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正在发生进化: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2021蝶变中

青岛日报2020年1月25日8版

越过艰难的2020年,科技赋能,疫情防控的影响,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这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断进化,甚至发生革命性转变。

当实体空间的呈现方式被打破,地域、距离的界限瓦解,地方性的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也正面临新的考验。2021年将是青岛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发生嬗变的开端。市博物馆新馆扩建工程启动,市图书馆将完成新馆的选址,市美术馆也将开启发展定位的全新探索……数字化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空间,在拥抱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基于感官体验的品质也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的新方向。

更多人会追问,我们是否还需要矗立起一座座规模更大、设施空前的文化地标?这些文化地标又将以何种内容和方式满足文化需求?问题的答案关乎城市未来生活的品质。

“喜欢一座城市的理由不在于它有七种或七十种奇景,而在于它对你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我们期待位于崭新起点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给出的答案。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请回答2021。

“博物馆+”,加什么

未来的博物馆什么样?“它承古融今,不只是古代文明记忆的存储器,更应该成为当代社会交流互鉴的城市客厅。”在2020年的末尾,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奠基,标志着逾8万平方米新博物馆建设正式启动。市博物馆提出了关于未来博物馆的新定位——城市客厅。

“城市客厅”的属性,意味着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将与当下的城市发生更为密切的关联。

在2020年,市博物馆成为时尚的载体。连续四个周末的夜场开放,打通展厅陈列和互动区域,“仿古丝路市集”“沉浸式话剧体验”“展品快闪”“古风打卡秀”……穿越古今的体验模式,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制造独特的时尚氛围,让博物馆成为大众青睐的时尚夜生活地标;博物馆也担当起城市文化艺术交流的使者角色,发生在博物馆里的特色非遗展示和推介,在2020年成为贵州安顺和青岛文旅合作交流的时尚新模式……

青岛市博物馆外景。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山东省内有超过120家博物馆利用藏品数字化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直播、网络公开课等方式,提供优质的数字文物展览和服务。科技赋能,正在转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内容和方式。

青岛市博物馆以“网游青博”线上服务品牌的创立为先导,也开始创新提供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特色线上文化产品。“数字展览馆”“数字藏品馆”“数字微课堂”“数字商店”将展览、教育活动、珍贵文物赏析,文创定制与销售……统统搬到线上,观众随时随地可进行“云”上参观互动。据说,一款“AR魔卡书”即将面世,通过手机屏幕,就可以让书中的文物“活”起来。

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与博物馆的交互方式。市博物馆与“手创中国”合作开发的“青博手礼”文创智造云平台目前已经启动,它集合了互联网、人工智能、柔性智造等信息技术,每个使用者通过手机端,就能结合馆藏元素,定制自行创意的文创产品,此举也开拓了“全民定制”文创开发的新模式。

胶东五市的博物馆资源也将进一步实现共享,共同打造“胶东有礼”文创产品品牌。

未来的博物馆一定不是单一的展陈空间,而将通过网端与线下的联动,创造一席流动的共享的囊括了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场景的盛宴。

图书馆“空间再造” 造什么

过去的近20年,青岛人一直在期待一座更具规模、内容更加富足的新图书馆。过去一年间,一组数字也证明了这座城市的图书馆需求。

青岛市图书馆外景。

2020年,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利用率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点击量29721708次,同比增长397%。读者可通过市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App访问40余个高品质数据库,内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音频、视频等海量数字资源。还可以体验学外语,看展览,在线考试等多项阅读服务内容;同时,在线开展的云答题、云赠书、云讲座、云展览、云倾听、云阅读、云直播等活动,同比增长165%,参与人数15.8万人次,同比增长295%……

图书馆的转型变革也迫在眉睫。“空间再造”将成为图书馆的关键词。新图书馆将于2021年完成选址,而无论未来新图书馆位于何处,规模如何,市图书馆的定位已经确认——它将成为体验文化、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共享知识、创新创业的新型文化空间,成为联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明、人与知识、人与未来、人与创新的新空间。

青岛市图书馆。

在图书馆领域,国际上尤其在北欧地区的一些大型城市的图书馆,已经在实践将图书馆的场馆融入附近区域的服务设施,比如:游客服务中心、成人教育学校、博物馆、餐厅、咖啡馆、书店,甚至展览会议中心,这也将成为青岛市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据透露,未来市图书馆将探索多元融合社会力量的模式,优化图书馆服务,延伸拓展图书馆服务的触角。

图书馆与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数字”和以“数字”为基础的“智慧”发展,对图书馆的未来至关重要。因此空间再造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参与不可或缺。探索新兴技术环境,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图书馆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整合打通场馆建筑、设施设备、文献资源、读者、馆员,通过无处不在的感知与联接,实现触手可及的“智慧”服务……这些都将成为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主要内容。

美术馆“破壁” 如何破?

2021年初,曾经有一场大咖领衔的新年诗会计划搬进青岛市美术馆的展厅,却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推迟。但这场尚未成行的诗会,却带给我们关于美术馆未来即将发生的改变的预演。

根据之前未发布的消息,这场由市作协与市美术馆共同举办的诗会,不仅能够让参与者同时在青岛邂逅欧阳江河、西川和张清华三位国内顶流诗人,还将首次打破艺术壁垒,引入音乐、美术、影视等相关领域元素。

“未来的市美术馆将不仅仅是美术作品的展陈之所,更将是多种艺术门类杂陈,综合演绎的艺术场馆。”2021年开年,市美术馆明确了未来的场馆模式。对于这座拥有历史厚度的艺术场馆,如何打破国宝级建筑院落的沉寂,实现其超越一座美术馆所拥有的综合艺术审美价值,是它不同于其他美术场馆的特别之处。而这座美术馆墙外网红角的人气与墙内作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清冷反差,将是美术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而如何打破美术馆实体空间的限定,尝试“破壁”,将美术馆艺术展示与公共文化艺术项目相结合,也是市美术馆创新尝试引入诗会的初衷。在艺术日益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当下,市美术馆试图进行的转变,或将给予我们跨界创造具有时尚活力和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品牌的启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