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海洋之心”!“科学”号在西太平洋“跨年”,采集多种岩石样品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日讯 联系上“科学”号考察船时,已经是2021年1月1日下午1时。西太平洋上的信号似乎还不错,微信交流没有出现明显的延迟。聊了没两句,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坦言:“加了两个班,特别累,需要休息。”

张国良休息时,他的学生战明君被临时 “抓丁”。战明君告诉记者,这次“科学”号赴西太平洋科考,船期100天,船时非常宝贵。在船上没有集体休息时间,科考人员分班倒,夜晚的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

“昨夜11点半到今天凌晨6点,科考人员都在进行电视抓斗作业。上午6点到10点左右,科考人员收集整理岩石样品,对岩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准备下一个站位作业工作。” 战明君说,通过下放到海底的电视抓斗,“科学”号利用其内部摄像头看清了西太平洋海底深处,也伴随着2021年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成功采上了新年第一批岩石样品。

由于此次取样站位水深约5000米,采样难度相对较大,“科学”号在新年前夕就提前到达作业区。“电视抓斗下水过程要保持平衡,加上海水较深,因此两个小时才到达海底。” 休息结束后的张国良介绍,本次工作区营养物质匮乏,生物活动迹象罕见,整个海底就像是大洋中的戈壁滩。经过两个多小时探寻,最终选择出合适的位置让电视抓斗坐底、抓取。最后又经过两个小时的回收过程,才采上这批岩石样品。

这次采上来的岩石样品,基本都是“普通”的火山岩和铁锰结壳,不如前几日取上来的样品“可爱”。前两天,他们发现了不少“宝贝”:一块褐色外壳内部橘黄的岩石被大家命名为“夹心雪糕”,一块略显透明内裹黄色的岩石被大家命名为“包浆翡翠”,一块成心状的深褐色交织岩石被大家称为“海洋之心”……

“海底世界蕴含着惊喜,充满着未知。” 张国良说,本次科考所采的岩石等样品将用于揭示西太平洋重要俯冲带的深部结构、岩浆岩形成机制与深海盆地沉积环境记录及其成矿效应,初步阐明地球深部流固相互作用与物质循环特征及其作用机理,为理解板块俯冲起始机制和环境演化奠定基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