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首台Mako机器人在青大附院上岗,实现关节置换“亚毫米级”精度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31日讯 由于人工操作不可避免的误差,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最常见、也是最被人诟病的问题就是术后两条腿长短不一。今天,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手术室,青大附院副院长、骨科医院副院长、运动医学科主任于腾波团队操纵着一台名为史赛克Mako的机器人,解决了上述难题,为患者实施了高精度手术治疗。这也是山东省内首次开展Mako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关节置换手术的目的原本是治疗伤病,但如果患者因此在术后成为“长短腿”,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然而,医生人为的操作极限无法保证手术的精准度,如何在髋关节手术中将误差值逼到最小?今天,于腾波团队用两台手术给出了“标准答案”。上午9点,“人机合一”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正式开始。从暴露到参考架安装、从髋臼注册到机器人辅助截骨,Mako机器人引导髋臼杯精确地安装至术前计划位置,并进行了复位检测,手术进行顺利,一气呵成。中午12:15,Mako机器人再次“上岗”,又一次与医生实现了关节置换术的完美配合。观海新闻记者看到,Mako机器人更像一台具有自动泊车功能的新款车,可以帮助医生高效、精准、安全地完成手术中至关重要的定位步骤,在导航支持下更加精确地植入假体。

在我国,髋关节疼痛已经成了困扰中老年人的“头号骨科病”。在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医生“看不准”、“拿不稳”等问题十分常见,手术的操作往往根据术者的经验和估算来决定,特别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中,个性化的术前设计、精准的手术操作对医生的技术考验会更加严格。因此,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神经受伤、假体脱位、“长短腿”是最容易发生的三类问题。

青大附院骨科是山东省唯一的骨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同时也是山东省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中心。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该院胡有谷教授就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髋关节置换手术。该院骨科每年高质量完成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4000余例,手术量居于全国前列。于腾波说,“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快速康复”是当今医疗及骨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次启用的Mako骨科手术机器人对于关节外科是一种变革性的技术。

据介绍,Mako机器人的成功基于两大核心技术,智能手术规划技术基于CT进行3D的智能建模,为患者生成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同时提供术中动态调整,最大程度的将关节手术推向精准化、个性化。智能辅助截骨技术采用创新高效的截骨模块,能够实现高速磨钻、摆锯和动力手机的集成,同时在术中实现“亚毫米级”精确截骨控制和制动巡航截骨保护,为术者赋能,实现微创化、精细化的截骨控制。机器人极大降低了患者因精准化问题造成的术后两腿长度不一、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情况的发生率,让手术更加安全,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延长关节假体使用时间,减少关节返修率。于腾波说:“Mako机器人手术学习曲线短,对于年轻医生而言,更容易将手术做到标准化、精细化。”

在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即便是“大师级”的医生完成精度也只能达到1—5毫米,因而只有85%的准确性,而Mako机器人的手术精度可以达到亚毫米级。于腾波团队成员、青大附院关节外科主任张海宁说:“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医生做手术都能精确地达到‘大师级’的水平,这便是Mako手术机器人存在的价值。”

相关链接:

什么是Mako机器人?

Mako智慧机器人是一种骨科机器人,于2006年在美国上市,能够协助医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单髁关节置换术。截止目前,全球范围内超过28个国家装机使用Mako,14年内总计完成手术超过350000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