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市场需求搞“定制”研发!川大青岛研究院创造直接间接产值近2亿元

2020年12月以来,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杜宗良几乎没有离开过青岛。他耕耘多年研发的无溶剂涂料技术进入了产业化与应用阶段,“首站”就选在了青岛。从去年开始,杜宗良便在青岛“常住”,为产业化拓展市场奔波。

像杜宗良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已经柔性引进了126位。以人才为依托,发挥四川大学的科研优势,川大青岛研究院的发展与青岛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行业专家学者的成果纷纷在青岛落地转化。

围绕产品产业化,目前,川大青岛研究院已孵化、引进科技和服务型企业17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16个,创造直接间接产值近2亿元,之后再以产业反哺科研。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川大青岛研究院掌握了市场化运作和自我造血的“秘诀”。

以需求“倒逼”科研,啤酒瓶盖、食品包装等新材料层出不穷

和杜宗良一样,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弦的科研成果也已经与青岛紧密携手,收获颇丰。

在食品包装行业,使用更环保、成本更低的新材料替代现有材料已经成为发展趋势。2016年,川大青岛研究院甫一落地,便对青岛进行了反复的市场调研,精准了解到,啤酒行业在瓶盖密封垫粒料方面有强烈的产品升级并替代进口的需求。

川大青岛研究院的实验室。

带着这样的需求,川大研究院柔性引进了在高分子新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领域深耕多年的陈弦,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了“食品·啤酒包装材料与装备创新工程中心”。

带着需求“倒逼”科研,该中心成立以来,发挥川大青岛研究院专家技术团队在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研发优势,同时依托一批生产企业在食品和啤酒行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影响力,重点研发食品和啤酒包装新型材料与装备,着力破解我国食品、啤酒生产、储存和运输等环节中高端材料和设备关键技术受制于国外的难题。

现在,该工程中心已研发出三种啤酒瓶盖密封垫粒料产品,实现了材料与生产装备技术国产化,满足国内市场实际需求的同时已经开始向国外市场拓展。

陈弦告诉记者,中心研发生产的新型啤酒瓶盖密封垫粒料在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熔融指数等方面均远高于进口同类产品,硬度和通气量与国外进口产品相当。经过近5000万只瓶盖内垫的测试后,这种新型材料已经向瓶盖生产商全面供货,材料的价格远低于进口材料。

时刻“瞄准”市场需求,川大青岛研究院的研发从来都是“有的放矢”。正如陈弦所说,“在实验室诞生的成果很难马上在市场中找到落地的契机,这就像两颗星星相遇一样困难。”陈弦说,“研发必须从实际产业需求出发。”

所以,市场上需要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材料,陈弦就领衔技术团队进一步研发了具有吸氧功能的新材料,能有效延长被包装食品的保质期,以该材料为包装的即食海参,其保质期可从2周延长至半年;市场需要在瓶盖上印上二维码,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定制”透明的吸氧材料……要知道,全球食品包装市场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这样的新材料在饮料、食品、医药、金属防腐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川大青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齐寿告诉记者,研究院不仅面向市场“定制”新材料,还孵化成立了青岛川青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研发的成果产业化落地,该公司在即墨区建设了生产车间及生产线,年产能可达3000吨,截至目前,公司销售收入已超1400万元。

看好青岛创业氛围,国内领先的无溶剂涂料产业化第一站选在青岛

为什么选择来到青岛?陈弦的回答掷地有声:因为青岛是一片成果转化的广阔天地。“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企业众多,这为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无限的产业化空间。”陈弦说,“我们愿意在青岛给科研成果‘找婆家’。”

川大青岛研究院的实验室

带着自己研发的无溶剂涂料来青岛“谋市场”的杜宗良,正是呼应了陈弦的这种观点。

早在2017年,川大青岛研究院便与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达成合作,共建“家电绿色智能涂装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针对不同家电涂装对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开展水性环保涂料性能优化升级。而今在杜宗良的带领下,该实验室团队已经成功开发出无溶剂涂料产品,建立了智能涂装生产线。

杜宗良介绍,目前市场上95%的传统涂料都有VOC(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剩下的5%为更加环保的水性漆涂料。但水性漆涂料仍不能杜绝VOC排放,而且其涂刷工艺复杂,对操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硬度、抗污度等指标也难以满足市场所有需求。

瞄准这一市场痛点,杜宗良团队依托创新中心研发出了无溶剂涂料,真正实现了VOC超低排放,而且与水性漆相比,该涂料涂刷工序少,硬度和抗冲指数表现也更为出色。

为了实现无溶剂涂料的产业化,川大青岛研究院孵化了青岛玉城科技有限公司,在4000平米厂房内完成了生产车间及生产线的建设,年产能力可达10000吨,批量生产的无溶剂涂料系列产品已经在高端木质家具及工程机械行业的相关企业试用。

2020年,为了推进智能涂装生产线产业化,川大青岛研究院又与青岛玉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昊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青岛昊为智能涂装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工业涂装自动生产设备方面的业务,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现正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机重工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就绿色智能涂装生产线的研发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

有这样的转化成效,杜宗良对青岛的创业氛围连连称赞。他告诉记者,无溶剂涂料可广泛应用在工程机械、白色家电以及高端木器上的涂刷工艺中,这与青岛的产业特色十分相符,把成果转化的第一站放在青岛是个明智的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靶向引进人才,促成川大与青岛“水土相服”

通过引进像陈弦和杜宗良这样的专家,川大青岛研究院已经与青岛实现了“同频共振”的发展。杨齐寿说,每个科研机构的特色各有不同,发展不能“照搬”模式,要找准定位。

而川大青岛研究院与青岛“水土相服”的定位就是产业化和横向服务。据悉,研究院引进的专家团队都是经过先期调研,找到市场需求后“靶向”引进的。

引来人才,就要让人才无后顾之忧。杨齐寿说,这首先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能只认论文,更要认产值、认税收。为此,四川大学出台了“双算制”的政策,柔性引进的人才在研究院进行的科研和产出的成果,等同于在四川大学完成的工作,可以用于评职称等需求。

去年,杜宗良在青岛的时间超过4个月,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川大青岛研究院早已为杜宗良安排好了住处,协调好了出行、就医等生活起居方面的需求。

这就是川大青岛研究院引进人才的一揽子服务。只要人才要来青岛创业,从机票购买,到接机,再到饮食起居都会被安排妥当。人才来青岛只需要进行科研和转化,别的都无需操心。

以产业化为导向,川大青岛研究院落地青岛以来收获颇丰,中石化胜利钻井工程技术公司、青岛雪达集团、海尔智能研究院、青岛波瑞特工程材料公司等都是研究院的合作对象,项目都实现了产业化。

以产业化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川大青岛研究院自落地以来,重点开展高分子新材料、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生物制药与健康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涉海技术装备等领城关键技术究和相关成果的转移转化。杨齐寿告诉记者,未来,研究院将继续立足青岛产业特色,寻找经济发展契合点,让更多“星星”在青岛的这方“天地”相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