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专家对海洋牧场建设提出新观点:重点发展增加鱼类数量为目标的离岸养殖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22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团队对海洋牧场提出新观点,认为重点应该发展增加鱼类数量为目标的离岸养殖,主要依靠自然饵料,使海洋牧场成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技导报》上。

孙松表示,海洋牧场的核心不应该仅仅是投放人工鱼礁和建设海藻场(海草床),海洋牧场不是 “造”出来的,而应该是“恢复”出来的,或者是在原来渔场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向海洋中投放鱼礁只能起到聚集鱼类的作用,属于一种“诱捕”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鱼类的数量。

目前,中国海水养殖的主体是贝类和大型藻类,二者在海洋水产养殖中所占的比例约80%。海洋牧场养殖的生物大部分还是移动能力比较差的贝类和海参等生物,在区域上仍然是在近岸区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海洋空间竞争的问题,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水养殖的范畴。

孙松认为,要充分利用适合鱼类生长的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茂的区域,建立海洋牧场,养殖更多的鱼类,鱼类数量的增加是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要控制“放牧”鱼类的数量,精确估算每年的产量和可捕捞量,建立基于海洋鱼类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

海洋牧场建设和近海渔业资源综合管理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渔业产量的年际变动很大,通过将海洋综合观测与研究、渔业资源调查和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进行有效结合,精准估算中国近海每年的渔业产量和变化趋势,制定合理的总量控制方案并严格实施,将支撑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