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项目落地年”,每个人都要全力奔跑

青岛日报2021年1月18日1版

“项目落地年”,每个人都要全力奔跑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青岛用“项目落地年”标定2021,开启“十四五”。面对难逢的机遇,面对擘画的蓝图,这座城市惟有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谋定快动的紧迫感,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奋进者姿态全力奔跑,才能更快抵达既定的目标。

为政之道,贵在落实。“项目落地年”就是工作落实年、成效凸显年,它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握重点、找准“穴位”,瞄准关键领域、关键问题,聚力攻坚、攻出实效。否则,青岛就会同发展的机遇失之交臂,美好的蓝图只能成为挂在墙上的“空中楼阁”。

要提升专业化能力。专业化,是抓落实的内在要求。“学然后知不足”,唯有高质量、高密度、高精度地持续学习,才能在当前“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升专业化,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己干什么、承担什么,就学什么、钻研什么,用相应的专业知识素养为工作落实提供支撑。各区市、各单位、13条产业链、15个攻势专班,都要结合自身工作,干一行、学一行,努力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要在专业化学习的基础上,找准做大做强各条产业链的关键“穴位”,分析如何延链、补链、强链,研究透产业链上哪些环节需要招引、目标项目在哪里,哪些环节需要培育、要提供什么样的政策支持,抓好引擎性项目、关键配套项目的招引储备。

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做事。推进“项目落地年”,需要招引更多又大又好的引领性项目,让项目更快落地、加速建设,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青岛要紧紧扭住“四新”经济领域持续发力,引进一大批具有成长性、引领性和未来高价值产出的轻资产项目、平台经济项目,特别是要更加自觉地运用市场的眼光和手段,用市场化的投入产出分析去判断项目价值,把投入产出比高、成长性强的项目识别出来、招引进来,持续推动城市的发展,从内部、从细胞层面上发生最深刻、最本质的变化。

要进一步激发创新精神。得风气之先,才能领风气之先。当下的青岛,创新精神带来的乘数效应不断显现,面向城市能级提升的更高要求,围绕创业城市建设,更需要广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鼓荡激情,拿出新路数、新打法、新胆识,用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推进工作。特别是要在进一步提升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功夫。两年来,15个攻势的持续推进,在打破部门、区市条块分割的局面和提升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上,已经取得不少积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员、政策、资金等通过攻势实现了整合。下一步,必须进一步构建深层次的系统思维和长效化的协同机制,从头抓紧、全程发力。要重点建设跟踪问效的指标收集、分析研判、结果运用整套机制,进一步凝聚工作的合力。要建立重点项目审批核准快速通道,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资源要素统筹,提速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效能。

“项目落地年”,凝心聚力抓落地,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也应当被视作一项铁的纪律。评价一位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归根到底要看其工作抓得实不实、有没有成效。重任在肩,困难当前,不去好好抓落实,不仅贻误改革创新发展的战机,更将失信于民。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每个人都紧起来、冲起来,到一线去、火线去,在攻坚克难中彰显自身的价值,我们这座城市就会在“项目落地年”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青岛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