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玲访名医〡自己做饭打扫卫生,勤用脑能防老 ——米寿老人的养生经


88岁的老人每天读书看报。




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很多人都知道王卫民教授,不止青岛,国内也小有名气。1999年,机缘巧合,王卫民与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星费翔相识。王卫民年近七十,但看起来只有五十多岁的样子,这让费翔很惊诧,悄悄向他咨询养生秘诀。就这样王卫民成了费翔的私人保健顾问。 2002年,《抗老专家王卫民教授给费翔的十二把金钥匙》一书出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卫民,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山西大学,曾就职于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青岛湛山疗养院,在临床工作40余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面向大众宣传养生保健,先后应邀在青岛广播电台主持《王大夫谈养生》、《家庭保健箱》、《夜幕絮语》等专栏,多次应邀到各地进行健康系列讲座,被誉为“播种健康的人”,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和《中国医学界名人录》。

不久前的一天,观海新闻记者走进王卫民教授的家里,请他谈谈他自己的养生保健经验。

自己做饭打扫卫生

观海新闻记者走进王卫民教授的家时,正值下午。午后的阳光洒在窗前摆满的绿植上,写字台摆放着笔墨,增加了一分室内的幽静。家里很整洁,阳台晾晒着洗净的衬衫,眼前的一幕让人难以想像是一位独居十几年88岁老人打理的家。

王卫民教授的两个孩子定居国外,他不愿意到国外生活,便十几年一个人住在青岛。他没有聘请保姆,也从未请小时工,拖地、洗衣服、做饭,都是他自己来完成,而且自得其乐。老人面色红润,身体硬朗,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声音充满活力。他说,他的作息像钟点一样准确,每天早上6:30准时起床,先做一套健身操,上午打扫卫生、洗衣服、出门散步或买菜。中午休息半小时,下午写字画画,有时也弹琴。晚上看电视新闻,晚10:30入眠。他从不吃任何保健品,一日三餐就是普通的粗茶淡饭。

他认为,老人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去做,这是一种很不错的保健方法。

勤用脑能防老

王卫民教授家的墙上挂满了他的画作。他说,学习绘画对老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他是60多岁才开始学习绘画、写字和弹琴。培养这些爱好,既增加了老年生活的乐趣,又不会让老人有孤独感。多年他已养成习惯,每天绘画一小时。

观海新闻记者在和王卫民教授交谈中发现,他的记忆力惊人,描述很多事情时会准确到哪一年哪一天。他还不时说出几句流利的英语。他说自己的英文水平得益于当年读的高中。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青岛九中读高中,当时九中是教会学校,对英语教学十分重视,英语学习伴随他一生。他坚信勤用脑能防老。所以,每天按时作息,不忘练练书法、画画或到海边、山坡上走走,逛逛,拍拍风景照……其乐无穷。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 2000年-2017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10.2%上升到17.3%。预计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会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接近20%。因此,老年人的健康,不只是个人、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88岁独居老人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60岁退休,开始进入花甲童年

王卫民出生刚满月就随父母来到青岛,住在依山面海的观象一路。童年他从阳台就可以遥望海面上的栈桥。他说,他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段充满了天真快乐和憧憬的岁月。大学时代既经历了诸多考验,又充满了欣喜和收获。

王卫民教授认为,不少老人感到孤独,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很多老人常常过多地把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觉得要四世同堂,但这是以前,现在已经不是这种结构了。老人如果找到自己的爱好,你的爱好就会终生陪伴你。老人要学会乐观幽默,从精神、心理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这是延缓衰老的最佳途径。

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定位是:从60岁退休开始,进入花甲童年,是他第二个春天的新起点。退休生活,给他提供了更大的社会空间,有了任意选择、驰骋的新天地。既有许多过去的挫折和教训,也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可以助长生命的翅膀,更矫健地自由舒展,可以尽情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坚信音乐是大脑最好的按摩师,为此每天在读书和笔耕之余,都要弹一会儿钢琴或听一支最喜爱的轻音乐。

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王卫民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养生之道,只是我时时刻刻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一句话道出真谛,生活充实,胜过吃任何补药。(青报全媒体记者 张丽玲)

责任编辑 高静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