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你献的血去哪了?一起来了解一袋血液的“使命之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29日讯 每捐出一袋血就能挽救3-4个病患的生命,献血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捐献完的血液去哪儿了?”“我的血液给谁用了呢?”是捐献者最关心的问题。

据了解,首先采集完的血液将被送到血液中心进行检测和分离,除少部分会保留为全血外,其余将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用来救治不同疾病的患者。

根据国家规定,临床用血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不能因为患者体内缺少某种血液成分就把整袋血液输给他,因为这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给患者健康增加额外负担。血液按功能分离后,患者就可以按病情需要输入对应的成分血,这样不仅能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还可以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献血前的初筛只是第一关,为了确保血液的绝对安全还需要严格进行一系列的血液安全指标检测。分离好的成分血会分别贴上专属的条形码并被送往检验科进行新一轮检查,包括ALT、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项目,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均合格的血液,才能提供给临床使用。

下一步便是对合格的血液进行保存。不同的血液类型对温度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红细胞的储存温度是2-6℃,保存期为35天;而血浆需冰冻储存在-18℃以下,保存期为1年;而血小板保存温度要在20-24℃,不仅要恒温还必须振荡保存,维持它活力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防止聚集凝固。

送往血库保存后,如果有患者需要用血,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将它们送往临床使用,一袋血液便完成了它的“使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韩星 实习生 汤晓旻)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