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青省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话“创新”:如何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青岛日报2021年2月4日1版

如何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住青省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话“创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咬定创新不放松,才能跑出发展加速度。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时,把“聚力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求突破见实效”和“突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分别摆在各项工作首位,并进行专门部署。

“聚焦产业发展抓实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高度融合”“发挥好重大创新平台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创新生态体系作用,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审议时,创新成为代表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大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踊跃发言,谈感受、提建议,会场气氛活跃热烈。

“省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今年重点工作时提出省级科技投入再增长10%,这让科研人员倍感振奋。”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原党委书记刘珂说,报告中谋划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思路清晰、举措务实,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应找准自身位置,更好发挥作用。

“科技创新是要有基础和底蕴的。”在省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洪军看来,山东省、青岛市在海洋科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目前相关规划都已明确的前提下,关键是落实,“目前涉海省市都在大力度发展海洋经济,我们要保持住优势,就必须把科研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打牢基础,占领制高点。”省人大代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防的看法相近。“在海洋科研领域,我们的既有优势在逐渐减弱甚至有的已经被别人超越,而新优势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张国防举例说,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青岛有基础、有优势,但仍需要保持危机感,支持相关领域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科技攻关,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不断提升产业能级。省人大代表,武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埥认为,对一座城市而言,推动科技创新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依托自身基础特色,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编制“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省人大代表、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王然对此印象深刻。她说,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现代高效农业是山东“十强”产业之一。“解决农业‘芯片’——种子‘卡脖子’技术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靠科技创新。”王然认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人才至关重要,“现在我们对人才的重视已经提到非常高的高度,而且加强了对‘双一流’高校人才的引进,但仅仅引进人才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真正健全机制、完善政策,留下人才、用好人才。”

工业互联网在助力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人大代表,海尔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局副主席、执行总裁梁海山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建议,围绕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打造“工赋青岛”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头部企业建设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资金链,持续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和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主体,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关键就在于企业创新活力。省人大代表,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德翔对报告中提到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非常认同。他表示,过去五年,民营企业为山东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面向未来,要不断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就要积极回应企业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持续推出务实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省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贾少谦建议,继续完善配套政策,细化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成龙)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