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解码文创园区发展的“上海智慧”:向3.0版产业聚集城区化形态迭代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2日讯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孵化器,到目前,符合上海市级标准的文创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入驻企业两万余家,成为“上海文化”品牌新势力。近日,第二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走进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以及800秀、八号桥、德必易园、智慧湾、1876老站创意园等单位、园区,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解码文创园区发展的“上海智慧”。

专业实训干部于华(中)、张锡伟(右)在八号桥参观学习。

“八号桥”位于黄浦区建国中路8号,曾是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所在地,如今,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老厂房,变成了吸引创意人才、激发创意灵感、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而位于静安区的800秀创意园,这里曾是上海人民电机厂,经过精心改造,现在也已经成为了结合时装走秀、品牌发布和高档办公于一体的地标建筑。

上海第三毛纺厂仓库用地变身为智慧湾科创园。

这两个网红地标,其实都是上海的市级文创园区。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上海拥有大量的老工业厂房、老仓库等优秀历史建筑,而上海现有的文创园区,70%以上是通过旧厂房、旧仓库改造而来。“对于老厂房,上海实行‘三不变’的原则,即建筑形态、产权关系、土地性质不变。这样,既利用现有建筑打造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又保护了历史文化财产,是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的良好典范。”专业实训干部王东华说。

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尽管疫情形势严峻,但八号桥与800秀两家文创园区的的企业入住率仍能达到95%以上。“上海的土地是贵,但不代表上海的综合商务成本一定非常高,衡量综合成本,企业还是看重生产效率。如产业氛围,如果园区能吸引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集聚,在同一个园区办公,互为甲方、乙方,能真正促进效率的提高。”专业实训干部于华说,“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创园区的打造,不能简单地做‘二房东’,而是要围绕企业的需求,通过提升自身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衔接好园区、企业间的产业链条。”

百年淞沪铁路江湾站旧址变身为铁路文创走廊。

同样处于“满员”状态的文创园区还有位于闵行区的七宝德必易园,不过与八号桥、800秀不同,旗下有近60家园区的德必集团,走的是品牌化、连锁化之路。如何对这么多园区进行有效管理,并加强各园区之间的互动,更好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园区能级提升?“德必利用互联网、科技智能等‘新工具’为传统园区运营赋能,自主研发了wehome智慧园区ICS管理系统 ,让‘智慧园区’从构想变为现实。”德必集团相关负责人张一鸣说。

据了解,目前,上海的文创园区已完成了从“1.0”租金模式到“2.0”融合公共服务社群化,再到“3.0”产业聚集城区化的形态迭代。“当下,上海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放大文创园区的内涵和外延,并提出了率先试点‘创新城区’的概念。”专业实训干部张锡伟说,“在一个特定城市空间里,集聚着研发机构、创业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园区之间流动、互动、连通、共享,集聚效应将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这是更高服务能级的产业聚集城区化的‘上海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文/图)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