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台 | 承诺“扶持资金一次性付清”,兑付却遇“挤牙膏”

青岛日报2021年1月22日9版

2008至2012年,先后落户原青岛出口加工区配套产业区的5个项目在签约时,有关部门承诺“扶持资金一次性付清”。然而,拖至2020年,此前承诺事项仍是“兑现难”——

扶持资金兑付遭遇“挤牙膏”

“2008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来到青岛,当时与青岛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经济贸易发展局签订项目合同,《补充协议》约定土地招标价格超过150元/平方米的部分以及缴纳的征地管理费以基础设施配套的形式给予扶持,并且承诺在交清全部土地出让金60天内一次性付清扶持费用。12年过去了,还差150万元尚未兑付。”近日,位于青岛出口加工区配套产业区一家密封技术企业负责人赵先生(化名)向青岛日报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企业招商落户青岛,部门承诺的扶持资金遭遇“兑付难”。赵先生企业周边的4家企业也同样遇到了此类问题。

近日,赵先生向青岛日报记者出示了当年的项目引进合同。按照约定,青岛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经济贸易发展局为这家企业提供40520平方米土地,价格按照270元/平方米挂牌出让。其中《补充协议》明确,青岛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经济贸易发展局对土地招标价格超过150元/平方米的部分给予资金扶持。

2008年,这家企业在青岛出口加工区配套产业区落户。据赵先生介绍,当时这块地的受让价为271元/平方米。按照《补充协议》约定,青岛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经济贸易发展局应在2010年6月前一次性支付企业扶持资金490.29万元和征地管理费6.078万元。

“我们企业由青岛出口加工区管委会管理。这块地原来是一块荒地,这部分扶持资金是让企业进行土地平整、污水管道建设用,资金如果能到账,对我们落地投产有很大帮助。没想到,这笔钱到手要费这么大周折。”赵先生详细记录了扶持资金的发放情况:2015年10月,青岛出口加工区通过一家绿化公司拨付了15万元;2016年2月,通过一家市政公司拨付了20万元;同年10月,再次通过这家市政公司拨付了20万元。

赵先生回忆说:“当时审查资料很严格,也很繁琐,企业符合条件,这才开始下发资金。通过三次划拨,我们企业先后收到了扶持资金55万元。”2017年,青岛出口加工区整体建制划归前湾保税港区管理,赵先生的企业转为由高新区管理。由此,扶持资金的兑付工作陷入了停滞状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其他4家企业同样在为此类扶持资金苦恼。其中一家能源科技企业与赵先生的企业相隔不远,2009年6月,这家企业与青岛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项目合同,《补充协议》约定一个月以内以基础设施配套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截至目前还有69万余元扶持资金未拨付。2011年5月,一家新材料企业与青岛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招商局签订了投资协议书,《补充协议》明确,土地实际摘牌价格差价部分,以基础设施配套和科技三项资金等方式扶持,经过几年兑付,尚有22万元未到账。2011年10月,一家葡萄酒研发外资企业落户到青岛出口加工区南海路,目前仍有86万余元扶持资金未兑付。与这家酒企相邻的一家物流企业同时在此落户,土地差额扶持资金尚有35万余元未下发。

2016至2018年,赵先生和其他企业负责人多次向高新区相关部门提出兑现政策扶持请求,均未得到解决。

2018年5月,高新区管委举办政府开放日,赵先生将扶持资金未兑付的问题反映至高新区管委负责人,该负责人当场安排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落实。“部门工作人员要求我们重新提报材料,审核通过后才能拨付资金。没办法,我们又一次提交材料。”赵先生说,他们将材料提交后,却并没有等来剩余的扶持资金。

2019年4月,赵先生等5位企业负责人再次来到高新区管委咨询兑付扶持资金一事,管委负责人承诺兑付了剩余资金的50%。由此,赵先生顺利拿到了200余万元。“我们对这次兑付力度感到满意,剩余资金也不多了,本以为很快就能付清剩余扶持资金。”赵先生说,截至2020年4月,企业扶持资金剩余220余万元仍未到账,他和其他企业负责人再次来到高新区管委寻求帮助。高新区管委负责人表示,可以兑付剩余资金的30%,剩余的150万元在2020年年底全部兑付完成。

2020年7月,赵先生听闻高新区和城阳区合并的消息,担心剩余扶持资金“无主可寻”,便和其他企业负责人再次来到高新区管委询问兑付事宜。“一位工作人员称,现在还未到年底兑付时间,先回去耐心等待。”赵先生说,“按照年底兑付的约定,2020年12月底,我和其他企业负责人又一次来到高新区管委寻求兑付,工作人员称‘当时每家企业款项是多少、青岛出口加工区兑付了多少、高新区管委分期支付了多少、还剩多少,管委以书面函形式把这些数字发给了城阳区’。”

前往高新区管委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提供了一份当时见面的短视频。在短视频中,高新区管委工作人员称:“现在,高新区管委要明确城阳区哪个部门跟企业对接。目前,高新区交接办已给城阳区发了函,城阳区交接办认为目前没有兑付扶持资金的工作,也无法明确城阳区哪个部门来兑付这笔资金。”

在短视频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当场就对工作人员的说法表示质疑:“城阳区交接办在哪里?作为企业很难得知,也不清楚其职能,企业直接跟城阳区对接存在困难。”一番交涉后,在场的几位企业负责人“空手而归”。

针对上述企业土地差额资金返还问题,记者以企业工作人员身份致电高新区经济发展部。工作人员称:“城阳区和高新区已经签订了交接协议,红岛街道、河套街道的企业服务工作跟随企业一块转至城阳区。”

记者追问:“2020年7月,高新区管委承诺年底全部兑付,为什么至今还未兑付余款?”

工作人员答道:“这个承诺是合区之前的事,现在形势有变化,你们企业已经隶属于城阳区管辖,具体退款事宜找城阳区工信部门对接。”

随后,记者以企业身份致电城阳区工信局。工作人员称:“这部分企业资金兑付资料还没有交接过来,还是先跟高新区经发部门咨询一下。”

记者追问:“两区合并后,是由城阳区工信局来为企业兑付这笔扶持款吗?”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行政职能已经划转过来了,但很多社会管理事项的材料还未交接。”

记者继续问:“关于扶持资金事宜什么时间能够交接?”

工作人员称:“这个时间不清楚。”

记者再问:“材料由哪个部门来交接?”

工作人员说:“高新区会有统一的交接,先问一下高新区。”

2020年1月1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该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向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

“我们这几家企业多为出口外向型企业,受疫情和国际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2020年企业经营受到了冲击,不少出口订单取消。年关将近,企业亟须兑付员工的薪酬及年终福利,现在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很大,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尽快兑付这笔款项。”一家能源科技企业负责人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邱 正)

记者点评

践诺,政务诚信的基石

政府守信践诺是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基石,而部门对合同的履约情况则是守信践诺的试金石之一。部门依法履约,照章办事,是区域优化营商环境最好的助推器。

部门规划调整、职能转变,影响到部门对合同的履行,让本该一年兑现的扶持资金,竟延迟了十年,至今资金“尾巴”尚在。

“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政府诚信是全社会诚信的基石,若部门朝令夕改,将承诺视为儿戏,尤其是将涉及招商引资承诺的奖补资金、优惠政策“中断”,带来的不仅是政府的失信,更是对区域营商环境的伤害。

践诺需要掷地有声地落实。纵然部门、政策如何变化,曾经的“承诺”“合同”都是企业扎根发展的“定心丸”。只有部门践诺一以贯之,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才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