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专版聚焦“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智”造中国传奇,“创”出世界奇迹


青岛日报2020年12月31日1版

中宣部授予“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蒋建国颁奖 于杰赵豪志出席仪式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30日讯 中宣部今天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也是我市首位“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为“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颁发奖章和证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于杰,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豪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立杰,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出席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反映“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的短片。当晚21:00,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

《决定》指出,“连钢创新团队”是张连钢同志为带头人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创新团队。自2013年组建以来,团队成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科技报国志向,坚持自主创新理念,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破解一系列技术难题,构建一整套技术标准,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5G智慧码头,成为工业互联网在港口场景中应用的成功案例,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设运营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决定》指出,“连钢创新团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系列重要指示的忠诚践行者和模范推动者,是立足本职爱国奋斗的优秀代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主创新生力军。他们身上鲜明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广大国企职工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责任担当。

《决定》号召广大干部群众以他们为榜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坚持产业报国、勇担时代责任,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据了解,“连钢创新团队”的创新实践始终激励着青岛这座城市。今年6月22日,市委宣传部授予“连钢创新团队”“青岛楷模”称号,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青岛改革发展大潮,助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8月31日,省委宣传部授予“连钢创新团队”“齐鲁时代楷模”称号,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担时代重任、勇于改革创新、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积极投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11月16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创意创新创造的决定,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成全创意、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强化进取意识、奋斗精神,推动“学深圳、赶深圳”走深走实,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好15个攻势,加快建设创业城市。

今天晚上,我市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青年师生、企业职工等观看发布仪式,浮山湾畔地标建筑也将连续5天播放“致敬‘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等字样主题灯光秀。全市户外大屏、公共交通工具车载电视、电梯电视等将连续7天播放公益宣传片和海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青岛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争做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新发展格局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塑造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连钢创新团队”,正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主创新生力军”。

2013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之初,中国自动化码头发展处于国外技术封锁和国内建设经验空白的窘境。国外厂商不仅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捆绑销售、系统不开放等霸王条款,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三缄其口。在张连钢的带领下,“连钢创新团队”自主创新、突围破壁,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对外输出。

在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解决“卡脖子”问题,牢牢掌握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变得越来越迫切。“连钢创新团队”的卓越实践,不只创造出领先世界的突破性成果,更给在创新之路上奋力攀登的人们带来启示。

自主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被誉为港口科技王冠上明珠的全自动化码头,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奢侈品”,全盘照搬一个高成本和低效率的自动化码头,既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连钢创新团队”的自主创新立足于青岛港生产操作的实际需要,重点解决自动化码头低效率的问题。该码头投资成本仅为国外同类码头的65%,建设周期缩短一半,作业效率全面超过人工码头,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必须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多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创新氛围催生了许振超、皮进军、郭凯等一批一线“工匠”,正是长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孕育出了“连钢创新团队”。

自主创新还离不开标准体系建设,只有制定标准才能牢牢掌握国际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横空出世”前,全球自动化码头均采用瑞典ABB电控系统、荷兰TBA设备调度系统、德国高华自动导引车(AGV)和美国NAVIS公司码头操作系统。“连钢创新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和联合攻关,替代了上述进口产品,构建了国内首个自动化码头标准体系。相关技术和标准更走出国门,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港、意大利瓦多港等国外港口推广应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充分发挥“连钢创新团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岗位开展创意创新创造,让更多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奔流不息。(青岛日报评论员)

青岛日报2020年12月31日4版、5版

“自动化码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中宣部授予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称号发布仪式侧记

12月30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连钢创新团队”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手拉手向观众致意。

自2013年组建以来,团队成员坚持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以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在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中,主持人王宁这样评价“连钢创新团队”:“我们看到科技自立自强已经被列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科技创新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连钢创新团队’是中国自主创新非常成功的样板,希望他们不断奔跑的姿态可以激励更多人勇往直前。”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三年半走过国外常规8-10年的路,在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领域完成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他们用“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信念,书写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传奇;他们仍在挑战自我,打造全球首创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保持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领先地位。他们就是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

12月30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当晚21:00,央视综合频道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节目中,金色的“时代楷模”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断闪现,重现了一个团队凭借不怕苦不畏难的劲头,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在矢志科技报国中彰显人生价值的历程。

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是一个创造了世界奇迹的码头,它并不在欧洲地界,而是坐落在山东青岛,它是全球作业效率领先的全自动化码头,是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着“中国制造”烙印的码头,并且六度刷新全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

在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中,一个迄今为止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码头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在这科幻电影一般的高科技码头背后,却深藏了团队许多艰苦而辛酸的攻坚故事。

团队成员殷健2001年曾偶然看到国外自动化码头的视频,他当时就很羡慕,多么希望有一天中国也有这样的全自动化码头。世界十大港口中国有7个,吞吐量很高,但并不先进,全球有30多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团队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不准下车,不准拍照,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我们取得话语权、主动权的关键。”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说。

从方案调研论证和规划设计,到设备选型,再到AGV(自动导引车)、ECS(设备控制系统)研发,团队里很多人把家搬到了港口上,把办公室搬到了现场,每天忙到深夜已是司空见惯。

自动导引车的智能控制系统,是整个码头的“大脑”,面对国外公司不断上提的报价,团队再一次决定放弃国外方案,重新开始设计。他们放弃休息时间连轴转,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

2017年5月11日,历时三年多设计建设的码头一期正式投产,装卸效率全面超过人工码头,实现了贵族码头平民化。今年12月17日,“连钢创新团队”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在一曲《怒放的生命》合唱中,团队成员用歌声演绎生命的怒放,用歌声传递催人奋进的力量。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何尝不是“连钢创新团队”的人生写照。

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左)。

2008年,张连钢被查出肺癌,做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肺癌五年存活率并不高,医生说不能累着,要好好休养。2013年初,身体略微好转后他就回到单位上班。“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团队成立之初,张连钢对自己这样说。

那是张连钢最煎熬的一段日子。无数的问题从各个小组向他涌来,往往上一波问题还没解决,就又要面临新的问题。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的健康亮起了警灯。一天早上,他发现自己身上长满红斑,前胸到腿上全都是紫癜。到医院,医生诊断这是疲劳导致的免疫力低下。妻子王晓燕一听就生气了:“你疯了吗?医生是怎么说的?你要不要这个家了?”王晓燕心中充满了担忧,想起丈夫手术后难受的经历,另外一方面她也深深明白,这是丈夫无法割舍的心愿。她最终决定,支持丈夫。

就在几个月前,张连钢完成了第二次肺癌手术,如今的他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以视频方式与现场连线。“在我们山东港口青岛港有这样一句话,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牺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在桥吊人工操作阶段,我们苦练操作技术,用一流的操作技能创造世界纪录,那个时候我们的口号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今天,‘连钢创新团队’建成了自动化码头,他们攻坚克难,用智慧和创新引领世界。我们码头的作业方式在变化,我们一代一代港口人的牺牲奉献、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在升华和与时俱进。”许振超说。

家人是最大的后盾

艰苦卓绝的攻关之路上,他们有过迷茫,也曾经想到过放弃。然而,他们最终自主建成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对外输出,并且在商业运营条件下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这一切靠的是团队成员的拼搏奋斗,也离不开家人无私的理解和支持。

在张连钢心里,最亏欠的还是女儿。他说:“在我的记忆里头,女儿三岁以后,我没有带她出去逛过公园、游乐场。她就问她妈妈,怎么别人说我是没有爸爸的孩子。有一年我带她去给我小学老师拜年,老师跟我讲:连钢,你一定常去牵牵她的手。因为工作忙,心里想着这个事情,但是一直没有时间机会,转眼间她就长大了,所以这是我心里的一个不能弥补的遗憾。”

“第一次去外地读书,分别的时候我看见爸爸的眼圈泛红了。我从他身上学到一个特别珍贵的品质,就是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要有担当。我爸做成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项目,我发自内心为他骄傲。”张连钢女儿说。

在大家眼里,殷健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肩上。妻子照顾老人孩子,忙里忙外已然成了常态,然而在一次体检中,她被确诊为肺癌。因为妻子生病,殷健要一边忙工作一边照顾她。不愿拖累儿子,殷健的父母悄悄把房子卖了,自己搬去养老院。

“孩子,你太累了,太忙了,还要照顾得了绝症的妻子,心里的心结太重了,大哭一场吧,到没有人的地方去哭一次就好了。”殷健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说,“2020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来了,祝你和团队更上一层楼,这是爹妈的期待。”

刹那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泪如雨下。

重任在肩,他们虽然错过了和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但收获的是中国自动化码头在世界的扬眉吐气。家人的默默付出,让他们充满了动力,成为支撑他们成就一切的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创新永远在路上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在山东港口集团引发热烈反响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30日讯 今天晚上,央视综合频道CCTV—1《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了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中宣部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山东港口集团广大员工通过手机、电视、电脑观看了“时代楷模”的感人故事,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张连钢讲述先进事迹后,大家纷纷发朋友圈,为这身边的楷模点赞喝彩。他们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在创新道路上进取,在执着坚守中奉献,扛起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员工马智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发布会,他说:“这是一支当之无愧的英雄团队。他们身上那股永不服输、不断钻研、自主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站在新起点,我们应该继续跟随前辈的脚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面推进港口智慧化和绿色发展。”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

“非常有幸‘连钢创新团队’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们创新。他们仅用三年多时间就突破技术封锁,高标准建成自动化码头,用事实告诉我们创新永无止境。”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分公司信息部经理赵伟丽表示,“在‘连钢创新团队’精神指引和激励下,我们也加大信息化创新研究力度,用科技解放生产力,推动干散货码头智慧港口的建设。”

观看完发布仪式,全国技术能手、山东港口日照港油品公司装车队生产组织李更新心潮澎湃。“张连钢常说,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作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坐在办公室里是发现不了问题的,更别提解决问题了,只有置身于现场、置身于作业流程中,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和问题。创新是一个把想法变为成果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既要努力工作,还要不断学习,用更宽的知识面去支撑我们层出不穷的‘新点子’,用更新的技术技能去扛起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他说。

“‘连钢创新团队’的创新精神对我们这些围着码头设备常年摸爬滚打的技术人员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他们是新时代港口人的精神图腾,他们身上的敬业、协作、创新、超越是这个时代不懈奋斗的‘集结号’。”山东港口烟台港集装箱公司安全技术部经理陈维如表示。

“回味他们的话语,有股力量在内心澎湃生长。他们作为中国全自动化码头的实践者和引领者,靠着不服输的精神为中国的码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来自山东港口渤海湾港安全环保科技部的刘金旭说,“自动化码头不仅是一个国家港口综合科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引领我们港口科技工作者前进的旗帜。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奋斗,以扎实的基本功推进港口科技进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世界纪录在他们手中诞生  

———张连钢和他的伙伴们

“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右一)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介绍团队成员。

“连钢创新团队”是以张连钢为带头人,老中青搭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团队,核心成员8人,骨干成员25人,其中党员21人。截至目前,团队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构建了国内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港口协会特等奖等奖项20余项;先后10余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做主旨发言。

张连钢:港口全能型人才

今年60岁的张连钢是“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1983年大学毕业入港,他始终面向港口生产一线,致力于港口生产自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研究。在众人眼里,张连钢是一个“学术派”,基本功、基础理论很扎实,既懂集装箱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又懂生产业务,堪称港口领域的全能型人才。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围绕码头建设运营中遇到的新课题进行研究。

2008年,张连钢被查出肺癌,做了第一次开胸手术。2013年初,身体略微好转的他回到单位上班,接受了自动化码头项目组组长的任命。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地中,张连钢和他的团队走上了自主创新的路,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向世界贡献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更安全的“中国方案”。

殷健:绘就自动化码头蓝图

殷健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他担任自动化码头工程、设备技术负责人,负责自动化码头装卸工艺、设备选型、设计及调试等工作。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研究自动化轨道吊的智能化设备管理。

殷健参与了青岛港最早的集装箱专用泊位的建设。他和张连钢为港口并肩奋战了30多年,他经常说自己所从事的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港口“事业”。他和项目组成员“5十2、白十黑”攻难题、破难关,对每个方案都进行了上百次的测算优化,最后的定型方案经过3年多的实践证明近乎完美,确保了自动化设备在实际生产中智能、高效、平稳运行。

李永翠:码头上的“拼命三娘”

李永翠是初创团队里唯一的女性,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自动化码头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发,主持完成了自动化码头生产控制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研发。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讨论由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方案。

表面看着文静瘦小的李永翠,在工作中是个极其严格的“女汉子”。2014年,因为要具体考察,这位“拼命三娘”带领团队在零下8摄氏度的天气里爬上56米高的吊桥。李永翠本身恐高,加上港口冬天的大风,吊桥被吹得有些晃动,但她努力克服了自身的恐惧。就是靠着这样的拼劲,李永翠带领团队解决了很多系统问题,完成了多项系统优化。

李波:团队里的“刺儿头”

李波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总经理助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前沿、堆场、无人闸口等平面规划设计以及自动化码头整体装卸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参与设计自动化码头布局、“进出分离、多站式”闸口等建设项目,带领操作部团队多次打破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的世界纪录。

他的个性被同事形容为“锋芒毕露”,脾气大、容易急,工作中绝不允许带问题过夜,出现意见不合时一定要掰扯清楚。即便这样,同事依旧形容他在工作中爱钻研并且踏实。

张卫:头脑灵活的实践派

张卫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兼桥吊室经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平面规划设计以及设备选型设计、监造、安装调试、系统优化等工作。

张卫从小就有不服输的劲头,业务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不肯有丝毫懈怠。在一期工程设计中,针对如何降低桥吊的轮压问题,张卫带领队员经过半年时间分析研究,设计研制出全球第一个双小车桥吊,将桥吊重量由600吨减至540吨,大大减小了码头承载压力。

吕向东:“鹰眼”的调试者

吕向东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兼轨道吊室经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堆场平面规划设计以及设备选型设计、设备监造、安装调试、设备管理及运维等工作。

如果把自动化码头上的轨道吊比作一只雄骏的鹰隼,那么分布的激光扫描仪就是锐利的鹰眼,轨道吊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精准抓取的。作为设备调试组组长,吕向东负责“鹰眼”测试,为确保角度精确,调试人员要冒着瑟瑟秋风站在30米高空的吊笼里进行测试调整,一次就要一个多小时,每台轨道吊要调试5-7个扫描仪,一台轨道吊调试结束后往往就到了凌晨两三点钟。

周兆君:50多岁的“老青年”

周兆君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码头设施室经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平面布局方案设计、土建工程建设方案论证分析等工作。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线调研。

进项目组时,他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青年”了,在自动化码头这块几乎是零经验,他像小学生一样不耻下问。作为码头基建负责人,为使工程建设方案设计更具功能性、科学性,周兆君经常去天津设计院、上海振华重工出差,现场交流设计参数。为抢出时间,多干点活,他和同事们从来都是当天去、当天回。

修方强:“三件套”不离手

修方强现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党支部副书记、轨道吊室副经理。负责自动化码头堆场平面规划设计以及设备选型设计、监造、安装调试等工作。

在自动化码头建设中,修方强负责的自动化设备同时在4个基地开工建造,工期只有8个月,当时设备组只有12个人,修方强和同事兵分4路进驻基地,一支手电筒、一把游标卡尺、一把直角尺成了团队成员标配的“三件套”。到了测试阶段,设备需要48小时不停运转,方便面、榨菜、老干妈又成了大家伙标配的“三件套”,累了困了就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因为人手有限,点多面广,修方强和同事在基地一待就是半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照片

“连钢创新团队”自动化码头攻关之路  

2013年10月23日

青岛港成立自动化码头项目组,筹备建设自动化码头。

2014年8月

完成码头总平面布局规划设计。

2014年12月

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土建施工全面展开。

2015年1月

完成信息系统方案设计。

2015年10月

完成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2016年8月

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土建全面完成,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研发完成。

2016年11月

自动化码头生产指挥中心建成。

2017年3月

信息系统上线,自动化码头闸口正式启用。

2017年5月11日

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开港运营,创出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效率最高纪录。

2017年9月

自动化码头平均单机效率达到30自然箱/小时,作业效率超越传统人工码头。

2017年12月3日

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单机平均作业效率达到39.6自然箱/小时,首次创出单机平均作业效率世界纪录。

2018年6月8日

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启动。

2019年2月

发布全球首个5G自动化码头,成为全球首例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的集装箱5G远程操作。

2019年11月28日

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投产运营,集合了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领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码头。

2020年11月13日

全球首创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签约落地山东港口青岛港。

2020年12月17日

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作业效率达47.6自然箱/小时,第六次刷新单机平均作业效率世界纪录。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