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滕学仁:创建体医融合“青岛模式”

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滕学仁

创建体医融合“青岛模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深化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青岛2030”行动方案》也为青岛体医融合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近年来,青岛设立了国内首家体医融合研究院,成立体医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多次举办体医融合研讨会和专项培训,发展8家体医融合示范单位,体医融合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体医融合是开创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多部门协作。专业人才匮乏问题突出、社区运动处方医疗服务项目配套设施设备缺乏、体医融合政策保障尚需完善等,成为我市体医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滕学仁建议,打造“一基地两平台”的金字塔模式,形成覆盖全人群的全生命周期运动健康服务体系,创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医融合“青岛模式”。

建立体医融合人才孵化基地。在青岛市立医院建立全国ACSM-CASM体医融合人才孵化基地,集人才培育、运动处方课程研发、群体服务、体医融合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为青岛样板基地注入新标准、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并广泛传播青岛模式,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平台;建立本土化的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预计平均每年培养临床运动处方师100名,运动处方师600名,运动健康教练1000名,打造体医融合高品质人才保障团队;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赋能,推动运动处方走向社区,为社会提供健康体检、运动处方专家门诊和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形成“样板基地+社区服务中心”的“1+N”模式。

搭建专科医院-社区医院-体育公园全流程服务平台。“金字塔"基底层定位全民健身。注重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打造体育公园、15分钟健身圈等公共健身空间。进行社区体医融合试点,安装智能化体质检测设备,政府购买服务免费提供普适化运动处方。依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社团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国民体质监测进社区等活动,引导市民广泛参与;“金字塔”中间层关注慢病前期。通过"体医携手",前移健康关口,降低慢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医疗支出,缓解卫生保障压力。探索制定政策,把体医融合核心指标纳入社区医院评价体系,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居民健康体检范围;“金字塔”顶层重点解决慢病人群的运动健康要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作设立“体医融合工作室”,为患者建立个体化健康档案,发挥社区医院运动处方师作用,开展一对一的运动健康服务。

构建体医融合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平台。组织专家深度分析,对远程体养结合、居家养老、慢病干预中的运动健康服务提出准入标准和规范化建议,为推进体医融合建设提供参考;筹划建设智慧化体医融合平台,通过多源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层面的体医融合,打破数据孤岛,为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支持;建设体医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体育、医疗、卫生等资源,通过手机可查看体育场馆、体育教练、体育赛事等体育信息,采集和分析日常锻炼、身体体质数据,预判潜在问题,提供科学的运动处方及运动康复方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便民化的体医指导、咨询。

增加运动处方相关医疗服务项目并纳入医保范围。将身体成分测试、心肺耐力评估、柔韧性训练及评估、徒手肌力测定、运动处方的制定等运动处方相关医疗服务项目,纳入青岛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目录,同时纳入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支付范围。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建议在参考全国其它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居民的支付能力,按相关规定论证制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