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投入“两个循环”, 成就科技梦想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借助上合峰会的东风,国家战略不断叠加的青岛,成为国内知名的“会展经济”城市,创投风投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等接踵而至,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在青岛不断实践,成为城市蝶变的加速器。

刚刚过去的一周,一场备受瞩目的国家级盛会——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青岛举办,大咖云集,智慧激荡。各种专家观点、成果分享、产业探索、未来畅想,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智库资源;行程密集的创新大赛、专家调研、高端对话、项目签约,给这座城市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

众所周知,中国科协年会是一场超越学术的智慧盛会,是中国科技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它具有综合、高端、国际化的独特属性,是科技界发声、发力、发布的重要平台。而今年的科协年会,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各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引发全球新一轮产业格局重构。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深度衰退、中国经济稳步恢复的关键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明确作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判断之后,在青岛召开的这届中国科协年会意义格外深远,也是青岛不容错过的一班发展快车。

我们要立足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进行统筹谋划。每届科协年会都会邀请智库团队和院士专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今年调研所确定的10项选题,最终也为山东、青岛创新发展形成了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我们要用好这些成果,结合城市创新发展紧迫需求,借助科协年会的平台,最大限度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以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尤其是作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我们更要用好“科创中国”这个平台,联合全国学会及各方面创新资源,通过技术服务和交易,建立产学协同组织,导入国内外技术和人才,导入项目和企业,导入国外科技资源,打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断点堵点,推动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区域提升,打造产学研融合的山东“样板”。

我们要突出科技赋能产业,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在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促进“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的恢复增长和稳步复苏提供强劲动力。青岛作为山东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桥头堡、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首先要在国内大循环中有所担当作为。围绕我市正在积极发展的海洋科技、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强产业,我们要运用好通过年会形成的人才库、项目库和成果库,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互动,带动更多科技资源汇聚,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重塑经济结构,加快构建内需体系。

我们要以合作链接科学共同体价值,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科学共同体具有价值认同、多元联结、灵活无界等独特组织优势,在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促进互信合作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本届科协年会强化与国内、国际科技社团的交流,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共谋世界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会上发布的“2020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举办的中德科技合作论坛、中日韩科技合作论坛等,都给青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充分发挥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以及口岸优势,通过高质量的“国际客厅”建设,积极参与建立开放、共享的国际科技治理机制,搭建科技合作信任网络,在全球携手促进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做出应有的青岛贡献。

科技创新引领,是青岛发展的内核。大会闭幕不落幕,精彩不散场,我们要充分运用科协年会带来的智库力量、创新资源,放大“后年会效应”,张开双臂拥抱“科技梦”,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创新进取,走在前列!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