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在身边将从愿景变为现实!青岛急救知识培训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9日讯 伴随着有节奏的数数声,参加培训的人员将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贴腕翘指,垂直有节奏地按压在急救假人的两胸连线的中点……1月20日谐音“120”,被倡议为“全国急救日”,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日子,今天青岛市急救中心联合城阳区急救中心以及全市院前急救志愿服务组织在城阳举行“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暨120急救科普大课堂公益培训”活动。此次培训对象为今年新增的院前急救志愿者,他们有的是消防员,有的是交警,有的是空乘,职业的特殊性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对于他们、对于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尤为重要。

据了解,我国急救知识平均普及率为1%,青岛急救知识培训普及率达3%。市急救中心每年免费培训市民近2万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掌握了急救技能,让“救”在身边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

学急救技能,与死神在“黄金4分钟”抢人

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超过54万人,每日至少1500人心脏骤停,但抢救成功率不足1%。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很多,但是如果在心脏骤停之后的4分钟之内抢救,成功率可达到50%,故被称为“黄金4分钟”。

很多时候,急救车不能在最佳时间窗口期到达现场,所以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施救同样是120专业急救的重要基础。 2005年,市急救中心启用MPDS系统(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呼救者从拨打120电话的那一刻起,急救就已经开始了,调度员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及时有效地开展自救、互救,这对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家住市北的刘女士一家紧急拨通了120电话,其年近六旬的丈夫突然从床上猛得一头栽倒在地,瞬间就没有了意识。“我已经派出救护车了,请不要挂断电话,我将仔细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家属先冷静下来。”派出就近的救护车后,市急救中心调度员张红蕾一边安抚家属的情绪,一边根据家属反映患者的情况,立即启用MPDS系统中的呼吸诊断工具,对患者进行呼吸检测,“他每吸一次气,你就说吸气了,现在开始……”经检测,患者此时的呼吸是濒死呼吸,必须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张红蕾对刘女士说:“不要着急,我现在教你怎么做胸外按压,把你的一只手的手掌放在他的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把你的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快速用力按压胸部……按照我这个频率,1、2、3、4,请大声数出来。”

家属一直坚持做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接手抢救。由于调度员指导家属在第一时间为患者采取了心肺复苏,利用了抢救的“黄金时间”,经过车组人员的后续抢救,患者恢复了意识呼吸。

构建大急救体系,社会急救大网络初具规模

“虽然已经从事急救行业13年,但是每次看到鲜活的生命因错过‘黄金4分钟’逝去,我依然还是很难接受。如果他身边的人会急救知识就好了,至少有可能带来生的希望。” 青岛急救中心济阳路分站站长、直升机救援飞行医生阎锟告诉记者,第一目击者对患者来说十分重要。他建议,普通大众应该掌握一些急救的技术,包括心肺复苏和AED使用、内科急症的识别和急救、外科外伤的识别和急救以及各种意外灾害的识别和急救。除了急救医生,阎锟还有一个身份——急救导师,除了院内组织的培训班外,休息时间,他经常拿着模拟假人去企事业单位、学校做急救科普宣传,每个月至少两次。

青岛市急救中心主任盛学岐认为,应该在全社会推行“大急救”的概念,构建大急救体系。秉承 “大融合、大急救、大健康”理念, 市急救中心积极构建社会急救大网络。目前,市急救中心已借助互联急救APP、AED位置定位系统以及120调度指挥平台,将市民、志愿者、院前院内有效串联起来,社会急救大网络初具规模。据悉,2019年,青岛市首支院前急救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两年来,共吸纳志愿服务团队5支,招募志愿者187人,开展志愿者岗前培训9期,有40余名志愿者正式上岗,已跟车出诊367余人次,协助救治伤病员500余人次,参与猝死抢救20余人,其他志愿救治30余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00小时。

“好人法”给你撑腰,鼓励普通民众大胆施救

据了解,我国急救知识平均普及率为1%,而青岛急救知识培训普及率达3%。市急救中心每年免费培训市民近2万人。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有29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比肩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掌握这项救命技能,让“救”在身边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

不过,有许多参加过急救培训的人表示,虽然当时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但是过段时间就会忘记。施救方法不对造成损伤怎么办?没抢救成功反被问责怎么办……这些市民存在的顾虑,让急救遭遇了现实应用问题。

针对这些顾虑,盛学岐告诉记者,现在《民法典》中有规定,鼓励公民自愿对处于困难的人以适当的方式提供帮助。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又被称为“好人法”,免除了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呼吁广大市民放心大胆施救,只要施救总是有效果的。比如面对心脏骤停的病人时,由于施救者手法不到位,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但肋骨骨折不会要他的命,心脏骤停却会要他的命。”他说,熟能生巧,这些急救技术不能仅仅通过一次学习就掌握,还要不断地复训,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只有社会大众主动参与进来,重视急救,参与急救,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