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江湖暗战升级,海信靠什么赢

智能交通江湖暗战升级,海信靠什么赢

从零做到行业龙头的技术、品质以及团队等积累,铸就了最坚实的“护城河”

■智能交通项目组在客户现场。

在电视行业没有被互联网企业颠覆的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是否同样能“守住”胜势?

百度宣布造车、贾跃亭FF或联手吉利汽车回归,两家企业最近的大动作再次展现出互联网力量布局未来出行的不遗余力。不过,除了高调“造车”,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也在低调“修路”。

既要聪明的车,也要聪明的路。随着国家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以及车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华为等“跨界者”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快速切入智能交通领域,交通引擎、交通智能体等各种新概念、新产品横空出世。智能交通江湖暗战再升级。

“海信作为行业老兵,欢迎这种竞争,也有信心能面对激烈的竞争。”海信网络科技副总工程师孙永良如是说。

信心何来?

了解了海信从零做到行业龙头的故事,或许就能明白。这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故事,但恰是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才铸就了海信最坚实的“护城河”。

■海信轨道交通青岛地铁1号线实施团队。

开发“中国算法”

海信智能交通的发展史,是整个中国智能交通产业的一个缩影。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长军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组织科研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由此拉开了中国城市交通管控技术和系统发展大幕。但一直到2000年,受制于经济水平、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等诸多因素,国内智能交通市场由西门子、泰科等国际巨头把持,一台信号机都要被要价十几万元。

贵不说,还水土不服。国外产品开发时参考国外交通环境,但在面对中国道路交通人车和非机动车混合的交通流时,控制能力十分弱。同时,也没有考虑中国电网的情况,导致产品十分不稳定。“搞得交警经常因为设备故障挨骂挨批,老百姓嫌服务不好。” 海信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陈维强回忆说,“像北京,一打雷下雨,路口的交通灯就全部‘黄闪’。”

打破这种状况的正是海信。产品开发时,没有再选择国外产品计算“交通流量”的算法,而是针对中国的道路交通特点独创了计算“交通强度”的算法,并且不断完善。

2005年,整个中国智能交通行业迎来一个标志性事件: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招标。海信一战成名。

这次招标从硬件性能、软件功能,到售后服务,还有协议是否开放,都有很高的要求。国外的信号机厂家如西门子、泰科都参与竞标。经过多轮测试,海信得分最高,领先国外大公司20分。“没有作弊,完全是经过硬碰硬的测试评出来的。”

最“皮实”的信号机

技术,是海信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就此认为,海信仅靠技术过硬就“包打天下”,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在,很多人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时,常常谈到的“落地难”就是一个典型的非技术问题。“做智慧城市项目是个苦差事”是业内共识。苦,不是指技术,而是指让技术在场景中发挥价值,要让用户觉得好用。空有技术,没有产品意识和工匠精神,也是白搭。

在海信工程师中,“蹲路口”是基本功。

2002年前后,海信产品最早应用到烟台龙口时,陈维强带着研发人员大冬天蹲在马路边看信号机好不好用。“我在那边待了至少一个礼拜,工程师全程一个月”。

海信智慧交通事业本部副总经理陈晓明做调优工程师时3年去了1000个路口。“去了全国很多个城市。现在想起来那些城市让我觉得熟悉的,不是景点,是梗点。” 他开玩笑道。

所有聪明的路和会思考的智能控制信号灯,都是“蹲路口”蹲出来的。

很长一段时间,济南玉涵路下桥口的拥堵问题都让交警很头疼。2012年,陈晓明和同事们经过一个月时间现场调研,流量监测器放在什么位置,监测出拥堵规律来,制定出具体策略,现做程序开发,然后上线使用,最后路口设置了四处地磁流量监测器,监测器断面可感应车流量,并与智能控制信号灯之间实现数据交换。上线之后,路段拥堵报警下降27%,道路通行率提高20%,高峰时段持续时间减少15分钟。济南交警的支队长、政委、大队长都来观摩,媒体也过来了,现场很多人惊讶,还有这样的方案。

就连很多人认为只是配套设备的硬件,海信也全力做到极致。

在北京,海信的信号机占了“半壁江山”。“北京交管局在和我们座谈时曾说,海信信号机在行业内建立起来的口碑就是’皮实’。”陈晓明说,北京交管局曾调研分析市面上的四五款主流信号机,海信的质量是最高的,日常维护的工作量非常少。

陈维强说,“有的企业信号机用铁壳子,用两年就锈迹斑斑,我们坚决用铝质材料。有记者拍了全国很多城市的信号机,我们的信号机摆在那儿就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有的都超过五年以上,看上去像新的似的,这点我很自豪。”

陈晓明说,武汉、长沙夏天城市内涝,路边的海信信号机被淹没一半。雨水退去,信号机依然可以正常使用。更极端的一次是在盐城,因为路口起火,消防员需要把路边的各种设备断电处理。各种箱子都打开了,海信的信号机箱怎么搞都搞不开。原来针对防潮、防震动、防撬的要求,箱体有着特殊的设计。最后消防员联系交警送钥匙才把箱体打开了。

最懂交警的“交管云脑”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机器学习、自主决策等技术也在智能交通行业被探讨和应用。

2019年,海信“交管云脑”产品问世。“这绝对是国内智能交通领域最懂交警业务的人工智能系统。”海信智慧交通事业本部总经理王雯雯对自家产品的自信绝非凭空而来。

“在智能交通领域深耕了二十余年,海信深入扎根业务实践,积累了雄厚的经验,这是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开发‘交管云脑’时,一面不断吸收和发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科技力,一面深入结合交管业务的真实需求,以始终为客户提供价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有所突破。

有一段时间行业一直追求实时自适应控制和算法先进性,一个模式公式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交通还是太复杂了,一个模型很难搞定。”在王雯雯看来,完全机器自适应还是很遥远的事情。“这也是我们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能把人工调优的经验和大数据的经验融合起来。通过信号机一点点积累交通控制策略,这种经验不是短时间能积累出来的。”

如今,痴迷高新技术而忽视传统交通工程技术、过于强调机器的“人工智能”而忽略专业人士的“人类智能”,也已经引起行业的反思和关注。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长君说,交通信号控制作为城市交通智能管控的核心,要下决心由真正的交通工程专业团队(而不宜是只擅长系统集成或所谓的大数据应用等团队)做好所有道路交叉口(包括主城区和郊区)的交通渠化、配时和相位设计及协调策略设计等工作。

目前,关于信号控制场景,海信已提出了围绕自适应、拥堵、行人、优先等6个主题在内的40种控制策略,可以说覆盖了城市信号控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海信自主研发的交通拥堵智能控制系统,能够融合海量多源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进行城市级交通分析、问题诊断,并能快速精准制定治堵策略,自动生成信号控制方案。

2020年,海信“交管云脑”自主研发行业首个交通领域的知识图谱应用,也正是基于已有的丰富“人工经验”。该应用能自动发现与诊断多种交通问题,例如信号方案时段划分不合理、路口方案绿信比分配失衡、左转或直行车辆在交叉口交织影响同行、路口车道属性分配不合理等等,并可自动推荐多类控制策略,可大幅提升交通问题的诊断效率。凭借在知识图谱等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持续积累,海信参与了IEEE P2807《知识图谱架构》的制定,主导了标准中知识建模、图谱隐私等模块的编写,标志着海信云脑技术开始引领国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孙 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