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生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稳步提升!2021年市办实事最全解读来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3日讯 今天上午,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发布了2021年青岛市办实事情况。10件、32项市办实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看观海新闻为您带来的最全解读。

2021年市办实事各项目情况介绍

第一件:做好就业创业保障方面

1. 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

一、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六稳”“六保”首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5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全市就业工作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将目标任务提高到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提高了16.67%,努力在落实保居民就业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就业稳中有增。

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我市将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锚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目标,完善政策供给、打造就业新增长点、创新服务模式,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和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政策,吸引青年人才来青、留青、回青创新发展。实施大学生实习实训(见习)计划,完善青岛市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挖掘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优质岗位,组织实习实训1万人以上,提升青年岗位实践和就业能力。全面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管理,为其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为困难高校毕业生实行“一对一”帮扶。支持农民工就近就业,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加强与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信息对接,促进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实施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服务新模式,依托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精准掌握失业人员状况和就业创业培训需求,实行动态管理,分级分类帮扶。规范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鼓励和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新政,鼓励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发展,修订灵活就业登记办法,开发启用青岛市灵活用工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劳动用工余缺调剂、共享员工对接服务。推动家政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家庭服务业新员工制机构认定标准,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三是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来青就业渠道。建立立足青岛、辐射胶东、面向全国的人力资源互联中心,充分发掘整合国内人力资源,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劳务合作基地,力争劳务合作联盟城市达到100个,并适时举办“青岛市劳务合作交流大会”。多渠道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举办招聘大集、直播带“岗”、民营企业专场等行业化、特色化招聘活动,为各类用工企业和求职人员提供供需对接服务,全年提供就业岗位不少于40万个。

项目实施后,将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助于兜牢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底线,进一步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保持全市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

二、引才聚才25万人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海纳百川,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9年,青岛市发起“双招双引”攻势等15个作战攻势,《青岛市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攻坚目标明确:推进百万人才集聚工程,实现人才总量明显增长,人才结构明显改善,聚集优秀人才100万名左右。2020年,围绕市“双招双引”攻势作战任务部署,坚持专业化引才,平台化聚才,市场化用才,生态化留才,提升人才政策综合效能,全年引进聚集各类人才25.41万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2021年,我市将围绕建设创业城市,以打造“四链合一”+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为牵引,持续推进百万人才集聚行动,实现全年引才聚才25万人目标。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实施促进产才融合人才政策措施,加快“高精尖缺”产业人才集聚。围绕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集聚高地行动方案,启动实施“十百千万”工业互联网人才工程。实施“金种子”人才储备计划、高校毕业生聚青行动、“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倍增计划等,加速青年人才聚青。围绕“工匠之城”建设,聚焦新就业形态、新产业、新领域,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更多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才聚才。精准对接摸排企业人才需求,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开展“蓝洽会”、“招才引智名校行”、“博士行”等品牌引才活动。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机遇期,开展“万名海归精英聚青行动”。助力建设创业城市,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青行动”等系列活动。开展“人才驿站”建设试点,促进来青回青人才需求高效配置。完善引才中介“红娘”奖励政策,实施企业猎聘补贴政策。大力引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企业,为人才引进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优化人才服务软环境。聚焦人才最关心的“税学医房”等方面的问题,编制人才服务清单,推动人才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完善“俊采管家”应用程序,实现高层次人才需求“一帮到底”。深化“智慧人才”建设,打造人才线上“一站式”服务网络,推进人才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和关联事项“一事全办”,实现政策找人和主动服务。

项目实施后,将有助于扩大我市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高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

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形式,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也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目标每年为1.5万人,随着城乡一体的创业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创业孵化载体不断扩展,创业活动日趋活跃,目前,我市每年约有近4万多名劳动者享受各项扶持创业政策,为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增强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市正在聚力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创业城市,为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十四五”期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目标提高到每年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提高了100%。

2021年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发挥青岛创业城市服务办公室作用,集聚全市创新创业资源,用“一个热线、一个小程序”,实现“一站式”“精准化”创业服务。二是聚焦创业者实际需求,完善创业培训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创业训练营、创业沙龙等活动,提升创业者综合素质能力。三是组建创业者联盟,搭建创业者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平台,布局打造创业者港湾,为“领跑型”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四是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新政,放大经办银行数量,实现创业担保贷款规模有较大增长,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五是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市场化思维,广泛发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创业扶持,全年引领大学生创业3000人以上。

项目实施后,将极大促进高校毕业生、本市户籍城乡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现创业,通过创业带动新增就业。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助推创业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提升重点群体职业技能5万人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决策部署。2019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印发青岛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青政办发〔2019〕15号),全面启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此背景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和高质量发起15个攻势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近年来,我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余万人,有效提升了广大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2021年,我市将通过政策引导、机构扶持、培训奖补等方式,培训提升企业职工、就业困难人员和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职业技能5万人,重点着眼于全面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一是加大补贴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微信推送、入企宣传等多种渠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宣讲活动,提高政策知晓度。二是扩大培训补贴范围。将培训合格证书纳入就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补贴制度,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参训积极性。三是强化重点领域技能培训。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工业互联网、康养服务、高危行业等重点领域技能培训,提高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

项目实施后,将大力促进企业职工、就业困难人员、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提高技能水平和稳定就业能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素质优良、适应我市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十五个攻势和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五、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

习近平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认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培育产生一大批新型农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青岛市“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将农民教育培训列为重要内容。

2014年以来,我市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农业十三五规划,2018年此项工作被列入乡村振兴攻势,连续七年将农民技能培训列为重点办好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实事,重点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农业经营主体从业劳动者、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等,开展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公共知识、法制道德等实用性强的培训。加强顶层设计,从政府立法入手,健全工作体系,创新培训方式,营造良好氛围,农民生产技能水平提效显著,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七年来累计培训农民12万人。

实施内容主要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乡村“五个振兴”,推进培训内容模块化、专业化。以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为主要内容,开展生态文明、安全生产、市场营销、质量提升、畜禽养殖、疫病防控、农机农艺等分类培训。具体包括:专业技能培训,主要开展与粮油果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相关的关键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推广应用、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技术等培训;经营管理培训,主要开展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电子商务、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等培训; 安全生产培训,主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以及生产技术规范规程、土壤修复、安全用药、农机安全使用等培训。

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等中心工作开展培训,年内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着力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和服务水平,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积极部署,做好全局谋划。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对任务分配、组织领导、规范要求、监督管理、保障措施等进行细化要求。二是做好培训机构遴选,完善培训体系。吸纳优秀社会力量和资源。鼓励各区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培训机构,不断完善农民培训“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三是兼顾疫情防控,做到防控培训两不误。根据有关疫情防控规定和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动员和相关培训,做到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增强学员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四是精选培训内容,优选培训方式。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精准脱贫分类开展培训,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开展粮食、果蔬、畜禽等主体产业关键技术培训,美丽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训,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五是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培训社会满意度。做好培训方案公开、信息公开,及时宣传农民培训动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培训工作,通过开展“走进市办实事见证民生项目活动”等,不断增强农民培训社会透明度和知晓度。

2. 打造服务职工设施105处

市总工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从职工群众多元化需求出发,探索服务职工群众新途径,市总工会筹集资金4400万元,在职工聚集的重点区域,科学布局和规划打造服务职工设施105处,为职工群众建立学习知识、培养才干、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使服务更直接、更深入、更贴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更好地发挥工会作为党委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让职工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团结凝聚职工的目的,共同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功立业。

打造服务职工设施主要包括:

打造新时代共享“职工之家”50处,职工书屋50处,市工人文化宫工人剧场、实训基地等相关设施5处。

项目措施和实施效果:

(一)打造新时代共享“职工之家”50处。围绕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依托现有的工会职工之家、职工服务中心、职工活动驿站等设施,打造“1个主体职工之家、N个辅助职工之家、15分钟服务圈” 的新时代区域共享“职工之家”, 全市工会系统打造50个以上新时代区域共享“职工之家”,可涵盖、辐射服务职工群众50余万人,让广大职工能够就近、便捷、高效地得到工会组织的服务,打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二)打造职工书屋50处。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会职工书屋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9-2023年)》,为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推动书香青岛建设,重点面向一线职工、农民工工作和居住相对集中的基层企业、工业园区和重点建设项目工地建设50个市级“职工书屋”。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职工阅读活动,拓展职工书屋功能,评选优秀读书成果、阅读之星,多形式、多渠道满足广大职工便捷化的阅读需求。

(三)市工人文化宫工人剧场、实训基地等相关设施5处。为贯彻落实《文保法》、《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的意见》及《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工人文化宫、工人疗养院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开放劳模工匠展示馆、工人运动纪念馆、劳动主题公园、工人剧场,全年开展每周一讲、每周一演、职工周末主题影院等活动。建成实训基地,对职工群众进行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广泛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强职工政治思想引领,丰富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不断繁荣和发展职工先进文化,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增强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件:推动教育扩优提质方面

3. 开工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50所

市教育局

近年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城镇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流入等因素影响,尤其是青岛市建设国内中心城市步伐的不断加快,适龄幼儿、青少年就学人数逐年大幅增加,部分热点区域仍存在入学、入园压力大的情况,社会对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提出更高要求。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将教育设施建设工作列入市办实事的基础上,2021年继续将“开工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50所”列入市办实事项目,按照省定办园、办学条件标准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50所,其中幼儿园20所、中小学30所,进一步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增强学位供给能力,促进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1年在工作推进落实上,一是建立项目总体推进计划,实施工作进展台账月报制度,加强统筹调度推进;二是定期开展专题调度会,指导压茬推进前期手续办理,重点抓好个别难点项目推进工作;三是与审批、建设等部门联动,形成推进合力,从建设程序、审批环节上保障项目开工建设;四是注重典型引领推广,对于推动速度快、建设标准科学的项目进行总结推广,形成带动效应。

5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5.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6.86亿元,建成后可提供学位约3.86万个。5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加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同时有效提升中小学硬件设施水平、增强学位供给能力,促进教育设施总量满足需求、布局均衡合理。

4.对全市212所农村小规模中小学校食堂实施运行补助

市教育局

市政府连续六年将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工作列入市办实事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1039所标准化食堂,学校食堂覆盖率达94%,在校就餐人数约94万,学校食堂覆盖率、在校就餐率均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当前,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受运行成本制约,学生营养午餐标准不一,城区与农村学校餐饮供给质量呈现差距,特别是300人以下农村小规模中小学校食堂运行成本高,工人工资占比较大,影响学生午餐质量提升。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营养午餐质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决定对全市212所农村小规模中小学校食堂实施运行补助。

在工作打算及措施上,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实施。结合各区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项目总体推进计划,建立学校、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实施补助项目台账管理,确保有序推进。二是加强部门联动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市、区联动,积极对接各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成立项目工作组,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发挥工作组协调、监督、指导作用,督促各区市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三是确保项目实施质量。结合中小学校食堂建设、管理、营养“三个标准”的具体要求,优化项目管理,明确质量标准,及时对项目进行评估总结,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在实施效果上,通过对全市212所农村小规模中小学校食堂实施运行补助,切实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食堂餐饮供给质量。本项目累计投入资金约1500余万元,将惠及3.4万农村中小学生。同时通过项目实施,我市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管理、营养“三个标准”将在基层学校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市学校食堂运行管理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件: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方面

5.启动改造老旧小区200个以上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2019年10月17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召开老旧小区改造试点省市座谈会时强调,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中央要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还要放大改造效应,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根据国家和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决策部署,我市对建成于2000年以前(我省改造范围可扩大到2005年建成的小区)、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进行改造。结合小区实际主要进行小区内道路、水、电、暖、气、热、安防、照明等基础类改造;因地制宜进行小区物业用房、党建用房增设、建筑节能改造、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完善类改造;小区内配套养老抚幼、社区食堂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类改造。2021年计划改造小区200个以上,主要措施和打算入下:

1.制定改造工作方案。结合市政府常务会工作部署,我局制定《2021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工作落实。

2.搭建线上议事平台。通过与海尔集团合作研发我市老旧小区改造APP,搭建线上议事平台。从调查摸底、方案设计、过程监督、效果评价四个环节,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

3.通过示范项目引领。2021年计划在每个区(市)打造1-2个以上且具有示范效应的亮点项目,以推动全市老旧小区改造效果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4.丰富资金来源。一是会同市财政局统筹分配市级财政资金和中央补助资金,鼓励各区市提升改造水平。二是总结提炼试点项目做法和外地经验,引导具备条件的项目吸引社会化投资。三是建立专营单位协同改造机制,引导水、电、气、暖、通信、有线电视等专营单位投资。

5.发挥牵头作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涉及部门多,市住房建设局作为牵头部门,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强化政策体系建设和服务保障,严把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会同其他部门积极协调解决区(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通过改造,一是改善民生,可以改善约7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二是促进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和室内装修、家电更新等领域发展。

6.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改造220万平方米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政府高度重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改造,将其作为惠民生、促环保的重要举措,自2016年起连续列入市办实事之一。“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先干后奖”等市场化推进措施,共完成保暖改造约29万户、2300多万平方米,提速增效、改善民生效果显著。2018年,我市节能保暖工程入选住建部和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的“中国建筑”项目,进一步提升青岛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1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双效机制,会同区级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施工质量管控,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群众实际需求,提升改造品质,继续推动220万平方米的节能改造,为约2.7万户居民打造冬暖夏凉的宜居环境,同时解决因冬季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的外墙内侧结露、霉变等问题,实现小区更优美、居住更舒适;降低建筑采暖能耗40%左右,每年可节省燃煤约1.1万吨,减少碳排约2.9万吨,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计划一季度按程序将资金下达相关各区,督促各区市开展摸底调查等工作;二季度,督促各区市落实项目、完善手续并组织开工;三季度,督促各区市全面开工,同步做好建设监管;四季度,督导各区市做好项目收尾工作,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该项目属于国家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内容,通过对老旧民居加装外保温层等措施,提高建筑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能耗需求,可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促进大气污染防治。

7.实施住房保障5000套(户)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具体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将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宜居幸福创新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实,全市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9.5万套,其中公租房7.2万套,经适房和限价房22.3万套。

2021年计划实施住房保障5000套(户)。其中,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补贴4000户。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住房困难群体及新市民住房需求。一是住宅用地优先配建公共租赁住房。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将优质地块优先用于实物配建公共租赁住房,争取尽快开工建设。二是积极盘活存量用房。利用剩余安置住房及改造棚改腾空房屋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督导各区市尽快确定改造方案,按规定提报消防和建筑抗震主管部门审批,尽快启动改造工作。三是完善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规范和绩效考核机制。对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规范进一步修改完善,加大对公租房运营承接主体的绩效考评力度,提升公租房承租家庭满意度。四是健全住房保障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将政府投资建设公租房运营管理的租金收缴、绩效考评、房源管理、房屋维修等工作,纳入公租房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上监管。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资格申请、复核、租金缴纳网上办理工作,切实提高住房保障便民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随着2021年住房保障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梦”将得以实现,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以缓解,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日益巩固和发展,住房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8.实施城市空间微更新25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公共空间要扩大,公共空间要提质,让人民群众在这里有获得感,有幸福感。”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公共空间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微更新”作为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付诸实践的有益尝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灵活性强、参与面广、体验感佳的特点,为城市高质量公共空间拓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城市空间微更新主要针对老旧社区内部公共空间以及利用效率低、空间品质差、市民意见大的城市边角空间,进行生态化、艺术化、便民化设计改造,按照工程小、耗资少、细节美的“有机更新”理念,形成政府、市民、设计师等多方参与的微更新模式,以“绣花”功夫深化城市精细化设计创新,让品质化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

2019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发起了15个攻势,其中,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给城市空间微更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聚焦老旧社区内部公共空间更新改造,严控资金投入、倾听市民需求、关注社会效益。两年来,全市共完成30个试点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市民普遍赞誉。

2021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列入市办实事,在全市打造25处城市空间微更新,其中,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胶州市各3处,其他区市各2处。微更新项目将不只局限于社区空间,通过扩大项目选址范围、增加项目类型选择、与智慧社区建设、老城保护更新利用、特色街区品质提升等项目结合,惠及更多岛城市民。

全市微更新工作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会同各区、市政府共同开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组织方案设计,通过提供平台开展设计竞赛、建立微更新设计师库、对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推进微更新方案设计工作,各区、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市直部门与各区(市)责任部门共同成立专项工作组,全过程参与、全方位跟踪,通过部门联动、协同推进,运用市场化、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各区市微更新项目的实际落地和可持续更新。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活化城市边角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以点带面,引导各区市同步探索各自的运行路径,使“微更新”在今后城市改造建设中逐渐常态化,使我们的城市品质匀质化提升。

第四件:优化交通出行环境方面

9. 新建升级智慧交通设施210处

市公安局

根据公安部全面推进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要求,结合群众反映,2021年计划围绕交通安全管理感知体系建设,开展前沿科技装备深度应用、集成指挥平台应用升级、重点车辆有效管控等工作全面支撑我市智慧公安交管系统建设应用,推动交通安全治理从“智能”向“智慧”转变。

项目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一是完善市内三区智慧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升级98处交通信号机,新增28处行人过街按钮、52处多目标雷达交通流采集、8处大货车闯禁行抓拍、14处大货车闯红灯抓拍等设备。二是完善高路公路智慧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在高速公路盲区补充建设视频监控系统9处、新建门架式可变限速标志1处等内容。三是配套扩建机房以及升级集成指挥平台、扩容大数据服务器等软硬件设备。

通过以上内容建设:一是提升市区交通流采集方式和精度,有利于更加科学、精准地开展交通信号配时和交通组织优化工作,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平低峰时期车辆、行人的无效等待。二是通过大货车闯红灯、闯禁行系统建设,提升对大货车闯红灯、不按导向车道行驶、违法驶入禁行区域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治理水平,降低大货车违法行驶引发的交通安全风险和恶性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升对大货车的动态管控能力,提高市民满意度。三是对高速公路大队日常管理中发现的事故多发、弯道盲区等位置补充建设视频监控、可变限速标志等设备,可有效服务高速公路交通事件及时发现、快速处置,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防控体系,不断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10.改造市区道路积水点50处

市水务管理局

青岛市的排水防涝能力位于国内先进行列,一是基于地理优势,青岛市三面环海,为丘陵地势,大部分区域雨水均可自然排放入海,相较北京、武汉等内陆城市,具有相对的优势;二是重视排水设施建设及维护,城区排水管网比较完善,雨水设施设计标准较高,自2016年以来,市内三区均按照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016年版)》新标准上限建设,目前青岛市排水管道重现期主干道为3-5年,次干道1-3年,小区内1-2年,基本能满足道路积水排放要求;三是隐患排查整治及时,每年持续地进行积水点排查并及时改造整治。通过以上工作,基本保证在防内涝标准以内的降雨不发生严重道路积水情况。

但青岛的城市防汛工作受海滨丘陵地势影响,易发生短时积水和海水顶托甚至倒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气候的变化,一是地面硬化面积加大,地面径流增加,二是局部强降雨增多,1小时超过50毫米的降雨在城区局部出现的概率比较频繁,且呈点状不均匀分布,导致部分位置在强降雨情况下,地面汇水极易超过现有的排水设施收集排放,容易出现滞水、积水现象。

在2020年汛期,由于我市连续发生多场较强降雨,且短时、局部强降雨频繁,均远超道路排水设施设计能力,形成部分路面短时积水,使道路积水问题进一步凸显,不仅影响车辆、行人通行,同时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021年,为解决或缓解道路积水问题,我市将对市区道路积水位置进行排查,分析原因,采取增设维修排水设施、清理维护排水设施等措施,对市区50处道路积水点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增加积水点位置的收水排放能力。

项目完成后,将减少或缩短改造位置的道路积水情况,提升市区道路汛期安全通行能力,提高市民出行安全性和便利度。

11.整治提升路灯设施3000处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随着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改造,与之配套的路灯照明设施应同步进行增设、更新和升级。老城区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部分市政道路、背街小巷、街头公园等未安装照明设施,原有安装的设置不全、老化严重,存在照明暗区,不利于夜间行车安全,给居民夜间出行造成很大不便。部分路灯、配电箱等设施已运行20多年,存在设施陈旧问题和安全隐患。

主要实施内容为对主次干道到期和超期服役的路灯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对背街小巷、有路无灯区域进行新设、增补、更新;对挡光严重路段树木进行修剪;开展多功能灯杆建设试点,实现单灯控制、安全节能、多杆合一等功能。通过整治确保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到100%;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8%以上,次干道、支路亮灯率达到96%以上。提升城市照明环境,为居民夜间交通行车、安全出行提供保障,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1年计划各区市整治提升路灯照明设施3000处以上,共投资8000余万元。一是对主次干道超期或即将到期服役的路灯设施进行提升改造,部分单侧路灯改为双侧布局;二是对背街小巷、有路无灯区域进行新设、增补、更新; 三是对树木挡光严重路段路灯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对树木进行修剪;四是开展智慧路灯管控试点,实现精准定位、实时报修、单灯控制、安全节能等功能。

通过整治行动,方便城区夜间交通行车、居民夜间出行,为社会治安提供助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构建和谐社会、美丽青岛、安全青岛奠定基础。

12.开工建设公交场站2处,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0条

市交通运输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市北区、李沧区等部分区域交通压力急剧凸显,车流呈迅猛增长趋势,交通拥堵和市民出行难问题较严重。2021年拟启动相关区域2处公交场站建设工作,同时结合新建小区市民出行需求、市区步行街改造、公交与地铁衔接需求,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0条。

2021年拟在调研分析市区公交需求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开工建设2处公交场站,计划投入资金约4700万元。2处公交场站项目建成后,可有效解决相关热点区域公交车辆占路停放造成的交通拥堵,有助于公交线网优化和开辟调整,完善公交配套设施,增加公交服务功能,改善公交形象,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项目实施后将惠及周边市民。

2021年初步计划:1-3季度计划推进2处公交场站方案设计、规划对接、项目立项、可研批复等前期工作,2021年底前2处场站开工建设。结合场站建设、地铁开通及市民出行需求,2021年底前完成80条公交线路调整优化。

第五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方面

13. 实施个人商业健康补充保险及农村护理保险提升计划

市医保局

一、实施个人商业健康补充保险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指出,要建成包括商业健康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丰富参保人保险需求,减轻参保人就医负担。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市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探索开展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以丰富参保人的保障需求。在群众自愿购买的前提下,拟“活化”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允许利用个人账户资金为自己和近亲属购买。

目前,我市出台了《关于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商业健康补充保险发展的意见》(青医保发〔2020〕24号)、《关于遴选发布商业健康补充保险承办机构及保险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青医保发〔2020〕25号),明确了商业健康补充保险的整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为2021年实施个人商业健康补充保险奠定良好基础。

个人商业健康补充保险是政府引导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按照商业化运作的补充型医疗保险项目。以社会医疗保险运行数据为支撑,与社会医疗保险待遇相衔接,政府指导商业保险公司研发惠民的保险产品,做到覆盖面广、保费低、保障高。个人商业健康补充保险采取自愿投保,允许利用个人账户购买的方式,将惠及我市890余万参保人,进一步加强参保人的就医保障,减轻就医负担,减少因病致贫现象。预计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开展投保工作。

二、实施农村护理保险提升计划

为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参保人照护难题,我市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试点城市。制度实施8年来,累计支付28亿元,惠及6万多名失能失智老人。从目前运行情况看,农村地区护理保险工作存在短板,目前接受护理服务的失能失智人员,农村失能人员仅3400多人,占12%左右。同时,农村地区照护服务基础相对薄弱,照护服务资源匮乏、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农村居民对长护险制度改革的获得感不高,是目前我市长护险面临的主要困难。为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建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决定实施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提升计划,着力解决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问题。

2021年工作打算及措施:

(1)拓展长护险筹资来源。逐步建立居民长护险多元化筹资机制,所需资金由医保基金、个人、财政等多渠道筹集,为农村长护险提升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同时,探讨建立护理保险调剂金,用于弥补居民护理保险资金的不足。

(2)提高居民长护险待遇。按照职工、居民护理保险待遇类别统一、待遇水平略有差异的原则,适当提高居民长护险待遇。一是调整二档居民报销比例,将二档居民护理保险报销比例由原70%调整为75%;二是统一职工与居民的护理保险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增加居民生活照料,提高居民医疗护理包干结算标准。

(3)加强农村照护服务资源培育和乡村照护人才培训,扩大优质照护服务供给。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长护险服务。支持社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民营护理服务机构深入街道(镇)和乡村社区开展护理服务。实施乡村照护人才培训计划,着力为乡村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型、技能型照护人才队伍,缓解乡村专业照护人才短缺问题,夯实乡村照护服务人力资源基础。

2021年,在各区市培育一批护理服务机构,实施农村妇女照护服务技能培训计划,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照料待遇落实。预计全市农村居民失能失智人员实际享受长护险待遇的人数超过1万人,比2020年增加2倍。

14.完善在岗乡村医生社会保障

市卫生健康委

长期以来,乡村医生在维护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当前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影响了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和岗位吸引力,人员老化和后继乏人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稳定。

近年来,国家和省要求各地提高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和待遇水平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云南省、甘肃省、日照市、潍坊寿光市、东营垦利区、我市城阳区等均已出台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工作办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共有在岗乡村医生5000余人,其中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在岗乡村医生大部分未签订劳动合同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这部分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需要全市层面出台政策予以解决。

项目实施内容: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在岗乡村医生可以同所在区市确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人事代理企业等单位签订用工劳动合同,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财政对社会保险、公积金的单位缴纳部分进行补助。其中,社会保险费按缴费基数下限标准予以补助;公积金以所在区市上一年度月平均最低工资标准作为缴纳基数,单位和个人各缴纳5%,单位缴纳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市财政对平度市、莱西市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给予50%补助。

2021年一季度出台政策,与市人社、财政、医保、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印发统筹解决乡村医生有关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二季度联合相关部门做好政策的部署、培训、宣传解读工作,三季度起政策正式执行。允许且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在执行市级政策基础上,自行出台其他补助政策。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巩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础卫生保健服务。

15.建设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

市卫生健康委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提升健康水平的愿望日益迫切,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不断增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广大市民迫切需要学习、掌握更多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和疫情防控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了较快增长,2020年达到24.38%,比2017年增长了8.26个百分点,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推进健康青岛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33%。而普及健康知识,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青岛行动实施方案》《健康青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中都提出了建设“健康科普资源库”的任务目标,这是普及健康知识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形势下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健康知识传播机制的必然要求。

2021年,我市将“建设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列入市办实事项目,打造权威专业的健康、疫情防控等科普知识在线学习查询平台,必将加快健康知识的普及传播,让广大市民获取科学健康知识更加方便可及。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将采取“互联网+健康科普”形式建设,由医疗卫生方面的专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地普及健康知识和疫情防控知识,帮助市民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居民疫情防控健康知识和健康素养水平,更好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助力健康青岛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汇集健康科普专家不少于1000人,汇集图文和视频等健康科普资料不少于1000件,用户通过门户网站和手机端即可查询使用,预计年浏览量超过100万次。

16.打造半小时爱心献血圈

市卫生健康委

随着我市医疗资源的不断扩张,青岛市临床用血量逐年增长,其中70%来自街头无偿献血,我市现有的献血屋建设从规模、数量、环境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临床救治用血需求。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更加便利、舒适、安全的献血环境,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用血需求,献血屋设置被纳入了市办实事,2020年底在全市已新增献血屋5个,更新献血屋4个;2021年再新增献血屋3个,更新献血屋1个。增设和更新献血屋将逐步建成以血站为中心,辐射三市七区的献血屋网络。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市献血屋智能化管理,全面打造半小时爱心献血圈。献血屋的合理布局,将提高血站的临床供血能力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为采供血工作提供便捷、舒适、卫生的献血条件,保障全市用血安全。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打造高质量的无偿献血服务体系,给广大献血者提供一个更加便捷、温馨、安全、舒适的街头献血环境,提高街头献血比例,结合新修订的《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若干规定》(2020年4月1日起施行)有关规定:“献血屋的布局应当按照城乡统筹、方便献血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流量、人口密度、年献血人次、服务区域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确定。其中,市南区、胶州市、西海岸新区至少再设置一个献血屋”,全市应至少建设20个标准化、现代化、合法化的献血屋。

按照献血屋标准化要求,2021年在全市增设和改造献血屋4座,其中新增3座(市南区1座、西海岸新区1座、胶州市1座)改造1座(平度市),共需资金约708万元。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无偿献血条件,保证血液质量和采血安全,极大地方便市民献血。同时,有助于提高街头献血量,预计2021年街头献血量达到12万个单位以上,为临床提供可靠、充足、安全的血液,保证全市医疗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群众生命健康。

17.加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

市卫生健康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救援实战能力。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补齐应急救援短板,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是市委、市政府“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提升应急医疗救援成功率,降低生命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是重大惠民利民工程。

市急救中心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心除了承担全市院前急救及跨区域病人的长途转送任务,为全市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相关任务提供院前急救保障服务外,还承担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华东地区(山东)医疗卫生动员中心任务等,是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的“先锋队”。目前,市急救中心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应急救援能力非常薄弱,难以很好地承担突发事件等情况下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亟需补齐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短板,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础能力建设。

项目具体实施内容:强化特种救援装备配备,配医疗救援物资保障车1辆(含油电照明设备、野战充气帐篷、野战生活餐饮物资等)、多功能应急指挥车1辆,强化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提高在各种特殊环境和复杂条件下执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能力。

该项目将填补青岛市应急医疗救援特种装备短板,提高医学救援队伍在复杂环境和条件下的救援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提升多维度、多区域的紧急医学救援基础能力,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项目将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对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挽回财产和生命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18.推进狂犬病免疫再提升

市农业农村局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犬只是病毒的主要携带者,99%的人类感染病例由狗传播,人患病后死亡率近乎100%。据统计,农村狂犬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区,2005年至2014年全国感染狂犬病22555例,其中农村地区占96.77%。另外,流浪犬数量不清、活动轨迹不定、接触史不明,加之其野性大且无主人看管,抓捕难度很大,难以实施狂犬病免疫,是传播狂犬病的高风险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狂犬病,最大程度减轻狂犬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青岛市养犬管理条例》等要求,市内三区自2005年开始实施狂犬病免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农村犬只一直未实施免疫。2020年我市首次将全市狂犬病免疫列为市办实事,从市内三区扩大到各区市建成区和广大农村。据统计,全年累计完成犬只狂犬病免疫22.35万只,免疫覆盖率达到80.4%。按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防控标准,要彻底阻断狂犬病传播途径,必须持续保持70%免疫覆盖率,低于这一覆盖率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因此,强化养犬人防疫主体责任意识,推进犬只狂犬病免疫工作再提升,重点做好农村犬只、流浪犬只和收养犬只的狂犬病免疫工作,构建有效免疫屏障势在必行。

2021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犬只狂犬病免疫工作再提升。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覆盖全市800个社区和6000个自然村,做到村村有挂图,户户有宣传册,人人有明白纸,进一步提升养犬人防疫主体责任意识,变“要我防”为“我要防”。二是坚持“城乡同步,分区施策,全域覆盖”的防控思路,开展免疫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厂、进工地、进校园等活动,拓展免疫范围,提高免疫密度。三是重点做好流浪犬、收容犬免疫工作,不留免疫死角,消除狂犬病传播风险因素,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项目实施后,免疫犬只建档率达到100%、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养犬人狂犬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市民疫病防控意识,降低动物狂犬病发生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第六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

19.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改善提升行动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我市作为国家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目标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纳入市办实事进行推进,在重点保障、体系建设和全民动员上精心施策、下苦功夫,努力探索生活垃圾分类“青岛打法”,工作成效显著,已迈入全国46个试点城市“第一梯队”。

2019年开始,我市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市办实事,2020年,我市对标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开展标准化四分类投放点建设和撤并投放点工作。目前,全市76个街道(含县级市12个街道)、724个社区的5551个小区和2268个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按照“四有”(有地面硬化、有挡雨设施、有光照条件、有人员值守)标准,升级改造标准化四分类投放点3275处,撤并投放点4186处,超计划完成2020年市办实事工作任务。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广州现场会精神,需进一步推进垃圾投放点规范提质和定时定点投放工作。目前,市区现有垃圾投放点2.4万余处,部分小散乱桶点仍需进一步规范。2021年,我市将继续撤并垃圾投放桶点,并新增密闭投放点,减少垃圾投放点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新增密闭投放点、撤并投放点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可以有效阻隔异味和病菌滋生,减少垃圾投放点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二是改变目前小区内投放点多而散的现状,合理设置集中投放点,减少桶点邻避问题;三是有助于减少垃圾投放点总数,在不增加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前提下提高投放点驻桶指导率,实现垃圾分类精准投放、集中管理。

初步计划:第一季度,新增密闭投放点25处,撤并投放点500处;第二季度,新增密闭投放点达50处,撤并投放点达1500处;第三季度,新增密闭投放点达80处,撤并投放点达2600处;第四季度,新增密闭投放点达100处,撤并投放点达3000处。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示部署的一项重点民生工作, 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提质列入市政府市办实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典型示范、宣传动员、督导检查等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管理运行体系,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20年已新增13个镇级垃圾处理终端,100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2021年继续新增10个镇级处理终端、200个垃圾分类示范村,不断加大垃圾分类达标示范村数量,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提质扩面,走出一条低成本、可复制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青岛模式。

2021年工作计划:一季度确定目标任务,公布创建名单;二季开展镇级垃圾处置站立项、环评、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做好垃圾分类示范村的启动;三季度开展观摩、督查调度;四季度全面完成验收。

农村垃圾分类涉及全市7个区市、86个镇街、5439个村庄都能享受到政策红利。通过垃圾分类,力争源头减量30%,为后续处理降低成本,为大气污染防治做出贡献,进一步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农村群众满意度。

20.实施全域绿化行动

市园林和林业局

2020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绿化行动实施方案》(青政办字[2020]105号),提出实施荒山绿化攻坚行动。对全市现有宜林荒山、疏林地实施造林,及时修复火烧迹地。对缺株断带、灾损和退化沿海基干林带进行补植、更新修复。提出实施森林提质攻坚行动。以城区山头和浮山、崂山、大小珠山为重点,对我市现有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促进森林发挥生态功能。提出实施绿地品质提升攻坚行动。推进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角游园、郊野公园等各类公园建设,提升公园设施和服务功能,满足群众休闲、健身、文化的需求。编制完善城市绿道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城市、郊野绿道建设集中行动,建设具有完善功能的精品绿道。

2021年工作打算:一是及时修复火烧迹地,实施荒山造林攻坚,完成荒山和疏林地造林1万亩,有效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青岛城乡生态环境。二是以城区山头和浮山、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为重点,对我市现有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通过间伐、补植、树种更换等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促进森林发挥生态功能,构建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万亩。三是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品质,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实现绿化为民。计划启动老虎山(二期)等5个郊野(山头)公园绿化提升和分别实施绿道建设50公里、口袋公园建设20个、立体绿化建设50处。四是以“让植树成为青岛人的时尚”为目标,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建设市民绿色驿站2处,定期开展绿色科普活动。

推进措施:按照“攻势项目化、项目工程化”要求,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维推进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工程,提升建设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落实资金,确保效果。进一步落实荒山和疏林地位置、生态公益林林分现状,细化各区市辖区郊野(山头)公园整治计划、建设方案和细化工作任务,争取财力支持,高标准完成造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郊野(山头)公园、口袋公园、绿道及立体绿化等建设任务。二是依据标准,加强监督。制定《青岛市森林经营总体规划》和绿色驿站建设标准,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对重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加强指导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督,确保高标准落实各项任务。三是加强调度,提升品质。坚持一周一更新,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和现场巡查等制度,加强调度,采取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树立典型引导,提升建设水平和品质。

通过实施郊野(山头)公园整治、绿道、口袋公园、绿色驿站和立体绿化建设,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有效的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尘减尘、防治噪音、减少热岛效应,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生积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实施,增加绿量,提升林分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改善,惠及全市所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为市民打造多样、便利、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空间,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市民生活更有质感,提高市民宜居幸福指数。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城市,建设美丽青岛做出贡献,对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1.全面完成渔港环境综合整治

市海洋发展局

我市共61个渔港,分布在市南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近年来,沿海各区市虽然加大渔港污染治理力度,提升渔港污染防治水平,但渔港脏乱差的面貌未有大的改观,主要原因有:一是历史欠账多。绝大多数渔港建成年代较早,受当时条件所限,没有规划建设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污水直排入海问题普遍,先天不足、历史欠账多。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61个渔港中,国有投资建设管理的渔港14个,村集体建设管理的渔港34个,由个人或私营企业建设管理的渔港13个。大部分渔港管理松散,部门监管弱化,缺少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措施,脏乱差问题突出。三是维修管护不到位。由于缺少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撑,各渔港普遍存在重建轻管问题,维修管护不到位,污染防治始终是老大难问题。四是渔民环保意识不强。渔民长年累月形成的随意将垃圾丢弃在渔港、将海上作业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油废水直排入海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计划从市财政下达区市的中央渔业油价补贴一般性转移支付结余资金中,统筹安排部分资金,对61个渔港环境进行综合整治,2021年底全部完成。主要整治内容包括:新建污水收集沟、沉淀池和环保厕所,具备条件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备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收集设备以及消油剂、吸油毡、围油栏等应急处置物资,并建立第三方转运处置机制。同时,明确管理机制和措施,压实各级责任,加强常态化监管,定期组织检查考核,不断巩固和扩大渔港整治成果,确保渔港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2020年已经完成32个渔港整治。2021年,将项目列入市办实事,加大力度,攻坚克难,继续推进剩余29个渔港整治,实现整治全覆盖。计划第一季度完成编制渔港整治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组织专家评审,履行报批程序;第二季度按规定程序组织工程和物资采购招投标,确定中标单位,组织进场展开防污染工程土建施工;第三季度按标准配备防污染物资及设施设备;第四季度组织检查验收,针对检查出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

通过开展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含油污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渔业垃圾等清理整治,推进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渔港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水平,实现“港更净、水更绿、船更洁”的目标,具体来讲:一是可以压实各级政府属地监管责任,推动建立健全措施办法,形成长效化、常态化的新机制、新模式;二是可以提升渔港经营者环保理念,进一步规范渔港管理秩序,有效解决渔港脏乱差问题,促进渔港环境持续改善;三是可以提升渔民环保意识,减少垃圾、污水直排入海问题,大力提升渔港环境质量和港池水域面貌。

22.推进绿色供热900万平方米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新增集中供热面积是根据地产开发进度,对新增住宅小区及时进行供热配套,统筹进行热源、管网建设,切实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民生项目。新增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供热能力是推进煤炭压减工作的重要举措。截至2020年底,我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近3亿平方米,其中非煤能源供热面积6873万平方米。

2021年工作计划,一季度组织各区市及供热企业根据新增用户及配套需求、工业余热利用梳理等确定年度具体实施计划;二季度,计划累计开工城市供热配套面积200万平方米,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改造面积完成150万平方米;三季度,计划累计完工城市供热配套面积300万平方米,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改造面积累计完成300万平方米;11月底前,计划累计完工新增城市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完成新增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供热能力400万平方米。

通过节能挖潜、技术升级改造、新工艺技术利用等方式,缓解我市热源不足的紧张局面,有助于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为我市蓝天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惠及人群约5万户。

第七件:做好养老救困扶弱方面

23.建设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0个

市民政局

从2020年开始,青岛市养老服务迈入城乡一体化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并重阶段。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筑牢农村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底线和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聚焦农村兜底保障对象和社会失能失智老年人两大重点服务群体,加大政策优化创新和各项资源投入力度,力争构建起政府政策支持下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微利市场化运营的良性局面,推进我市城乡养老服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市民政局深入调研论证,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青政发〔2019〕32号),提出在全市乡镇打造一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具备辐射家庭养老床位、生活照料、康复护理、长托短托、医疗保健、助餐送餐、助洁助浴等基本功能,家庭养老床位主要服务于居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以及部分失能老年人。

为尽快完成全市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布局,2021年计划建设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0个,实现全市农村乡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我市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24.建立镇(街道)社会工作站20个

市民政局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满足群众需求,根据全国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队伍建设推进会精神和省民政厅工作部署,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快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制度体系,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乡镇(街道)都有社工站,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要求,2021年在全市建设20处社会工作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为困难家庭、留守空巢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弱势群体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关系调试、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2019年以来,我市开展区(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居)三级“社会工作支持中心”(社工站)平台建设,建立了地区规划、服务创新和专业建设三位一体的支持平台和服务体系,面向3个试点区、街组织开展15个专业服务示范项目,8600余名高龄空巢老人、困境儿童、低收入困难居民、残疾人等获得专业服务。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并在2020年民政部全国会议上做书面发言。

2021年全力推进全市社会工作站建设,一是加强政策创制,研究制定全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社工站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二是加强支持协调,会同区(市)落实试点乡镇(街道)及资金保障;鼓励、指导有条件的区(市)先行先试,率先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覆盖。三是加强能力提升,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提升社工站人员服务技能和水平,做好督导、评估及相关验收工作。

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将有效发挥社会工作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强人文关怀和精神关爱,精准高效地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将为民服务沉在基层、落到一线,使基层民政服务更加精准有力,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落意度。

25.提高孤儿和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

市民政局

2021年1月1日起,青岛市提高孤儿和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1800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150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受艾滋病病毒影响儿童,继续参照社会散居孤儿标准享受基本生活费,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1200元。落实自然增长机制,将孤儿和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保障标准的动态调整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畴,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联动调整,调整标准参照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增加标准。各区(市)及时、足额将基本生活费发放到所保障儿童手中。

预计到2021年底,我市机构养育孤儿约190名,社会散居孤儿将增加到约32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约880名,重点困境儿童约300名,此次提标将惠及1700余名儿童及家庭。提高孤儿保障标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特殊儿童群体的重要内容,是一件投入少、影响大、效果好、得民心的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保障孤儿和重点困境儿童生存生活质量,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相关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八件:提升文体休闲品质方面

26.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

市文化旅游局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要求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青岛作为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2018年、2019年、2020年,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连续三年纳入了市办实事。2020年,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根据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组织开展以“时尚文惠 活力青岛”为主题的青岛市2020年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促进活动。利用青岛市文化消费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民网“开券”客户端发放文化惠民消费券;利用美团点评、银联云闪付、携程3家OTA平台,以消费券和消费立减等方式发放旅游惠民消费补贴。全年共214.27万城乡居民参与活动领取补贴,实现优惠3710.72万元。经积极申报,2020年12月,青岛市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2021年,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继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通过青岛市文旅消费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采取财政直补消费者、商家优惠折扣和社会支持等方式,补贴城乡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消费者在图书报刊、电影电视、文化演出、文化艺术培训、文化互动体验、旅游景区、特色旅游线路等文化和旅游领域进行文旅消费时,可按比例享受政府补贴,每人年度享受政府财政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500元。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惠民活动,以活动促消费,营造文化消费良好氛围。

通过持续开展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使得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全市城乡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更好地助推我市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

27.建设全民阅读设施110处

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出版集团、市广播电视台

书屋、书亭方面: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中“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指导方针,结合青岛建设国际大都市要求,近年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书香青岛 全民阅读” 活动积极开展,青岛阅读文化空间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众多本土或外来的书店不断延展。

建设全民阅读共享智慧书亭和社区书屋项目于2017年至2020年期间被列为市办实事。在岛城地铁、机场、火车站、公园、商业场所、学校、体育健身培训机构、街道社区等公共密集场所布设智慧书亭和社区书屋,积极构建青岛市全民免费阅读体系,搭建10分钟阅读圈。2021年将新增文化基础设施90处,其中新增“乐读”社区书屋10处、“智慧书亭”80处。结合前期建设经验,计划下沉铺设到社区和乡村。通过设置共享阅读区、活动区、儿童区等,在提供图书免费借阅基础服务之余,还将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亲子阅读、手工制作等公益活动,带动社区内亲子文化、老幼文化、工友文化、妇女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品位、生活品质、道德品格和文明素养。进一步为居民营造温馨、惬意的阅读环境,打通居民阅读最后一公里。

项目建成后,青岛所有区、市有近400台智慧书亭、40处社区书屋可实现通借通还。每台智慧书亭存放图书不少于200册,每间社区书屋平均藏书不少于5000册(动态更新)。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信息和渠道等优势,搭建多个公共阅读细胞,并针对不同场景阅读人群,提供定制化的阅读资源,增加阅读粘性。重点解决青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平衡问题,在文化服务方面争取更大实惠。

朗读亭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2014年至2020年,“倡导全民阅读”已连续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全民阅读的战略部署,围绕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深化“书香青岛”建设,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培育新旧动能转换强劲文化引擎,营造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浓厚氛围,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市办实事相关工作,青岛市全民阅读“朗读亭”项目应运而生。

全民阅读“朗读亭”是一个集朗读、录制、分享、学习四大功能于一体的舒适阅读空间,具有广电级的专业音视频录音设备、多媒体的传播系统,亭内朗读资源丰富多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为朗读者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朗读平台。该项目列入“2020年市办实事”,并在6个辖区的学校、知名景区、图书馆、大型商超及社区等地设立了30处朗读亭,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为读者提供了超过16万篇的优质朗读资源,同时开展了“享赞一座城”、“老师,您好”、“谁是最可爱的人”、“朗读亭留声机”、“冬读青城”等一系列主题朗读活动,邀请主持人、作家、朗读协会成员、军人、医护工作者、机关干部、中小学生以及各界基层市民等走进朗读亭,时尚的阅读体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21年市办实事朗读亭项目将拓宽布局至全市范围之内,走进更多的中小学、公共阅读场所、知名景区,并在朗读亭内增加书籍区,每月推出好书供读者免费阅读。通过主题活动和全媒体传播,吸引全市各圈层市民走进“朗读亭”,为朗读者提供便利的预约自助分享朗读的创新型阅读体验空间,让朗读者在朗读亭内以朗读的形式表达阅读的美好和真挚的情感,分享文字的力量。所产生的海量短音视频,将通过QTV-1开设的日播《享•读》节目、蓝睛新闻客户端开设的“享读”专区、网络新媒体等融媒体矩阵传播青岛全民阅读的声音。该项目将以体验、朗读、分享、媒体传播、线下活动形成闭环,并配合书籍借阅、文创产品的开发及零售等功能,打造青岛市地标性阅读场所。

初步实施计划如下:2021年1-4月,全民阅读朗读亭项目完成在青岛市重要旅游景区、人流集中分布的地段和校园选址工作,并完成朗读亭和运维的招标工作。布点4台朗读亭,完成落地、测试后投入正常使用。5-6月,完成8台朗读亭的落地、测试后投入正常使用。力争7-8月,完成剩余8台朗读亭的落地、测试后投入正常使用,并在8月底之前,完成全部20台朗读亭的测试、试用,正式投入使用。

全民阅读朗读亭陆续布点完毕后,将策划主题文化、旅游宣传和阅读活动,通过线上朗读、线下活动,将点连线,由线转面,形成轰动效果,点燃全民朗读热潮。

青岛市拥有众多的优秀旅游资源,在景区内的全民阅读朗读亭,一方面吸引游客积极参与,另外一方面可以让朗读亭成为青岛市向外推广的文化载体。3-12月每个月围绕相关主题和节庆开展线下分享会、朗读大赛、亲子阅读等活动。

该项目将利用青岛市广播电视台主流媒体优质的传播资源,线上做好全民阅读朗读亭品牌活动的造势,发挥融媒体平台优势,通过电视、广播、纸媒、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矩阵传播全民阅读品牌的声音。青岛市全民阅读“朗读亭”项目将在坚持浓厚“书香青岛”阅读氛围、培育市民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保障市民阅读权利,深入推动青岛全民阅读工作向内涵式、质量型发展道路迈进,不断提升市民阅读和语言表达水平,积淀城市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信,促进城市创新发展。

28.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260处

市体育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强调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推动健康窗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公共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指示以及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是群众体育工作的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标志着群众体育迎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2020年,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从2015年开始,已连续6年将“建设以笼式场地为主的运动场”纳入政府市办实事,先后建设了680余处场地,缓解了市民运动健身难的问题。今年再次把建设健身场地和设施260处列为市办实事,是对各级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实,把握问题导向,办人民满意的体育的重要举措。

建设智慧体育公园,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以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智能化群众体育设施和健身步道,将体育公园内各类设备等与公园环境充分融合,提高智能化发展水平,实现多元化、智能化的场景体验,提升城市风貌,创领智慧全民健身新地标。社区健身健康中心是我市体医结合、体养结合的延伸创新模式,着力改变我市健身设施智能化程度不高、社区健身条件不强的问题。项目将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时尚体育、智慧体育纳入其中,进行专业化设计和施工,力争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康养的好去处。

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把市办实事项目作为城市品质改善提升和国际时尚城建设的攻坚目标,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督查督办。二是加强与其他部门协同,结合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督导落实。三是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在场地选择过程中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实现“普惠与民”,在采购器材上,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选择实力强,服务好的企业。四是加强宣传工作。把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列为市办实事,是市政府关注民生的大事,通过宣传市办实事,宣传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意义,引导广大市民主动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身体素质。

第九件: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方面

29.升级改造农贸市场不少于10处

市市场监管局

农贸市场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满足群众生活需要、调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是事关群众利益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民生工程。开展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能够有效提高市场整体水平,落实农贸市场疫情防控措施,树立示范标杆。

市政府在2012-2016年,连续五年以财政投资入股方式,将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列为市办实事,累计对市区75处农贸市场进行了标准化新建改造,为改善居民购物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2017-2020年又连续4年开展星级农贸市场创建活动,有效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2021年计划按照标准化农贸市场要求,选择硬件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的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总数不少于10处。初步计划一季度开展市场选点,确定市场名单;二季度制定升级改造方案,确定升级改造方向;三季度组织实施市场升级改造;四季度组织开展验收。

通过开展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硬件建设水平,打造符合现代流通体系要求的新型市场,切实落实市场疫情防控措施。突出解决市场食品安全、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解决市场布局不合理,市民购物不方便,市场设施陈旧破损,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预计将惠及市场周边居民40万人左右。

30. 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

市市场监管局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自2012年开始,市政府连续10年将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列入市办实事。2020年全市计划完成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实际完成81862批次,完成年度计划的125.94%,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食品抽检量达到8.6批次/千人,表明我市各领域、各环节食品合格率较高,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可控。2021年全市计划完成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主要包括:在种养植环节开展食用农产品(包括水产品)抽检5000余批次;在粮食流通和储备环节开展粮食抽检4000余批次;在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开展食品抽检17000余批次,开展风险监测1200余批次;各区市根据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组织对辖区内开展食品检测45000余批次。

2021年工作措施:一是周密计划部署,确保任务如期推进。制定下发2021年度全市食品安全检测计划,对2021年食品检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每月调度一次全市食品安全检测情况,督促各单位按计划完成检测任务。二是健全抽检机制,确保抽检质量和效果。健全食品抽检各项工作制度,强化抽检程序和抽检过程监督,加强抽检机构和抽检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抽检水平。不断拓展抽检品种、抽检区域和抽检主体,实现全市城乡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类生产经营业态全覆盖,食品33个大类全覆盖,确保抽检全面到位、不留死角。三是做好信息发布,确保公众知情权。在官方网站上继续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专栏,及时公布监督抽检相关信息,保证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全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四是抓好核查处置,促进食品质量不断提升。深化抽检与监管、稽查联动工作机制和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六率”考核成效,对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依法对经营者进行查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慑力。

项目的实施,一是提高我市食品安全检测率,扩大覆盖范围,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指标每千人6批次的标准,更全面反映我市食品安全状况。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运用科学方法进一步把好入口关,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增消费者信心和获得感。三是有效防范食品风险,通过对食品安全检测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措施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危害。

第十件:优化便民利企服务方面

31. 全面推行政务服务领域“一事全办”

主题式服务和“一码通”服务

市行政审批局、市公安局

“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

“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是指打破事项边界、部门边界,加速流程再造,对于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关联事项按链条进行梳理整合,申请人办理关联事项主题式事务时,只需到一个窗口,填写一套表单,提交一套材料,办结后一个窗口出证。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山东省《打造精简高效政务生态实施方案》的要求,“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推动了政务服务由“网上可办”向“网上好办”转变,推动了政务服务模式由“事项供给”向“场景服务”转变,是“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的优化和延伸。这项改革的初心是以服务市场主体为中心,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核心是推动“政府侧”流程再造,以办成“一整件事”为导向,以市场主体经营周期为考量,从“以部门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主体为中心”,优化事项链条、重构业务流程、简化内部环节,推动审批串改并;直观效果是市场主体不必带多套材料、跑多个部门、办多个许可证件,只需准备一套材料、点几下鼠标或跑一次窗口,就可以办成一整件事,获得准营资格。

早在2019年9月,我市就率先探索“一证(照)通”改革,为全国首创。2019年10月,我市出台《青岛市加快机制创新 深化流程再造 推行“一事全办”审批服务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面向市场主体推出101个高频民生事务的主题式服务目录。经过前期试点经验总结及梳理,不断优化改革流程,逐步实现了打破层级和部门壁垒,形成优化协同高效的审批服务模式。

2021年,在前期充分总结试点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改革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在山东省政务服务网(青岛)站优化“一事全办”专区,扩展“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丰富应用场景,拓展可办主题至200个,实现更多事务“一次办好”,让“一事全办”改革惠及更多的社会群体。

2021年工作打算及措施:一是规范整合“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流程。按照指导目录和标准工作规范,建立跨级联办机制,通过就近提交、系统推送、信息共享、快递送达等措施,实现市区(市)联动。二是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持续优化“一事全办”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强化多部门线上联办、分发流转、督办提醒等功能,不断拓展服务范围、链条长度和网上办理渠道,推动“一事全办”在自助终端、移动终端上推广应用。三是聚焦社会民生、双招双引、15个攻势、工业互联网以及金融、海洋等重点领域,编制发布第二批“主题式”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将可办主题拓展至200个,对应搭建线上服务场景,线下配备政务服务专窗,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一事全办”服务按照办事群众和市场主体办成“一整件事”为标准,以“接触点最少、申请材料最简、办理时间最短”为原则,将“一整件事”由原来相对独立多个部门串联办理改为同时并联办理,实现“外部流程内部化”。改革后,预计市场主体办理“一件事”平均跑腿次数压减71%、申请材料压缩80%,审批时间压减78%。以开办药店为例,改革前最多需要跑8个部门、办理12个事项,最长需要21天才能全部办结。改革后,按照证照联办模式,仅需要跑一次,最快6天就可一次性取得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等8张证照;申请材料由改革前的35份压减至9份、减少72%,填表要素减少60余项。随着一事全办主题数量级范围不断拓展,预计将惠及与主题相关的各类人群及市场主体。

“一码通”服务:

2020年,市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青岛市“一码通城、无感通行”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指出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拓展二维码和人脸识别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通过“刷码、刷脸”,“亮码、亮证”开展创新应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程度。目前,青岛市民在用的移动服务中存在多种身份认证,其中不少存在市场商业行为,身份认证的权威性较低,公民身份隐私也得不到有效保障,无法将其视为有效电子证件用于政务服务业务办理。为此,青岛市大数据联合青岛市公安局,依托公安权威的身份证照库及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按照便民化、平台化、市场化、开放性四大原则,打造青岛“一码通”平台。

青岛市公安局2021年将依托公安身份证照库打造青岛“一码通”平台,上半年第一季度重点完成系统研发及平台部署搭建,第二季度完成一码通功能测试及功能优化,下半年主要对“一码通”平台进行试点及推广应用,联合市行政审批局,从审批中心及公安内部选择部分热门事项进行试点,年底争取实现行政审批大厅及公安热门服务事项全覆盖。

行政审批中心各类政务服务系统通过对接“一码通”平台,支持在业务办理身份认证过程实现“刷码、刷脸”、“亮码、亮证”等便民服务,基本实现政务服务全过程通过“刷码、刷脸”验证身份,免除公民携带实体身份证件,告别证明本人是本人等症结问题,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和为民服务便捷化水平。

32.推动“青e办”掌上办事平台再升级

市大数据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网民规模已达到9.4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达9.32亿,移动端政务服务也成为市民办事的主渠道。青岛市紧抓移动互联网潮流,聚力推进重点高频民生事项“掌上办”,打造了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区市统筹的移动政务服务体系,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掌上办事服务平台——“青e办”APP。

2020年,依托“青e办”APP,建成10个区(市)分厅和17个服务专区,整合市、区(市)移动端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7140项,高标准完成市办实事目标任务。“青e办”APP先后荣获信息化数字政务创新奖、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应用APP奖、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2020青岛信息化百佳典型案例。“2020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暨第十九届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会”上发布的结果显示,青岛市“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和“政务APP”两项指标获评重点城市“优秀”档次(参评单位最高档)。

“青e办”APP发布近300项移动“智能办”服务,上线事项数量及覆盖面均居全省首位,企业和市民办事时,表单“零填报”,材料“零提交”;医保、公积金等服务实现“掌上办”,全市606万门诊统筹签约和67万门诊大病参保人实现“不见面、零跑腿”秒批掌上办,30项公积金业务不用跑大厅……动动指尖、事项办完。推出区(市)特色应用58项,市民通过城阳人民医院服务进行预约、咨询、分诊,实现检查报告在线查询;通过崂山文化地图服务,可以及时获取各类文化咨询和福利;通过市南慧停车、胶州挪车等特色服务,可享受更多生活便利。

结合全市重点工作,“青e办”APP及时推出相应专区特色服务。为助力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联合海尔建设“卡奥斯”专区,聚合服装智能制造、智慧化工、医用物资产业链等13个专题板块,全面宣传推广“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及相关解决方案。疫情防控期间,及时推出疫情防控专区,向社会提供一站式入青登记、发烧药品购买登记、防控线索征集等一系列应用。此外,还及时上线“三民活动”、金融服务、学深圳体悟、社会保障、民企政策等服务专区。

2021年,将深化完善“青e办”掌上办事平台功能,提升“掌上办事平台”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快平台“适老化”改造;推动掌上办事服务向街道、社区基层延伸,移动端区市分厅接入亮点应用不少于100项;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建成便民利企服务专区不少于10个。我市将不断提升掌上办事服务水平,让企业和市民办事更智能、更方便、更快捷。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