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老 农业科班老教授退休后创造“数字生活”

他生长在农村,年轻时考入大学学农业,毕业后从事农业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壮年时,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小麦增产增收,推广现代化蔬菜大棚;步入老年,他依然心系农业,不离土地。他就是原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志良。日前,记者在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刘家庄镇的即发现代农业示范园,见到了这位不服老的老教授。

10年16万公里

王志良今年已经71岁了,每周至少有两天时间往返于青岛市区的家与即墨蔬菜基地之间,10年时间他驾车已经行驶了16万公里。 “我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最大的爱好就是农业,此前是坐车往来,为了方便,我又学会了开车,这样时间更能合理安排。 ”王志良介绍,他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一想到还能够尽其所能帮助大家,心里就美滋滋的。

从为农民增产增收小麦,到引进现代化蔬菜大棚,再到现代农业示范园运转和建设,确保餐桌上的“绿色健康”,这些年王志良日夜奔波。 “如今,食品安全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但是归根结底其实是土壤的修复问题,只有从源头上进行了规范,才能做到持续发展,绿色健康。 ”王志良说,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和团粒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机质的降低,会使土壤板结。一旦土壤板结,浇再多的水,施再多的肥不但无济于事,还会更加破坏土壤结构。

在即发现代农业示范园,修复土壤就是王志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土地的施肥、浇水、植被的生长状况,都有一个表格,每一项他都要亲自审核签字。

 60本农技笔记

由于王志良是农业科班出身,而且此前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对待工作态度极其认真,重视数据,善于观察、记载和分析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需水需肥规律。

 “用事实说话,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这些年哪一天我干了什么工作,翻开我的工作笔记就一目了然了。 ”王志良笑着说,他有记录的习惯,10年间已经记录了60本厚厚的笔记本。翻开王志良的笔记本,农作物一年24节气中的长势,大棚温度、生育期、规格与效益、管理措施、分析建议等内容十分详尽。

走进黄瓜种植大棚,温度将近40℃,王志良已经汗流浃背,但依然仔细观察每一株藤蔓,并与现场的工人进行交流指导。针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他废寝忘食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关键性的技术措施。

这些年,王志良熬白了他一头原本茂密的黑发。他曾在全国率先提出了 “以发展特色农作物为载体,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新思路,其中,用紫地瓜提取的色素和制作的 FD粉,分别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00多位农村老人致富

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开工建设了2000亩农业生产基地——即发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里有现代设施农业区、特色苗木栽培区、养殖区、特色作物种植区、露天作物种植区、休闲观光体验区、科研教学与管理区、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区。为了科学绿色发展,示范园邀请了王志良前来指导,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

 “一个合格的农技工作者就要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之所需。 ”王志良说,示范园不但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示范园先是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承包了农民的土地,每年付租金,然后还聘请当地60岁到70之间的老人前来示范园工作,并且为他们发工资。

“每天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比原来干农活轻松多了,而且工资不低,还能跟农业专家学习农业知识,我们很知足。”一位老人介绍,像她这样在这里工作的老人有100多人,有了收入,解决了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问题。(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张磊)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