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2.77亿元重奖制造业小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达产后年新增产值104亿元


青岛日报2021年1月25日2版

“小”技改撬动大投资

青岛拿出2.77亿元重奖制造业小微企业技术改造,562个项目达产后年新增产值104亿元

疫情的严峻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让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感到“寒气袭人”,但在全力以赴推进壮大民营经济攻势的青岛却是另一番景象:招商投资热度不减,企业新项目快马加鞭,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3%,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长率1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投资中,制造业小微企业技改投资占比虽然不算大,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稳增长注入强大动能。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日前发布的2020年度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扶持名单显示:技术改造类和产业链协作配套类扶持项目562个,比去年增长123.9%,拟安排扶持资金2.77亿元,比去年增长134.7%。据测算,这562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5亿元,全部达产后年新增产值104亿元,新增利润11.2亿元,新增税收4.8亿元。

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

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扶持政策是青岛的一项原创政策。

国内多数城市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奖补政策,将设备投资额门槛设在500万元以上,更适合大中型企业,而资金压力大、实力不足的小微企业往往很难享受到。早在2015年,青岛就开始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小规模技改政策,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新上设备投资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予以补助,2018年补助比例由12%提高到20%。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为了鼓励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青岛的这项政策再次延续并强化,首次将工业互联网改造和信息化升级项目纳入了技改奖补范围。

从产业分布来看,562个项目集中在机械装备、节能环保、汽车机车、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等领域,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越来越频繁被应用,体现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的加快。

聚纳达(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这家纳米纤维全产业链企业投资460万元购置12台(套)新设备,对纳米纤维产业化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大大节省人工成本,实现纳米纤维空气滤膜的规模化生产。460万元的设备投资,按20%比例计算可补贴92万元。

“92万元的技术改造设备补贴更加坚定了企业后期技术改造的决心。我们的产品应用范围很广,从空气净化器到防雾霾纱窗都用得上,国内市场才刚刚起步,前景广阔。”聚纳达(青岛)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卢倩表示。

小微企业占到民营企业的90%以上,是整个城市产业生态的最底部和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在青岛,一个优势高成长企业的分层孵化系统已然搭建完成,引导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到细分市场“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再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转型升级道路。

“大型企业的技改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产业链条上的小微企业跟进,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就会事倍功半。所以,青岛市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市民营经济局创业创新服务处处长仇博先介绍。

投资信心更加笃定

民间投资代表着社会资本的投资活跃度,体现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和投资信心。

很多人会问,小微企业遭受了疫情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什么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敢于投资?其实,这既是企业基于市场判断抢抓先机,也是青岛营商环境改善的结果。

疫情一方面是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是难得的机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很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对市场高度敏锐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拥抱新技术、拓展新空间、激发新活力,步步向上。

例如,青岛鲁强模具有限公司升级了模具数控加工公共服务平台,青岛海泰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超高分辨共聚焦荧光内镜系统技术改进项目,青岛华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将体外检测试剂项目产业化,青岛点石文具用品有限公司对水性特种笔加工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

哪里的环境优、哪里的服务好,企业和资源就会“用脚投票”。小微企业掀起蓬勃的技改热潮,更是青岛营商环境优化、民间投资逆势上扬的一个缩影。

去年一年,青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包括在国内同类城市中率先发布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的18条政策、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项目制度、设立企业家日和企业家宣传周、闭环式支持推进民营企业创意创新、启用青岛政策通平台强化政策供给等等。这些“保姆式、有温度、零距离”的政策和服务,让企业家实实在在看到了希望。

就在不久前,青岛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包括畅通市场准入、重点支持领域、强化促进保障三大部分17条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更多的小微企业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茁壮成长,更活跃的民间投资也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强引擎。(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