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聚焦上海现代服务业①|上海服务:一座“全球城市”的能级

开栏的话

上海的“平台机遇”

作为中国城市的榜样,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领风气之先。每一次产业迭代,上海总是当仁不让地引领风潮。步入“后工业”发展阶段,上海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超常规迅速崛起,就是最新的例证。

在“上海服务”的驱动之下,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迸发出令人艳羡的澎湃活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突飞猛进,对外开放不断提速,整合国际资源的平台聚合能力首屈一指。上海正以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一崭新姿态快速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上海极具说服力的生动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是当今城市经济最核心的增长极,同时更是城市产业升级、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现代服务业没有提升突破,城市功能就很难提档升级,城市能级就谈不上质的飞越。

当下的青岛,正站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风口”,要放大城市经济体量,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建立新的优势,就必须更好、更快地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勇担战略使命,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成为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也必须依靠现代服务业赋能。

这也正是青岛提出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要旨所在。

本报驻沪记者即日起将发回一组聚焦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观察性报道,叩问“上海之道”,解析“上海经验”。

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全国和区域发展大局”的角度来考量;从“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下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定位来审视——

上海服务:一座“全球城市”的能级

在特斯拉签约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前前后后,马斯克不止一次地对上海高效、优质的服务赞不绝口。

记者初到上海便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2018年某一天下午四时,临港集团收到特斯拉美国总部发来的一份希望详细了解上海的优势、临港的优势、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条件、长三角新能源基础配套情况等信息的“诉求”,由于时差关系,次日凌晨就得回复。留给上海临港人的时间只有短短七八个小时。

临港人没有让这家钟情上海的企业失望。一份包含大量文字、图表分析,足足20页的报告如期交出,回答了配套住房有多少,道路有几条,五星级酒店有几家,以及从机场到临港用怎样的交通工具需要多少时间等一系列问题。考虑到马斯克从未踏上过临港的土地,报告还附上一段航拍的特斯拉项目地块的视频。招商团队的一员甚至说,如果他们需要,我可以准确地告知“哪幢写字楼里有哪几家咖啡馆”。

一定是上海现代服务业优质的软硬环境,特别是高效的政府服务,深深地打动了马斯克和特斯拉……

这就是上海服务,这就是一座“全球城市”的能级。

申城七月,梅雨霏霏。虽是薄雾浓云,但难掩这座城市澎湃的活力。陆家嘴、石库门,洋房、里弄,虽然风格各异,但穿行其间,浓郁而热切的发展氛围却一以贯之。

而高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则是“氤氲”这一切的最鲜明底色。

近年来,上海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始终稳定在70%左右,作为全球通行的衡量城市发展的关键指标,这一数据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说明上海基本达到了世界级“服务型城市”标准。在上海提出的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中,居于首位的“上海服务”,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的关键所在,是驱动上海支撑力、竞争力、引领力提升的核心引擎。

上海服务的“开放品格”

上海的发展,“开放”厥功至伟。

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电话使用先于纽约,路灯设置早于东京,电影业和好莱坞几乎同时起步。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已是世界四大名都之一,与伦敦、纽约、巴黎齐名,被称为“东方巴黎、世界魔都”。

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中,这座背靠长三角、面向太平洋的“全球城市”,始终用“开放”破局,始终用“开放”提质。

回溯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跃迁,“开放”的节点,比比皆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为中国了解世界文化打开了窗口,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启了大门;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建立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8年,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每一次的开放之举都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进级的“阶梯”。数据最有说服力。2012年至2018年间,上海现代服务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84.7%,2018年更是超过90%;目前上海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超过60%……

由此,上海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令人艳羡的“6789”格局——从业人数占比超过六成、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七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八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九成。

得益于开放,又成就着开放。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也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在全球聚合高端要素资源的能力。总部经济、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就是一个现象级的证明。

截至2019年7月,上海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96家(其中大中华区、亚洲区及更大区域总部104家)、研发中心450家。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的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超过16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主要集聚地。上海已形成格局完整、品种完备、交易活跃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纽约、伦敦一样,上海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所有的主要要素。

这些高端业态以及伴之而来的大量高端人才入驻浦江两岸,正是对上海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充分认可。

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升级。记者了解到,就在不久前,上海对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再度加码:进一步放宽外商在沪设立投资性公司的申请条件;探索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探索允许外商独资旅行社试点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争取允许外商投资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

一系列的“开放”组合拳,让人们对上海新一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充满期待。

上海服务的“创新品格”

去年12月2日,上海举行新世纪以来第一次以服务业为主题的大会,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动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决策层提出,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改革是最强的动力,开放是最大的优势,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以深化改革释放活力。

立基于自身雄厚的制造业实力,上海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性发展当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突破口。上海很明确,就是要用“上海服务”支撑“上海制造”,让现代服务业更多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这一逻辑链条让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十分鲜明的特色。制造业走出了“卖产品”的传统模式,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构建制造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即企业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加大交互式服务投入,促进制造过程更为集成化,并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上海的振华重工,从单纯生产装备,到探索自动化码头创新服务,构建起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控制系统,“ZPMC”品牌岸桥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七成;

上海三菱电梯,把服务创新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去年安装、维保等服务收入超过60亿元,占营收的30%……

不只是越来越多的上海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转型,上海还通过功能区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能级。

从烟囱林立的传统工业园,到如今上海唯一的大数据产业基地,上海市北高新园区历经26年发展,在仅仅3.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全市开发区排名第二位的单位土地产出强度。这个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工业园区,如今挂上的是一块“上海市北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新牌子。

像这个大数据产业基地一样,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载体,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正在上海不断壮大。目前,上海已形成40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超过5000公顷,集聚了2万多家企业,单位土地面积营收超过350亿元/平方公里。

数据显示,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0%以上,而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与发达国家“两个70%”指标相比(即服务业占GDP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70%),上海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上海服务的“包容品格”

年轻人爱说上海是“魔都”,而魔都最大的“魔力”是包容。“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什么都能到这座城市来,什么都能成为这座城的一个“成长”因子。

在互联网的江湖里,拼多多是一个靠“自学成才”的高手。一直以来,人们为上海少有大型互联网企业而遗憾,直到2015年拼多多成立,改变了这个状况。在阿里的C2C和京东的B2C各自做到极致后,大家已经很难想象还有什么电商模式能突破了,2015年拼多多横空出世,并创造了创业3年就上市的奇迹。须知,当年的拼多多,只是一家在上海创业的小公司。没有这座城市的“包容品格”,很难想象拼多多会成就如今的传奇。

“包容”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而这也早已成为当今全球城市间现代服务业比拼的主战场。因为,作为“软环境”构成基石的服务业,本身最看重的也是公共管理服务的“软环境”。

角逐“全球城市”的决心和扎实举措,让“上海服务”获得了世界青睐: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由46位上升到31位,作为样本城市之一,上海贡献了55%的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服务”的包容性: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一个“乔木”参天、“灌木”茁壮、“小草”葱郁的创新创业环境,一个既“亲”又“清”、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菜”的营商环境,这是上海吸引各路资源近悦远来的最好筹码。

“包容”更体现在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格局。不只是强调要素的“集聚”和“虹吸”,更注重“上海服务”的“扩散”和“辐射”。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王思政说,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的使命并不只是体现在自身发展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服务全国大局,集聚和配置全球要素资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这也符合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所谓技术、人才和其他要素的“梯度推移”的内在规律。

就像在工业化阶段,上海制造有力地带动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多个城市的制造业升级,当下,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不只创造着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更凭借着卓越的能级优势,在金融、贸易、航运等多个领域,成为服务全国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就是“上海服务”,在现代服务业不断地突破性发展中推高城市能级,更不断地依托城市能级更好地提供“上海服务”。(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