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聚焦 | 企业“挑大梁”,破除产业“卡脖子”痛点

青岛日报2021年2月1日3版

企业“挑大梁”,破除产业“卡脖子”痛点

岛城科创平台进入新的繁荣期,为打造创业城市探索新路径

科技创新生态的打造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尤其是进入2021年以来,以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共同体、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青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集发力,形成了一个新的“繁荣期”。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4家、青岛市创新创业共同体5家,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15家、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30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48家、青岛市重点实验室75家,山东省备案新型研发机构46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也取得了零的突破。

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一个个郁郁葱葱的创新“微生态”,不仅完善了青岛的城市创新体系,也增强了青岛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科研成果和产业匹配提供了“通路”,为青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

提升科技造血能力

青岛的科创平台首先是原始重大创新的“出处”,是增强我市科技创新策源力的有力“助推器”。

不久前,青岛新增5家省重点实验室,覆盖了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科学及深层油气等领域,展示了青岛在科技创新尤其是海洋领域创新的强大策源力。

省重点实验室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而青岛的省重点实验室依托的都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组织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往往都是牵头单位。

依托单位自身科研实力雄厚,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然要不间断发力,为科技创新带来更多造血能力:在目标上,既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又要兼顾一流学科建设,精准凝练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在团队上,要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在任务上,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学科建设和解决行业、产业“卡脖子”问题提供支撑。

同样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还有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独立法人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不仅要履行好开展技术研发的核心功能,更要在产学研合作、管理模式、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等方面突破科技发展的体制束缚,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打样”。

而刚刚获批的青大附院“山东省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更是让青岛取得了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将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诊疗规范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评价研究和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建设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科技创新基地。

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就是创新引领发展的“牵引力”,将通过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为我市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提供平台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

牵头科创平台更加“有的放矢”

在科创平台搭建的过程中,青岛把“挑大梁”的任务交给了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吸引“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集聚,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提升等各功能耦合互动,加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为打造创业城市聚力。

正如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产品经理李建伟所说,创新创业共同体的本质是一个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圈,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不仅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优势,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还具有行业资源整合和上下游产业孵化的能力,是最适宜“牵头”推进“四链合一”、打造完整创新生态的单位。

海信牵头建设的青岛市智慧城市头雁工程示意图。

李建伟告诉记者,此次海信网络牵头的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创业共同体与海信本身的战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未来,海信网络将进一步聚合人工智能、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共同发力,将青岛打造成智慧城市的示范样板,建好生态圈,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行业发展。

可以看到,在青岛的各类科技平台中,龙头企业频频“出镜”。

不久前,青岛诞生的第四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由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共同体,将依托工业互联网的“龙头”卡奥斯,聚焦行业痛点,提升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赋能作用;省技术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中也遍布达能环保、森麒麟等行业龙头;而青岛目前累计建设的30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更是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建设。

企业从市场中来,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企业代表了产业应用前沿,所以各类科技平台要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升技术创新原始能力;企业需求几乎等同于“行业需求”,所以各类科技平台能有的放矢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促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推动形成行业技术标准,解决产业和企业实际技术难题。

可以说,青岛搭建科技平台的过程就是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激发企业认同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意识的过程;把平台搭建的任务交给企业,就是交给了市场。以头部企业为牵引,青岛更加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瞄准”发展实际,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找到了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立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供需两头旺、路径不通畅”,一直是科技成果转化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次,青岛的科技创新平台找到了破题的新路径——“自下而上”,立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健康食品创新创业共同体的起步就站在了产业端,提出要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青岛农业大学为共同体的共建单位之一,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孙庆杰说:“我们已经走访和调研了大量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收集了企业发展的共性难题,找到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痛点。这就是共同体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以花生油压榨行业为例,企业普遍采用的高温压榨技艺,产油和产花生粕的比例为1:1,导致花生粕的蛋白受到损坏,只能用作动物饲料,拉高了花生油压榨的成本。了解到这个问题,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室温压榨花生油技法便有了“用武之地”,该技法得到的花生粕可以制成人工肉等食品,减少了浪费,也降低了成本。

而作为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技术创新中心更是承担带动产业迈向高端、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任务。1月初,青岛又新增了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其中,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山东省锅炉及其辅助设备技术创新中心主要研发方向为高端装备、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节能环保装备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依托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山东省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创新中心则定位于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核心建设示范工厂,带动纺织印染新产业、新生态;依托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山东省航空轮胎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打破国外对航空轮胎关键制造装备的技术封锁,攻克大型航空轮胎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并掌握全纤维子午线航空轮胎技术……显然,每一个技术创新中心都“剑指”青岛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提速发展。

企业发挥主体地位、政府加码推动保障,青岛科创平台不断整合创新要素,强化产业上、中、下游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创新协同,必将让科创进一步聚焦产业技术前沿、贴近企业需求,全面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2020年青岛再生水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崂山水库,八成用于河道生态补水

再生水,让城市河流“活”起来

汩汩清澈的水流从补水点管道中涌出,沿着河道一路奔流而下,两岸林木郁郁葱葱,自在的水鸟、欢快的鱼儿不时掀起涟漪。即使隆冬时节,走在李村河、张村河、海泊河等城市河流两岸,也能看到如此灵动的如画美景。

“管道里流出的是再生水,如今主城区河道的景观用水都是再生水,每天使用20多万吨。”青岛水务集团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存礼告诉记者。

去年全市利用再生水2.6亿立方米,其中河道总补水量达到2亿立方米。我市河道属季节性河道,水体纳污能力低,通过持续补水,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河道的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良好生态环境已然清晰可见。

正是有了这些河流治理的“打版打样”,今年城阳区将“五水绕城”生态环境提升中水回用工程项目提上建设日程,将为墨水河等五条河流河道提供补给用水,实现清水润城。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资源性缺水城市,青岛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水变废为宝,既缓解水供需矛盾,又改善水生态环境,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注入新活力,城市河流“喝”上再生水

住在南旺小区的65岁居民王崇云祖辈依河而居,每天吃过晚饭后,他都会和老伴一起来到李村河边的莲花池广场“敲锣打鼓扭秧歌”,眼见着门前的这条臭水沟一天天变身为常年流水潺潺、水清岸绿的生态幸福河,如今打开窗户就能看见水光潋滟、荷花映日的美景。

李村河是流经青岛市区最长、支流最多的河流,自东向西穿越李沧区全境,蜿蜒注入胶州湾,全长约17公里,流域总面积约52.3平方公里,是青岛主城区最大的水系,也是主要的行洪、泄洪河道。然而这条青岛市民最熟悉的河流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污水横流、臭不可闻。近些年来,通过截污、防洪、生态修复、蓄水、景观环境建设等持续综合整治建设,李村河如今已成为青岛市内最大的河道生态公园。

阳光下的李村河静谧美丽。刘 栋 摄

然而李村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尤其在旱季时中下游河道内缺少流动水,甚至时常断流,导致河中存水极易变质,影响生态环境。所谓流水不腐,就是因为再生水的注入,让断流的河道重新活起来,也为城市水生态修复注入新活力。

记者从青岛水务集团了解到,李村河下游生态补水及调蓄工程自2018年开始,整体实现向李村河下游生态补水每天20多万吨,形成生态径流,以提高河道自净能力,目前基本建立起李村河流域长效补水机制。去年一年,仅向李村河河道生态补水就达5160万吨。

生态补水河道,李村河并不是第一个尝鲜的。早在2001年,再生水作为河道景观补水供送海泊河河道,但没有实现长效补水,河道时常断流,让整治后的海泊河国控断面一度不能达标。自去年4月20日起,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又恢复了向海泊河河道24小时不间断补充再生水,形成河道常态化补水机制,解决水体黑臭的困局。

一年2亿吨,八成再生水用于河道补水

全市11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其中7个断面水质实现跃升;全市35条重点河流和33个重点水库的94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51个,水质较差的劣V类数量降为3个,“好Ⅲ”比例达60%……如果说河清岸绿只是人们的视觉判断标准,那么这组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2020年的监测结果足以说明水质的确获得明显改善,尤其是李村河入海口国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再生水在改善城市水环境中的作用。地处大海之滨,但青岛缺水是个始终绕不开的难题。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青岛的再生水推广就已起步,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积极实施污水资源化,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生水都用到了哪里呢?记者从市水务管理局了解到,2020年全年再生水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崂山水库,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目前主要应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水源热泵、园林绿化、道路冲洗、工业冷却、建筑降尘等城市非饮用水领域。而河道生态补水,是目前再生水利用的重头,全市河道全年总补水量达到2亿立方米,占到了再生水利用量的近80%。

作为典型的北方大型缺水城市,河道生态用水非常缺乏。如今李村河中下游3.5公里河道已基本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张村河和海泊河部分河段获得生态补水,然而还有很多干涸的河道“张着大口”亟待“喝水”。

扩大应用规模,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不可少

补水的前提是要有水可用,现实状况是污水不少,但利用率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相比还是有些差距,不过青岛正在加紧追赶。目前全市25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230.6万吨/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全年处理污水量达7.1亿吨,排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以上标准。但这些经过处理的达标排放污水,并非都符合补水河道的标准。

污水处理厂的提质增效为再生水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眼下青岛市再生水利用主要有两种模式,以污水处理厂出水为原水的集中式再生水工程和以分散式单体排水为原水的再生水工程项目。近年来,在既有基础上,青岛相继完成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改造提标和扩建,张村河水质净化厂新建等工程,实现出水水质达标。目前,主城区再生水补水能力达到28.75万立方米/日,而这一规模还将扩大,我市正在加快李村河北岸新建水质净化厂和李村河中游生态补水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水平。

按照常规,污水处理厂一般建在下游,而再生水补充河道这一新使命也改变了污水厂的建设布局。位于张村河中游的张村河水质净化厂率先打破了这个惯例,设计规模日净化污水4万吨,出水可以达到地表水V类水标准以上,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全部注入到张村河中,创造上中下游三级联动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创新。

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就近可用等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水变废为宝,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瓶颈亟待解决,及时挖掘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应用场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应配套要更新,市场机制还需要完善健全,这些都要做好精细谋划。(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