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背后:刘星冶和100多名志愿者两年来无偿给80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

“记者你好,我岳母家附近办了个爱心食堂,给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前几日降温,食堂经理顶风冒雪把饭送到家,我们都非常感动。”5日,晚报记者接到一个读者电话,他告诉记者,家里老人准备了感谢信,想刊登在报纸上。为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记者来到这家名叫“祥和爱心素食”的餐厅,发现感谢信的背后,是经理刘星冶和100多名志愿者两年来坚持的无偿付出:三菜一汤,完全免费,老人出行不便就亲自送上门。热汤热饭,如同冬日里丝丝缕缕的暖阳,让老人们从头热乎到脚。

三菜一汤,老人们都很爱吃。

“我只是微不足道的老人”

“我做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今年85岁的孙玉娥是八大峡街道的一名独居老人,日常去祥和爱心素食餐厅吃午餐。2020年12月29日那天,一场风雪挡住她去餐厅的路,正犯愁时,餐厅经理刘星冶打来电话:“孙妈妈,下雪路滑,您要紧别出门了,午餐我给您送去。”孙玉娥再三推辞,刘星冶却不由分说出了门,午饭送上门时,她和义工手脸都冻木了。“接过这沉甸甸的爱满满的午餐,我哽咽了,我只是一个老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老人啊!”这封包含真挚的感谢信由老人口述,女儿代笔,亲自送到刘星冶的手上。

收到信的刘星冶既惊讶又感动,她告诉记者,那天她挨个给就餐老人打电话,劝他们别出门,自己则和义工分成好几队上门送饭,一共送了20多家,走了六七里地,送完最后一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她这才扒拉了几口面条。“我们每天都会给不便出门的老人送饭,那天无非就多送了几家,就这事实在是微不足道,老人却视若珍宝。”两句“微不足道”,承载的感情却很是沉甸甸。

孙玉娥将感谢信交到刘星冶手上。

为让老人吃饭不“糊弄”

免费的公益午餐开饭了

走进瞿塘峡路14号,穿过走廊,客厅不算大,但很明亮,摆满了绿植,六七张桌子,每个座位都贴上对应的老人名字,这就是他们吃免费午餐的地方。“以前是女儿开的青年旅社,我改成食堂了。”2019年,刘星冶打理旅社,陪着80多岁的老父亲在附近溜达时,她总能碰到老人,拄着拐杖、坐着轮椅,“一打听才知道老城区有这么多老人,八大峡社区有260多个。”和老人聊天得知,他们买菜做饭腿脚不利索,吃饭经常“糊弄”,前一天的剩菜,或者随便吃个馒头完事。“我立刻想到我妈,去世前,她自己在家的话也是凑合吃饭。”刘星冶萌生了给老人们提供营养午饭的想法,小时候逢年过节,父亲会带回家没饭吃的老人,这个场景一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可能这就是传承吧,现在轮到我做这件事了。”

招募义工,准备饭菜,通知社区老人,刘星冶的爱心午餐就这么开饭了,来就餐的条件很简单:80岁以上独居、孤寡、残疾的社区老人都可以来,腿脚不便的,义工把饭送到家里。“完全免费,纯公益。”刘星冶反复强调。但一开始,老人们并不相信“天上掉馅饼”,开饭第一周只有10个老人,好在社区、街道都非常支持,他们提供名单,陪着义工挨家挨户打电话、敲门,这下老人们放心了,高高兴兴来吃饭,两年不到的时间,在这里就餐加上门送餐的老人共有60多人,来餐厅年龄最大的已经93岁了。

谢金晔为老人准备的营养午饭。

营销经理变身“五星级大厨”

召集八方力量汇流成河

早上10时30分,老人们还没来就餐,厨房里已经忙得热火朝天:土豆、黄瓜切片,茄子滚刀块沾面粉,大蒜去皮剥好,义工们忙个不停。掌勺的大厨叫谢金晔,他是刘星冶窗帘店的营销经理,因为喜欢琢磨做饭,来这里帮忙。“土豆要炖到九成,才能入口即化,芹菜不好消化,切成丁焖软一些。”谢金晔说得如数家珍,手中锅铲翻个不停,虽然不是专业厨子,但系上围裙的他在老人们眼里就是“五星级大厨”。以前在家做饭,他爱放点辣椒,在这里改变了习惯,没事就拿手机琢磨菜谱,怎么让老人吃得丰富营养又美味。

忙完午饭,谢金晔摘下围裙,马不停蹄赶到公司上班。像他这样上班兼做义工的志愿者不少,在保险公司上班的徐琳琳也是两头跑,她腿脚好,不怕累,负责送饭,老居民楼电梯少,一户户爬上爬下。“我身体好,累点不怕,我们队长腰腿有病,也还在坚持。”她口中的队长刘爱民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斜着挪步,但仍然坚持给腿脚不便的老人们送饭。“很多老人掐着时间坐在门口等待,‘闺女闺女’叫个不停,拉着衣袖不肯让我们走,有人甚至脸贴在玻璃上眼巴巴瞅着,有人聊天,他们别提多高兴了。”一想到老人们一张张期盼的脸,刘爱民说,再累也要给老人把饭送到家。

刘星冶招义工,是从朋友圈开始发的,窗帘店客户、朋友,纷纷加入这支爱心队伍,短短两年时间,义工从10人增加到100人,年纪最大的已经76岁。刘星冶给团队起名“星河志愿服务队”,寓意点点星光,汇成爱的河流。窗帘店、旅社的收入全部拿来补贴爱心餐厅,2020年光是买菜就花了10万元,值不值?“值得!”刘星冶这个答案几乎脱口而出,她从来没有一丝动摇。唯一挫折是去年9月份出了车祸,断了6根肋骨,躺在床上几个月不能动弹,担心老人们午饭没有着落,她的眼泪哗哗流,咬牙对自己说:“刘星冶你不能倒下,老人们还得靠你吃饭呢。”好在星河志愿者都很给力,安排得有条不紊,一天午饭都没有落下。

老人把义工团队做的好事都记录在本子上。

一声声“妈妈”一声声“闺女”

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存在

中午11时20分,老人们陆续来就餐。“徐妈妈,你来啦!”“陈妈妈,走路冷不冷?”刘星冶大声打招呼,老人们一见到她就笑逐颜开,高兴得连声喊着“闺女”,一个劲儿抱着不放。盛饭时,刘星冶和义工们记得每个老人的口味,谁不能吃土豆,谁爱吃馒头,谁的饭量大,她们记得清楚,老人们也是吃得热火朝天,“今天茄子好吃”,“这个豆腐皮真软乎”,香喷喷的菜,凑一块吃饭,个个胃口大开,吃得干干净净,很多原本瘦弱的老人在这吃饭长胖了不少。

吃完饭,老人们在义工的带领下拍着巴掌,唱着歌。一位老人悄悄对记者招手,喊过去,掏出一个小本子,“给老人过生日,买蛋糕”“买了新围巾”“饭少了自己不吃”……1、2、3条工工整整记录着,“这上面都是我写的刘经理他们做的好事,我怕我忘了,就拿笔记下来。”她笑得很腼腆,再三强调是“偷偷”给记者看的。不过转身出门的时候,她又跑到刘星冶身边,挥舞着本子,兴奋地“邀功”:“我给记者看了你们做的好多好事,都在这个小本子上。”刘星冶开心地大笑起来:“这本子太小了,回头我给你再买个大的!”(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高静文)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