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司机、快递小哥、高铁“站花”……他们为这座城市迎战“极寒”

彻夜不眠 给公交车“热热身”

温馨巴士暖车员整夜值守 确保柴油车顺利发出

暖车员周阳鼻子被冻得通红。

“已经-15℃多了,这会儿感觉反而有点热了。”戴着护耳套,穿着好几件棉服,30岁的周阳在一阵忙活后说道。说话时,是7日凌晨2时,地点在高昌路的停车场。

周阳是城运控股交运温馨巴士迅达公司的一名技工。低温天气来袭,虽然早已给车辆备下了-20的柴油,但晚上他还是要彻夜不眠,在停车场里一辆一辆地暖车,以便清晨车辆能顺利发出去,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面对寒潮天气,周阳所在的公司成立了24小时值守的应急小组,主要工作便是在夜间检查车辆并暖车。高昌路停车场位于山顶,夜间北风呼啸,如果说话声音小了,彼此即使站的只有一米距离也听不见。“我们都习惯了,说话都是扯着嗓子喊。”周阳正式上岗前,便做好了准备:棉衣、棉裤、手套,防寒装备一应俱全。

从傍晚上班开始,周阳便对每一辆停下的公交车进行全面检修排查。凌晨1时前后,周阳开始第一次暖车。“我们有近50辆柴油车,早就已经让它们‘喝’上了-20的柴油,但面对这样的罕见低温天气,还是要不断暖车,才能让发动机正常运转。”由于天气寒冷,每辆车需要预热30分钟左右,此时的温度已达-16℃,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棉鞋,戴着手套,没过一会他仍然被冻得手脚僵硬。这时,周阳就往手上哈口气,搓一搓,然后继续投入工作。发动一辆车后,他要迅速赶往下一辆。在停车场里跑了一会,周阳说反而感觉不是太冷了。只是说这话时,他的脸部表情明显有些别扭。因为长时间在户外,他的脸已被冻发僵了,说话非常不自然。

除了启动车之外,工作人员还要检查车辆是否漏气漏油,确保车辆出车前各部位运转正常。等车辆水温达到80℃后,车辆预热工作完成。该公司经理安锋钢表示:“每辆车一个晚上需要热三次,完成一次场站整体热车需要1个半小时。暖车后车辆水温升高,车内暖风系统供热正常,市民清晨乘车时车厢会更加温暖。”据了解,市区目前仍有近千辆柴油公交车,虽然早已准备下一定标号的柴油,但面对极寒天气,各停车场深夜都准备了人手暖车。(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徐美中)

最冷夜 给晚归人送上姜汤

307路司机套了两层棉袜 还冷得直跺脚

毕国军趁休息间隙喝姜汤。

室外寒风呼啸,当绝大多数市民都躲在温暖家中时,毕国军却开着车上路了。46岁的毕国军是307路的一名驾驶员,负责对接青岛站末班列车。6日晚11时许,他将车停到火车站边后,便开始了无声等待。停车点恰好是一个风口,即使穿了棉衣、棉裤,坐久了毕国军还是感觉冷,于是便下车跑动跑动。

“听说晚上降温,我特意加了衣服,将羽绒服等保暖性强的衣物加在工装里面,还穿了棉裤、棉鞋等,棉袜就套了两层。”6日晚10时许,毕国军从停车场出发时,特意带来一个保暖性好的大杯子,里面盛放着公司特意熬制的姜汤。按照惯例,每天深夜11时15分,他会从青岛站西广场发车。如果遇到末班列车晚点,他就要一直等待。“很多时候都会晚点,不管多晚,我都要在原地等着,如果我提前开走了,那些下了火车的人很可能就没车坐了。”毕国军的停车点恰好是个风口,别处六七级的北风,从这里经过时可能达到八九级。毕国军目前驾驶的公交车是运行近十年的车型,没有空调,晚上车厢里的温度和室外差不多。

“虽然关着车门,但封闭性不是很好,关着也有风进来。”天气不冷时,毕国军都会利用等待时间,拿着自带的小铲子,前往候车厅等区域铲除小广告。当晚,因为风力太大,毕国军选择坐在车上。没坐多久,毕国军便起了身,在车厢里慢跑起来。“脚太冷了,跑跑能暖和点。”毕国军说。跑了一会,他拿出保温杯,倒出一杯姜汤喝下去。随后便搂着暖宝宝暖身。深夜的马路上,看不见一个行人。毕国军搂着暖宝宝,靠在椅背上休息着,不时看看手机。“查下火车到站时间,看看能不能晚点。”当晚,火车晚点,11时38分,两名五十多岁的女乘客上车,毕国军连忙拿出一次性纸杯,给她们倒了两杯姜汤。“先暖暖身子,喝口姜汤。”面对这份温暖,两人感动不已。她们告诉记者,下了火车后原以为没有公交车了,想着打车回去,没想到一出站就看见了公交车。

回到停车场,已是7日凌晨。毕国军停好车后,顶着大风走回家。“幸亏有姜汤,要不可能就被冻感冒了。”面对彻骨的寒冷,毕国军表示,自己低估了寒潮的威力,7日晚还要再多穿些衣服。(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徐美中)

戴“雷锋帽” 95后“站花”为你接车

地铁高架站务员为乘客送上温暖贴心的服务

刘新超在寒风中坚守站台岗。董真 摄

7日下午5时,下班晚高峰开启。列车进站前两分钟,在地铁11号线张村站的站台上,照例出现了一抹靓丽的身影:24岁的站台岗站务员刘新超穿着长到膝盖的防寒服,戴着包住头和耳朵的“雷锋帽”,身背昵称为“小蜜蜂”的对讲机,在寒风中笔直地站在站台上,做出标准的接车手势。虽然面庞被口罩和帽子挡得严严实实,但在这个四面透风的高架站站台上,这名95后“站花”用热情的服务温暖了乘客,绽放出不畏严寒坚守岗位的青春之美。

送走一趟列车后,刘新超沿着整个站台巡视了一圈。尽管做好了抵御严寒的“全副武装”,但正所谓“高处不胜寒”,高架站站台上的风比地面上的风更大,吹在脸上有点疼。“今天早上出门前,妈妈让我穿秋裤,我不仅穿了秋裤,还多套了一层。”她笑称,听说7日是“史诗级寒潮”,她比平时多穿了一层衣服,足足套了四层,但还是感觉冷,只能在完成接送车的“规定动作”后,找机会跺跺脚、搓搓手取暖。

“应对极寒天气,我们高架站和地下站工作人员的防寒服是不同的,高架站站务人员的防寒服更长,可以保护到膝盖,而地下站站务人员的防寒服长度通常到腰。另外,我们还提前下发了雷锋帽、防寒手套。”在车控室里,青岛地铁运营分公司运营二中心苗岭站区副站区长刁飞宇介绍,天气寒冷,站台岗站务员很辛苦,不仅要保证他们“穿得暖”,青岛地铁还推出了暖心措施,“站台的候车室开着空调,站台岗站务员在没有车的时候,可以到候车室里观察站台的情况,避免长时间在室外吹风。”

地铁11号线开通三年多,刘新超也在张村站的站台上“站”了三年多。昨天她上白班,从早上8时30分到晚上8时30分,站台岗一天从早到晚要接送100多趟列车。“天气虽冷,但我们的服务有温度,小伙伴们都很有干劲,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刘新超说。(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董真)

天冷坡滑挡不住“飞毛腿”

快递小哥邱凡一天送百余快递

邱凡“全副武装”送件。高静文 摄

7日上午8时,-14℃,嘉祥路的青岛邮政四川路营业部门口,因为靠着海的缘故,这里风格外大,吹出了360度立体环绕感。快递员邱凡已经整装待发:长款厚冲锋衣,里面加了厚棉服,腿上绑了护膝,戴上护耳棉帽,为了对抗极寒天气,邱凡套上了最厚的装备,今天有一百多个快递正等着他投递。

邱凡所在营业部位于老城区,送快递难度不小,而他负责的区域位于齐东路、伏龙路一带,坡度陡,单行多,投递更是难上加难。三轮电瓶车开到莱芜一路附近,邱凡开始减速,“三轮车重心高,这里七拐八拐的路多,今天风大,速度快了容易翻车。”上一个大坡时,因为天气寒冷,电瓶动力不足,电瓶车突突突爬得很吃力。邱凡索性将车停在路边,他今天有个文件要送去气象台旁边的小区,“伏龙路的坡很陡,全是石头路,天冷很滑,开车不安全,还浪费电。”邱凡一般选择徒步,可以沿着路爬坡,也可以绕到伏龙山路走大楼梯。

拿着文件,邱凡走得很快,几乎是一路小跑,一趟下来常常要走几百个台阶。“习惯了,这个片区我干了一年多,每条路、每段台阶通向哪都门儿清。”他边爬楼边喘着气,-14℃的温度,脑门竟然沁出一层薄汗,楼道里暖和的温度让他眼镜片上全是水雾。

为了御寒,邮政给快递员电瓶车配备了挡风被、护膝、棉手套等装备,但因为需要不时打电话,邱凡还是习惯戴半截手套,寒风里手指尖经常冻得没直觉。“没事,送件要紧。”他搓了搓手,又抓紧去下一个地方。天气冷,送快递时经常有市民对他们嘘寒问暖,嘱咐多穿点,有的老人甚至端来热水给他们暖暖身子,这让邱凡和同事们觉得很温暖。

中午12时多,上午的快递都送完了,邱凡开着小三轮回营业部,寒风吹得他脸通红。“今天中午营业部炖了羊汤,给我们暖和暖和。”邱凡高兴地说,撒上胡椒粉、香菜,就着热汤,面饼羊肉下肚,手指尖都热乎起来,这就是他在极寒这一天里的幸福源泉。(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高静文)

您的热饭菜在路上

外卖骑手袁义强感觉“连人带车都快要吹跑了”

袁义强正在去取货的路上。

来自四川的袁义强是青岛外卖骑手中的一员。昨天,他穿上了家里最厚的衣服和鞋,确保在送货过程中不会被冻伤。

袁义强所在的中山路片区狂风呼啸,下午两点左右,他接到了一名消费者的奶茶订单。他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戴好头盔出发前往位于中山路上的奶茶店取货。从出发点到奶茶店需要经过一段上坡,由于风太大,逆风行驶的袁义强十分吃力。平时五分钟不到的一段路,这次他走了十多分钟。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难受,尽管袁义强戴上了口罩,脸还是被吹得生疼。当他将还冒着热气的奶茶送到了一家美甲店。“师傅,您辛苦了,赶紧先进来歇歇脚吧!”看到自己下单的奶茶迅速到货,用户在惊喜之余也充满感动。“没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话音刚落,袁义强的手机已经发来送货提醒。不一会儿,他又骑着摩托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也正是在这寒冷的冬天,让袁义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上午送货时他经常遇到这样的客人,在接到外卖的同时表示感谢,让袁义强心中暖暖的。

1月7日当天,袁义强接到最远的一单来自台东。“当时我正在中山路百盛附近一家餐厅取货,出门的时候真的感觉连人带车都快要被吹跑了。”回忆起上午送货的经历,袁义强仍然记忆犹新,即便是在行驶的时候,也要双脚着地才能保证不被大风吹走。当日,受恶劣天气影响,他完成的单量比平时少,但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外卖骑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热乎的饭菜送到客人手中。(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李沛)

报纸订户趴着窗户在等我

投递员鲁飞穿四层衣服 忙到晚7时

鲁飞投递《青岛晚报》。张译心 摄

37岁的鲁飞已经从事送水送报的工作十多年了,现在是青岛日报社浮山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的送水员和投递员。昨天岛城天气极寒,他穿了四层衣服,依然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从清早5时一直马不停蹄地忙碌到晚上7时,完成了一天的辛苦工作。

清早5时,天刚蒙蒙亮,鲁飞已经开着电动车出门投递报纸了。一直到上午9时,他完成了较为分散的一百多位订户的投递任务。“每天起个大早,就是为了让订户早点看到新鲜出炉的报纸。有些老年订户知道我每天送报的时间,会趴在窗户上,看到我来了,马上下楼来取《青岛晚报》回家看。”寒风中,夹在腋下的一摞报纸被吹得变了形,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份,塞进订户单元楼下的报箱里,生怕弄皱或弄破一角。“哎哟小鲁,来了,今天冷,多穿点。”一位刚从便民超市买菜回来的女士,进单元楼时和鲁飞打着招呼。“哎,谢谢阿姨!”戴着口罩的鲁飞笑着回应。

在记者跟访的过程中,鲁飞不断地接听电话,记住订户的送水需求。上午9时到晚上7时,鲁飞全天送大桶水,昨天预约了40多桶水。“一般一天送40多桶,天一冷大家在家里的时间更长,喝水也更多了。”鲁飞所在的片区以老小区居多,送水主要以爬楼为主,爬7层楼送水,上下差不多要花5分钟。记者跟着鲁飞爬上6楼,“一桶水习惯扛着,两桶水就拎着。”鲁飞的步伐还算轻快,轻轻敲开订户家的门,“你好,先生,送水。”有的住户已经和他很熟悉了,每当听到大姨说“天太冷了,小鲁辛苦了”,听到老伯说“小伙子,谢谢”,他在大冷天里,感觉心里暖暖的。

鲁飞是临沂人,和妻子已经在青岛安了家,女儿也上小学五年级了,夫妻两人靠着勤劳致富,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 张译心)

-12℃ 寒夜排查500多辆车

李村交警牛宏才和同事设卡查车 确保交通安全

6日晚,交警在京口路检查车辆。刘卓毅 摄

1月6日寒潮来袭,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依然有一群人坚守在青岛的各大路口。1月6日晚,记者跟访李沧交警李村中队民警牛宏才,见证了他和同事们在京口路设卡查车,确保交通安全。

为了测试当晚的温度,夜查当晚,记者随身携带了一个温度计。1月6日晚9时30分许,记者从大衣口袋里掏出温度计,一段时间,温度从0℃下降到-12℃,并继续朝更低的温度跑去。在温度计的表盘上,赫然写着“防冻伤”三个字。

记者跟访时,很快体会到了“防冻伤”三个字的意义:为了操作手机拍摄视频,有时记者不得不取下手套。记者的手掌刚裸露在外,不到5秒钟,指关节就已经不能再弯曲。而就在这样的温度中,穿着荧光制服的牛宏才和同事们依然坚守在寒风中检查过往车辆。

为了方便检查,交警将三车道截取成一条车道。为了确保变道驶入检查点的车辆不发生刮擦,牛宏才不断挥舞着手臂指挥示意。记者注意到,每站一会儿,牛宏才都要来回走动几步。“动起来才暖和。”牛宏才称。

今年49岁的牛宏才2008年开始在李沧交警李村中队执勤,10多年来,牛宏才见证了李村中队辖区道路的变化:铺着柏油的马路越来越多了,路越来越宽敞了,路上跑的新车也多了,他和同事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了——李村已经渐渐成长为青岛繁华热闹的商圈,虽然两条地铁线路增加了运力,但“李村”和“李村公园”两处站点有多路公交车路过,加上商圈附近的老城区道路难拓宽,疏导交通的压力很大。每逢在中队值班,牛宏才的家人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牛宏才在马路上执勤10多年,深知寒潮和低温给夜查带来的危险:晚上视线不佳,车边的民警容易被刮倒;人站在寒风中时间过长,身体活动也没那么灵活,无法及时避险……

“我每次出警,都要再三和同事们强调安全。”牛宏才称,他从来不觉得自己唠叨,因为在九年前的一次任务中,他见证了100多米远处,同事被车辆撞倒的一幕。“我们是警察,要保护人民群众,维护安全稳定。”牛宏才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工作有风险,警察这个身份才会显得特别神圣。当天晚上的寒风中,从9时30分许到11时30分许,牛宏才和同事们检查了500多辆车,有力维护了李村商圈周边的交通秩序。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 刘卓毅)

“守山人”山头防火 犄角旮旯不放过

北岭山防火员瞿绪勤坚持巡山杜绝一切火源

走在山间小路上的防火队。于波 摄

“天是真冷啊,不过我们全年在外面巡逻,练出来了。”1月6日上午,记者赶到市北区北岭山森林公园,有市民在山上散步、慢跑,锻炼身体。他们或许不知,在北岭山上有一支防火队伍,由10人组成,分成三队,从早到晚在山上巡逻,杜绝一切大小火情,他们是北岭山的守山人,更是防火的无名英雄。

来到犀牛广场,记者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寒风,像刀割一般,让人无处遁逃。此次跟访的师傅是市北区园林二公司公园公司的瞿绪勤。他全副武装,穿了两身棉袄棉裤,在山间小道上巡逻。常年的户外工作让他晒得皮肤黝黑。“我们怕的不是冷,是火情,绝不能含糊。”瞿绪勤说。大扫帚是巡山的“标配”,瞿绪勤和同事们从早上7时开始在北岭山上巡逻。即便是遭遇最冷的寒潮,他们的工作也是雷打不动的。和往常一样,靠着双腿“扫”遍北岭山的每一个角落。按照南丰路、四流南路、南昌路与瑞昌路路口的三处北岭山主要出入口,巡山队员们分成三队,在各自区域内不间断巡逻,如遇吸烟等行为,要上前劝说制止,从而杜绝一切火源。

“早上一出门就感觉冷了,单位给我们发了衣服,棉服、帽子、手套、围巾,都戴上了。”瞿绪勤说着,带着记者走上了最熟悉的巡逻山路。“冬天只有遇到下雪天,我们的任务是扫雪、清雪,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火,冷一点没关系,关键是不能有火情啊。”瞿绪勤的“家伙事”有很多,比如大扫帚、灭火器、除雪器等,大扫帚的主要用途是遇到小火情第一时间扑灭。走在山间小道上,防火队员们表情都非常严肃,他们每个人都要具备“火眼金睛”的能力,不能让任何火种燎原。“最冷的天,最热的天,就是绕着北岭山巡逻,犄角旮旯都要走到。”老家是临沂的瞿绪勤,来到青岛后就没离开过北岭山。到2021年,61岁的他已经守着北岭山31年了,防火的责任和使命他一直牢记在心,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

完成采访时,记者的手已经冻红,但瞿绪勤还活力满满,他笑言,“对抗寒冷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我们的运动就是巡山。”如果觉得冷了,就到山里的小休息室暖和会。跺跺脚、搓搓手,再扛起大扫帚去巡山,一直要忙到晚上9时。无惧风雨,只因肩担责任,兑现守山的承诺。(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于波 通讯员 张珊)

“美容师” 风如刀割绘最美海岸线

环卫工牛桂琴戴手套手也冻得红肿

牛桂琴“扫”出青岛最美海岸线。董真 摄

“今天太冷了,海边的风特别大,吹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疼,有的时候连眼睛都睁不开。”7日下午,在市南区西陵峡路与红山峡路路口,御寒装备“全副武装”的环卫工牛桂琴正用铁锨铲除路边的坚冰。“霸王级寒潮”来袭的这一天,与以往一样,她从凌晨5时就拖着大扫把开始清扫西陵峡路,在寒风中被吹得摇摇晃晃却依然坚定前行。

穿着厚厚的棉服棉裤,戴着帽子手套口罩,牛桂琴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光衣服就套了5层。即便如此,海边凛冽的寒风还是让她感受到了“史诗级寒潮”的威力。

西陵峡路与红山峡路路口是一处环卫加水点,路边有少量积水,有的地方结了冰。下午1时30分,准时上岗的牛桂琴先用铁锨将冰一点点铲掉,再把冰块和尘土扫进簸箕里,一阵大风吹来,保洁布兜瞬间被吹变形。“现在风还不算大,凌晨5时多的时候,风大到人都站不住,簸箕差点被吹跑。”牛桂琴说,她上午9时多去环卫站喝热水,摘下口罩时,发现口罩都冻住了,变得硬梆梆的,睫毛、眉毛上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干活就暖和点。”尽管这么说并且一刻不停地清扫路面,但寒风中牛桂琴的脸还是被冻僵了,她想冲记者笑,但试了半天依然“被冻得面无表情”;刺骨的风吹得脸疼手也疼,摘下手套后,她布满老茧的双手被冻得又红又肿。“环卫站给我们发了全套防寒物品装备,还准备了热水。”牛桂琴说,她从诸城老家来青至今已有9年,一直在西陵峡路干道路保洁。虽然工作辛苦,每天要走两万多步,再冷的天也在路上,但她有自己的坚持和梦想,每天沿着海边清扫,会偶尔停下来看看大海,让她最自豪的是,“为了这么美的海岸线,我也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牛桂琴满脸微笑地说。

寒潮中,那一抹靓丽的“橙色”温暖人心。据悉,为应对寒潮大风天气影响,市城市管理局提前部署、统筹安排,全市环卫行业全员发动,确保环卫一线作业人员安全和各类厂站设施、车辆设备安全及全市环境卫生整洁,全力保障城市有序运行。(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董真)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