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如何厚植土壤,听听来自企业的声音

记者走进青岛国际创新园和青岛国际特别创新区

创新创业如何厚植土壤,听听来自企业的声音



■记者与青岛国际创新园企业代表座谈。

广纳天下英才 政策激活『动力源』

创新创业是一个城市不断跃腾的活力之源、不竭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创新创业生态,全面建设创业城市,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位于崂山区的青岛国际创新园是青岛市数字经济试点园区、山东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试点),聚焦以微电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已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月29日,本报记者来到这里,与园区企业管理人员畅谈,围绕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吸引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展开交流。

●建投数据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经理吴岩: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财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人才争夺战”,通过提高购房补贴、降低落户门槛等手段,吸引人才,加大对创新创业支持力度。青岛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的动作,但与同体量的城市相比,感觉青岛的人才政策还略显保守,除了人才招引政策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人才生活、发展软环境等领域的政策不多。

建投数据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攻大数据业务的科技公司,近年来发展很快,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然而,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有不少人才尽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因为家庭的原因没有成行,让企业的招聘人员感觉很遗憾。希望青岛制定新的人才引进计划时,除了对人才个体的关怀,更多考虑城市整体品质提升,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因素,解决人才落户青岛的后顾之忧。让人才面对青岛企业的橄榄枝,既要心动也要行动。

●青岛汇君环境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投资经理苗舜尹:

融资难是初创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为了破解困局,青岛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但这些政策要精准地传递到企业,真正地服务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青岛汇君环境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兴的环保企业,主要从事农村秸秆、禽畜粪污和市政垃圾处理。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最近一段时间发展很快,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在股权融资、银行债券融资都遇到不少问题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还是最主要的融资途径。按照现行政策,各大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都有扶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依然秉持老观念,以固定资产作为贷款门槛,让企业感觉非常棘手。相比之下,南方的金融机构比较灵活,对风险的承受度也比较强,能够根据企业的订单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核芯互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许芳芳:

构建友好的创业环境,一定要着力打造完备的产业链,让初创企业可以有效对接上下游,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寻找更多机会。就目前来看,青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芯片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年来,芯片产业正在国内风起云涌发展,青岛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涌现出了一批企业,由于城市相关产业集聚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一些本地的芯片设计企业只能到外地城市进行生产,受制于人的情况比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希望青岛可以提高相关产业配套,构建完整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下一步,青岛应该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针对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定向人才引进,用全国乃至全球智慧服务青岛发展。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服务总监王大海:

青岛海洋科研基础雄厚,拥有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打造创业城市,应该用好这一先天条件,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目前来看,青岛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还不够多,应充分借助和发挥青岛海洋人才的优势,以政府为桥梁、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引领,加快成果转化,努力挖掘培育一批海洋科技拳头产品。

创新创业企业要有所发展,抢占市场先机,除了需要尖端的科技人才,还需要大量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营销人员。这方面人才青岛还比较欠缺,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亲自跑市场,占用了不少精力,甚至影响了科研攻关。希望教育机构能加大技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普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法务总监赵爽:

青岛以制造业见长,积累了大量的技能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生态,要把技能人才用足用好。优秀的技能人才在一线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大量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方法的创新思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鼓励技能人才成长,建议政府和企业联动,针对企业一线技能人才的创新进行挖掘并建立人才奖励机制,更好激发技术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记者与青岛国际特别创新区企业代表座谈。

开拓广阔市场 城市诚邀『合伙人』

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当下的青岛,正在以不断优化的生态,快速感召、集聚各方创新创业资源,谋求城市量级新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着力营造适合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的新环境,打造匹配高技术企业加速成长的新机制,期望以这种方式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位于李沧区的青岛国际特别创新区是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定位为“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地”。园区以创新性、国际化、市场化和多级加速为运营宗旨,打造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1月29日,本报记者来到这里,与园区企业管理人员座谈,围绕企业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制定、公平市场环境打造等话题展开讨论。

●青岛云裳羽衣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务经理孙民东:

近年来,青岛着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次办好”“秒批”“不见面审批”等新举措纷纷出台,给办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利好。

青岛正在“学深圳、赶深圳”,借鉴深圳经验,园区为企业设置专门对接人员,只要企业将需求告知对接人员,对接人员就会负责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办理业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专人对接,有关部门还可以更好地掌握企业运营情况,进而为企业匹配相应的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希望这种好做法能够推而广之。

●青岛信联科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伟: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更是科技类企业竞争的焦点。为了延揽人才,青岛出台了很多引才聚才政策。仔细梳理可以发现,这些政策引进的重点都聚焦在教授、院士等高端人才上,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管理型、技术型和营销型人才覆盖不够。企业按照经营需要引进人才时,经常不符合相关政策要求。

建议青岛制定新人才政策时,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将专业引才线路向企业引才线路拓展,调动企业自主引才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为了确保引进人才确为企业所需,政策中可以进行细化设定,让企业和引进人才做到“心中有数”。

加大招才引才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培育,青岛高校实力大为增强,可以抓住这一优势,引导企业和高校互动。企业提出人才需求,并提供实践机会,高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两方携手,共同培育符合企业需要的新型人才。

●青岛高库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姜海超:

当前,青岛正在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生产企业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办公和生产制造环节的信息化改造。相比之下,作为企业生产的末端环节,仓储的数据化信息化升级进展较慢,部分企业甚至采用手工方式记录工作数据,拖累了全链条数据化进程。

经过调研得知,部分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在仓储环节进行信息化升级,主要基于成本的考虑,认为安装仓储信息系统花费较高,短时间难以收回成本。青岛因港而生,向海而兴,港口贸易、货代、加工制造业发达,企业仓储环节的信息化升级影响巨大。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出台专项政策,通过多种手段打通“最后一公里”,实质性推动企业仓储环节信息化改造。

●青岛左岸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卜庆凯: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最为渴望的就是开放的、公平的市场环境。近年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青岛做了不少的工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

建议有关部门搭建一个开放交互的平台,推动大企业和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同场竞技,公平竞争,以竞争促发展。良性竞争之外,双方也可以加强联姻合作,通过信息和技术协同,共闯市场,这样既可以降低大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实现双赢。

●九五数字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风控部长陈晨:

小微企业资产轻、人力少、抗击风险能力弱。推动小微企业持续发展,合适的扶持政策非常必要。建议有关部门扎实走访相关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结合自身条件推出扶持政策,一方面,政策要做到“准确”,切中小微企业发展肯綮,抓紧小微企业发展痛点,切实为小微企业解决难题;另一方面,政策要做到“连续”,要让企业有稳定预期,只有持续的政策“滴灌”,才会产生长久的效果。



零距离接触 在现场聆听

“三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文/图/视频 崔 武 杨志文 陈 金 刘 硕)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