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专家共同“破局”老城区停车难!“倾听与商量”第四期今日观海播出

青岛日报2021年1月11日4版

汇“民心”集“智慧”聚“合力”

共同“破局”老城区停车难

——市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共话停车良策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停车体验,是关系到市民出行幸福感的关键指标。近年来,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可城市停车资源明显供不应求,停车难已然成为青岛城市发展,尤其是老城区复兴的桎梏。破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十四五”开局在即,站在国家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青岛正努力发挥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价值,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符合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

1月6日,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青岛日报社、市政务服务热线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四期协商活动,聚焦“老城区停车难”,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这一“城市顽疾”,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难题。

“倾听与商量”活动现场,委员、学者共话老城区停车难。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出席活动,并参与话题讨论。他指出,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问题,事关民生福祉。要以爱民之心、人民至上之心,解决民生“痛点”;要集委员智慧、大众智慧、专家智慧和科技智慧,破解停车“难点”;更要聚政府之力、社会之力、市场之力、法治之力和文明之力,共同治理停车“堵点”。

以“爱民之心”

切中民生“痛点”

今天的青岛,一个“雄心勃勃”的老城区复兴计划已提上日程。但当活力、时尚、方便、温馨的老城区画卷徐徐展开之时,愈演愈烈的老城区停车难问题,无疑为城市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小小的停车位,不仅衡量着城市治理水平,更考验着施政者的爱民之心。

老城区停车难,到底难在哪?根据交警部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30万辆,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的机动车保有量为90万辆。而根据规划和住建部门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市内三区机动车泊位数量为83.1万个,总泊位需求达133.25万个,泊位缺口达50.15万个,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以及综合医院等重点区域。

活动第二现场主持人正在对话企业代表金磊。

泊位缺口集中的区域,正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区域。前期,“倾听与商量”活动中,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问题征集活动,共收集网友留言240余条,其中老城区居民小区、医院等区域停车设施不足、道路车辆乱停乱放、医院周边常态拥堵等成为焦点话题。而市政务服务热线数据也显示,2020年,在受理的约6万件停车难类诉求中,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等老城区的投诉占比高达91%。

知民之所望,方知政之所向。

近年来,市政协高度关注老城区“停车难”这一民生“痛点”。每年市“两会”,市政协委员都会就老城区停车难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市政协委员李秋航多年来坚持开展老城区停车难问题调研,2020年,她递交的相关提案被市政协重点督办,我市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推进提案中问题的解决和建议的落地。“老旧小区停车难之所以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痛点、难点,首先在于其‘先天不足’。2002年之前建设的小区,普遍缺乏停车规划。谁也没想到,短短十几年,私家车迅速走进千家万户,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局面。”

"2002年以前,参照1988年公安部和住建部联合颁布的标准,我市对普通住宅没有配建停车泊位的要求。2002年以来,我市对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进行了多轮修订和提升,将住宅停车配建标准由2002年的每户0.5-1个车位,提高到了现行每户1-2个车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交通规划处处长徐燕说。

除了“先天不足”,老旧小区也存在“后天失护”的短板。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因为缺乏专人管理,居民在小区内私装地锁、设置障碍,展开“抢车位大战”,不仅堵塞消防通道、造成交通拥堵,还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已成为关系老城区复兴的一大“顽疾”。

阎冰

老旧小区停不下车,自然就加重了周边道路的泊车压力。“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是通行,只有在优先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在次干路、支路上才可适当设置道路停车泊位,但只是配建泊位和路外公共泊位的补充,不应设置过多。我市路内停车泊位目前已出现过度占用道路资源的问题。”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主任阎冰强调。

调研中,委员们还发现,老城区停车难的另一大痛点,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的大型综合医院周边。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为例,每天上午高峰时段,等待入院的机动车从院门口沿江苏路一直排到胶州路,排队时间最长达两个小时,严重堵塞城市交通。

胡乐常

“我市重点公立医院多数建在老城区,受周边道路规划、土地面积等条件限制,路外公共停车场选址、建设困难,加之凭当日就诊小票免费停车的收费政策等原因,部分重点医院停车难现象突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胡乐常分析。

解决老城区停车难,不仅是为当年的历史欠账买单,更是为广大老城区居民谋福利。市政协委员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地调研、切中“痛点”、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努力用爱民之心、人民至上之心,为解决困扰老城区居民停车难问题寻求破解之道。

集多方“智慧”

破解停车“难点”

破解停车难,是一场汇聚多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的深层治理。而此次“倾听与商量”活动,更是一次汇聚委员智慧、大众智慧、专家智慧和科技智慧,共同解决停车难点的有益尝试。

活动中,就如何破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市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他们普遍认为,老旧小区地面空间极为有限,注定了治理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绣花功夫”,老旧小区内部环境千差万别,造成停车难的直接原因复杂多样,深层治理既需要宏观上的政策法规,也需要微观上的“中医针灸点穴”,通过一区一策、一地一策、一路一策,灵活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问题上的痛点,最终“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推动老城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

李秋航

针对老城区停车空间有限问题,李秋航委员建议,未来应向“天上地下”要空间,借助人防工程拓展停车空间,在老小区或周边地段进行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建设。“在老旧小区周围,一般都配套了学校操场、公园绿地或者篮球场等,通过施工改造,在保证上层设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其地下建设停车场,实现扩展停车空间的目的。”李秋航说。此外她还建议,对老旧小区原有停车泊位,要科学实施管理,交警部门可以协助设计小区内部道路“微循环”模式,合理施划扩展停车空间。

活动现场,停车场项目负责人李大涛接受采访。

破解老城区停车难,大众智慧同样不可小觑。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湛山小区,小区内的停车资源极度匮乏,是老旧小区停车难的一个缩影。据调查,小区周边地上划线车位约460个,此外有550多辆车违法停在人行道及车行道上。开车十分钟,停车半小时,白天上班停车难,晚上回家没车位,是湛山小区很多车主挥之不去的困扰。但这一难题已迎来了解题之法。湛山街道办事处湛山社区居委会主任辛凯介绍,解决湛山小区停车难,依靠的是大众智慧、基层智慧。“新湛二路人防停车场施工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这里原本是一个废弃多年的‘大坑’,经过社会各方的努力,2020年2月份这个停车场开始施工建设,未来可提供575个地下停车位,将极大地缓解周边居民停车压力。”项目承建方青岛海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大涛则表示,该项目停车系统将采用技术先进的AGV机器人智能停车设备设施,车辆到达指定区域后,就会有智能机器人帮助将车辆转移到最优位置,非常便利。

何文青

解决老城区停车难,还需要汲取更多的“专家智慧”。作为香港华瑞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士,市政协委员何文青表示,老旧小区寸土寸金,停车空间来之不易,要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活动现场,他分享了中国香港的经验,“作为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的城市,香港在每个区都建有市政综合大楼,大楼里面配置了菜市场、图书馆、室内体育馆等各类生活及娱乐设施,同时,楼内建有大量停车设施,实现了人口密集地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符合社会经济效益。何文青建议,青岛也可借鉴其做法,由政府投资建设,或给予民营开发单位一定的优惠条件,鼓励其将停车场与市政设施统一建设,助力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题。

包德勖

根治老城区停车难,更需要向“科技”要“智慧”。目前立体车库在深圳、杭州等城市得到了普遍应用,表明立体停车是拓展老旧小区停车空间的一把“钥匙”。但早在2000年初就被引入的立体停车场,在青岛一直都不温不火。调研中,市政协委员、中州蓝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包德勖发现,中铁中心大厦地下停车场4层的车库停得满满当当,但B1和B2层的大量机械车位却全部闲置。凯越中心、福彩大厦、远雄大厦和新华大厦等写字楼均配备有立体停车位,但也基本处于空置状态。就此,他建议,机械立体停车场要克服在青“水土不服”问题,必须规范行业标准,明确车位尺寸,保证产品质量,开发建设单位要通过技术改进简化操作,并加强车位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此外,代表智慧立体停车前沿技术的智能立体停车塔库备受关注。据悉,这项技术2019年被引进青岛,作为开发建设单位的代表,华通石川岛停车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金磊介绍,从日本引进的这种EP智能立体停车塔库技术,能在50平方米的土地上提供40个车位,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且塔库实行全智能化控制,通过手机软件,可以预约车位、预约取车,并轻松实现一键存取车,平均1.5分钟就能完成存取车过程,非常便利。

聚全局“合力”

共同化解“堵点”

解决老城区停车难“痼疾”,并无捷径。唯有集政府之力、社会之力、市场之力、法治之力和文明之力,“五力”齐发,方能有效破解各种“堵点”。

辛凯

如何化解老城区停车“堵点”,首先是对政府职能部门是否能打好“组合拳”的一场“大考”。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进行重点突破,增加停车泊位供给,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停车供应体系,有效改善停车产业环境,持续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取得一定成效。

“缓解老城区停车难是一个综合治理问题,需要发改、公安、规划、建设等多部门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目前我们的工作刚刚起步,总体上比较粗放,需要各个部门、属地政府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九牛爬坡,一块用力。”胡乐常表示,“市住建局作为建设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停车联席办的统筹协调作用,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停车设施建设、联网等工作。”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缓解热点区域停车矛盾、构筑停车产业化发展环境为基本导向,按照“打造百亿级停车建设产业链、推进‘建设+运营’一体化专业管理、实现路内停车无人值守智慧化运作”的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停车产业化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城市停车难问题,促进动静态交通协调发展和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据悉,在年配建停车泊位8到10万个的基础上,我市计划至2025年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不少于5万个,开展停车矛盾集中的难点、堵点区域综合治理200个。

徐燕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交通规划处处长徐燕介绍,该局将结合停车场规划编研工作,采取多种方式挖潜,增加停车位供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与更新,规划10处公共停车场,提供车位3230个;计划近期启动7处停车场,可新增公共停车位1800个;结合25处老城区城市空间微更新项目,利用零星地块、边角地块研究规划增设停车设施,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停车难是个社会问题,同样需要借助社会之力共同破解。李秋航建议,整合各类社会停车资源,有效利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商超的夜间闲置车位,实现错时共享停车,也是解决老城区停车难的一把“钥匙”。“应尽快研究制定我市停车设施联网共享工作实施方案,整合共享停车资源,大力推动经营性公共停车场联网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设施错时开放共享。同时打造停车共享信用综合平台,并将其纳入全社会信用管理系统,设置共享停车红黑名单,禁止多次失信的车主使用共享车位。”李秋航说。

治理老城区停车难,当然离不开价格杠杆。因此,借“市场之力”调节停车资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包德勖提出,目前公共停车场与道路停车收费价格倒挂,导致价格杠杆失灵。因此,应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实行弹性停车收费,引导车辆停放有效分流,或促使一些车主改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同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停车设施建设中来。

何文青表示,大型综合医院停车难,与现行凭当日就诊小票免费停车的收费政策关系密切。因此他建议,应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尝试采用阶梯式停车计费,改善院内车位被长期占用的状况,盘活现有的停车资源。

根治老城区停车难,还应坚持“社会治理、法治先行”。李秋航表示,现行《青岛市停车场管理条例》是2007年制定的。目前条例的立法修订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期待修订后的条例能为解决我市停车难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治理老城区停车难,同样离不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位市民的“文明之力”。“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教育,提升整个城市市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让文明停车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包德勖建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摄影 赵健鹏)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