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投入三亿打造“公众健身房”,青岛居家健身成全国典型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6日讯 今天上午,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市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创新群众体育发展方式、管理模式,立足体育惠民,逐年加大投入,大力实施群众体育“六边工程”,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组织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举办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提供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截至目前,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9平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的2.08平方米。每年举办市级大型全民健身活动90余项,区市级活动300余项,直接参与群众近2000万人次。市民连续多年达到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处于94%以上,高于全国89.6%的平均达标率,以及山东省91.5%的水平,群众体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加大投入,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

近5年来,共计投入约3亿元,着力解决市民健身去哪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健身设施1万余处,基本建成了城区“8分钟健身圈” ,农村基本实现了健身设施全覆盖。自2015年开始,将以笼式足球场为主的多功能运动场地建设列为“市办实事”,每年投入3000万元,五年来共建成686处以笼式多功能运动场为主的运动场地。仅2020年,就借助“市办实事”,全年建设以笼式足球场为主的多功能场地102片,加快老城区健身设施改造,更新新建600处健身设施;拓展金边银角,建设口袋公园、森林公园、时尚健身公园104处;融合时尚元素,建设社区健身吧26处、建设时尚运动公园4处,建设智能健身设施20套,为20个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置健身器材,群众健身更加便利。

二、品牌引领,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一是大力推广居家健身,积极助力市民防疫抗疫。在疫情防控、居家隔离的关键时期,第一时间发起居家健身活动倡议,向市民每日推荐1个室内健身项目,开设空中大讲堂、电视教学栏目,开通健身咨询热线、网络公益课堂,推介室内健身器材,开展50余项线上体育赛事活动。制定发布疫情常态化十五大行动方案,启动全民健身月,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登山节、社区健身节、沙滩体育节,组织“十百千万”健康大使选拔活动,形成千人带动、万人参与的局面,有效满足了疫情期间群众健身健康需求。以变应变,危中寻机,做到了疫情时期全民健身不断线,赛事活动数量和强度不减,我市居家健身经验做法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二是群众性赛事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健康跑、畅游汇泉湾、社区健身节、沙滩体育节、帆船周·海洋节、登山节为主要内容的“六大板块”活动已持续举办20多年。新创办“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崂山100公里山地越野赛、青岛马拉松赛、“哥德杯”世界青少年足球赛等一批大规模品牌赛事。海上马拉松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城市俱乐部帆船公开赛等“山海特色”健身活动高水平举办,游泳、沙滩体育运动已遍布青岛大大小小的海湾。创建时尚体育名牌,打造“青岛国际时尚季”系列活动。举办“发现·青岛”城市定向赛、上山下海—中国企业24小时精英挑战赛赛事活动,挖掘青岛时尚元素、引领市民时尚意识、助力国际时尚城建设。

三是抓好群众喜爱的群体项目。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智力运动会、体育大会、民间“青岛球王”系列赛,“百千万”三大赛、民间草根足球系列赛等,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性足球赛事5000余场。加强部门协同,发起成立胶东经济圈体育协调发展联盟。以上合组织国家为平台,引进、创发高水平、有特色、能落地的国际交流赛事活动。举办机关体育联赛,带动工会、教育、妇联、残联等部门举办行业运动会,通过不断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三、夯实基础,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规范体育社团建设和管理,健全体育协会组织。全市现有市级体育协会66个,俱乐部473个,区市级协会组织202个,俱乐部537个,乡镇协会组织103个,116个行政村建有体育总会,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壮大,体育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得以有效衔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对区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指导力度,每年培训和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以上,2020年共组织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4期,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78人。支持平度、莱西发展,指导开展农村体育骨干培训班5期,培训580人。全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865人,其中国家级213人、一级621人、二级4152人、三级2287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3‰。把健身站点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辅导站点。目前全市共有健身辅导站点5400余处,每千人拥有5.5处。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定点指导制度,更好地发挥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站点作用。

四、推动体医融合发展,服务健康青岛建设

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联合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医疗健康机构、科研单位等,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体医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政府、医院、企业三级协作服务模式,挂牌命名市立医院、城投春晖康复医院等7家单位为“体医融合试点单位”, 在试点单位集中开展治未病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打造体医融合示范社区,组织开展超重青少年关节疾病预防、脊柱健康线上自查活动。研发并推广使用《青岛市全民健身“运动处方”推广手册》,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专门人才。创新办赛模式和技术运用,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青岛模式”,每年组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3000人,“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部队”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每年完成6000例以上样本量测试,把科学的运动体检和健身指导服务送到市民身边。

韩星 摄 (资料图 )

2019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全民健身实地调研时指出,在建设为民、惠民、利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民健身、青少年足球等方面,“城阳经验,青岛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我局被授予“2020年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全民健身场地数量不断增多,但随着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更便捷、更高品质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增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场地设施总量不足、器材配置种类不全、档次不高,市民锻炼内容较为单一。此外,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区内能够用于规划建设体育设施的土地稀缺,很难找到合适的空间建设具备一定规模的场地设施。

二是部门协同的大群体格局尚未建立。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要求各级政府“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要严格落实这一政策要求,需要市政府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形成财政、发改、自然资源与规划、住建、园林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执法和检查力度,形成全民健身工作的合力。目前我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部门对全民健身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

三是创新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能力仍不够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青岛建设,是群众体育工作面临的两大中心任务。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今年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我们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网络赛事活动,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创新开展工作的能力仍不够强,在切实提高市民参与度等方面办法仍不够多,市民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引导。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充分发挥政府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各项公共体育服务政策落实到位,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群众体育。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群众体育发展顶层设计。建立我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我市全民健身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理顺体制机制,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企业支持、社会响应”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引导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全民健身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我市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大投入,拓展全民健身发展空间。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精神,编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继续加大投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实施城市老旧小区、社区,农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城市金边银角、公园绿地、闲置空间等配建体育设施,进一步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和服务质量。

三是进一步提升赛事活动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参与度。解放思想、积极主动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进程、总方略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准确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民健身的新需求,创新全民健身工作方法,坚持线上线下结合,组织举办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赛事活动,巩固居家健身服务阵地,指导推动各区市举办社区运动会、健身节,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切实提高市民参与度、满意度。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羽)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