。除海鸥剧社之外,青岛大学魔方剧社、青岛科技大学燎原剧社、青岛理工大学思远剧社都在校园里颇有影响力。一代代校园话剧的积淀,为青岛积累了剧院消费的主流人群,青岛大剧院运营经理葛菁表示,大剧院一直积极探讨与校园话剧的对接,去年推出了《驴得水》《杏仁豆腐心》等面向青年学生的剧场作品,今年更是计划推出学生群体专享特价票。以校园话剧为起点,抵达的将是青岛剧场演出大繁荣;而这些繁荣的起点,正是海鸥剧社舞台上的一颗颗赤子之心。

校园剧的宝藏团队

看过海鸥剧社话剧的观众会有一种感触:明明是一群大学生素人演的话剧,为什么它的感染力比在大剧院看专业剧团的演出更加感人?海鸥剧社去年的《青蛇》是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的代表作,人与妖的孽缘之外,青蛇的女性自觉一步步苏醒,在充满青葱气息的大学生身上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反差;从西湖边到雷峰塔的怜惜与记取,在原作里看上去略显陈旧,反倒是校园版更有“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的感觉。对于看惯了剧院话剧的观众来说,校园话剧与观众的距离更近,情感冲击力更强,呼吸之间,情绪互动,演员与观众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情感关联。

今年海鸥话剧季上演的《欲望号街车》,新奥尔良破公寓里两姐妹对南方庄园的怀念,在国内专业舞台上略显违和,然而在校园舞台上却清晰凸显了工业时代的进攻型粗野与庄园时代的弱势精致之间的冲突,也让观众瞬间对当下的粗野时代有了顿悟。

201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朱琳担任了海鸥剧社的指导老师,同时也在海大艺术系开设戏剧艺术课程,她把剧社成员定位为“宝藏学生”,他们接触的戏剧剧本、喜欢的戏剧类型让朱琳颇为惊喜,“我真的觉得我的学生们是宝藏,会给我很多的惊喜。我是戏剧专业的,但他们会给我一些我没看过的戏剧剧本,他们学习能力真的强,浏览面真的很广。”今年戏剧节,海鸥剧社把《窝头会馆》搬上了舞台,老北平的舞美效果都是剧社成员们打造的,京味儿的表演方式也颇见功底。

朱琳介绍,学生们的脑洞大、自主力强,“去年我们把电影《风声》改成了话剧版,其中有一幕是李冰冰饰演的角色被日寇精神凌辱,电影可以用机位、剪辑去体现,但我们在舞台现场怎么做?导演想了个办法:剪了一块大白布,后面用灯构成一个剪影,让演员用声音而不是台词表达痛苦,然后轰然倒地,巧妙呈现了剧情。这出戏之后学生们把三个观众群都加满了,大家对这个场面都很有印象。”

当戏剧成为身份认同

校园剧社排一部好戏很难,更难的是让剧社每年换届后仍然保持高水准,每一届戏剧节都能有稳定的输出。海鸥剧社如何保持这个高水准呢?一学期五部戏,海鸥剧社形成了以老带新的传统,朱琳介绍,“大三大四的学生要导演一部戏,建组之前都提交导演构思、导演阐述,我修改之后导演带着服装、音乐、舞台设计等副导演招募演员,大家在工作过程中互相学习、一起成长。”在排练过程中,朱琳也会给予剧本、场面、表演、道具等方面具体的指导,她强调,对于经典剧作的复制、重现没有任何意义,每个导演和演员都要塑造他们眼中的这个剧本、这个角色,为原作带来新意。“我对学生强调要培养对每个角色的信念感,‘我爱这个人物,我承认这个人物,她就是鲜活存在过的’。”与演员们调动专业技能表演出来的角色相比,学生们纯粹靠情感阐释的角色更加动人,“当你调动你全身的情绪诠释人物时,观众对照纯技术性的表演是能体会到二者差异的。可能我们从技术上、从声台形表都不如人家,但是有什么比得上一颗赤子之心呢?”

当戏剧成为一种骨子里的认同,海鸥剧社也就让学子们分外难以割舍。一位前任社长坦言,与毕业离校相比,离开“海鸥”更加舍不得。由于考研被保送到了一所戏剧社团水准不高的高校,也让他感到有一些遗憾。高校话剧的气氛如此浓郁,也让青岛大剧院注意到了这一重要的未来市场。葛菁透露,“大学生群体是我们一直在着力培养的艺术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意识也比较成熟。”2021年,大剧院计划推出“有戏青年养成计划”,“上海、北京也有类似的计划,就是在演出临开场那天推出二十元、四十元等价位的特价票,只卖给学生群体,他们可以在开演前用很低的价格买到原价几百块钱的门票。”她坦言,“大学生接触剧场一般从语言类节目开始,比如话剧,因为语言类节目没有门槛,就像看电视剧一样;熟悉了剧场环境之后,观众开始慢慢接触舞剧、音乐剧之类演出,再到歌剧、音乐会,最后作为成年人观众带着孩子看魔术等演出。”从海大走出之后,学子们可能成为船舶、气象、法律等专业工作者,但“海鸥”留给学子们的戏剧视角、戏剧欣赏习惯将会伴随他们,成为这个城市文化传承的隐形脉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