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没人夸过我”…… | 记住,有一种爱自己,叫“我不必完美”

01.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但是,越这样却越自卑。

我就多次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的认知思维很消极,对自己的评价很负面,只要自己犯错,就介怀到焦虑。

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

有一次,她在接手一项新工作时出了点小错,虽然及时纠正了,可她仍然耿耿于怀,甚至不敢面对领导。

她说:“领导对工作要求很高,我出了差错,他一定会认为我能力很差,对工作不认真了。”

我说:“怎么会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你做的是一项新的工作,有点小差错也在所难免,改了就好了。”

然而,无论我怎么劝她,她还是心里放不下。

我觉得,她惧怕的不是自己在工作中的小错误,而是心里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为了让她放下焦虑,我让她说说自己的优点。她面露难色,一再表示自己没什么优点。

我说:“每个人都有优点,你也一样。”

她沉思了一会儿说:

“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优点,比如我挺有爱心的,对谁都很好,我做事认真细致,做家务也很利索。”

我说:“这还不算优点啊?你的这些品质可是难得的优点呢!”

同事说:“善良、诚实这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吗?再说做家务不是每个女人应该的吗?从来没有人夸过我。”

这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哪怕在说自己优点的时候,也依然认为自己很糟糕。

她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而对自己的不完美又会感到焦虑和自责。

为什么总有人一面痛苦一面追求完美呢?

02.

父母的培养方式:“爸妈从来没有肯定过我”

父母的教养方式即父母对待子女的养育方式,一般可以从爱和控制两个维度将其划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和溺爱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心理压力要明显高于民主型家庭的孩子。

专制型父母的特点是,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犯了错误会有严厉的惩罚,极少给予奖赏。

这类父亲的想法是,严师才能出高徒,要求严格只是怕他骄傲而已。

讽刺的是,父母的这些“没有多想”的行为,却给孩子套上了枷锁,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摆脱。

03.

消极的归因方式:“都是我的错,是我做得不好”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做成什么样,跟很多因素有关。

比如:一个学生在校运会上打破了百米记录,然而第二年,他的成绩却比上一年差了0.2秒。

他把这归咎于自己平时没有坚持训练,完全忽略了那天的天气和自己的身体原因。

有的同学甚至把一次考试的失败归咎于自己还不够刻苦,不够努力。

这种人不会轻易地肯定自己,即使成功,也认为这不过是偶尔的运气。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04.

严苛的超我:“我怎么是这样的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如本能;

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如道德和法律;

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一般情况下,这三个部分可以和谐共处。 但是,在总是追求完美,认为自己很糟糕的人身上,他们的超我体现得太过突出。

不允许自己轻松和享乐,一旦出现任何不符合理想化自己的形象的时候,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

一位亲戚陷入了一段感情里,谈了几个月才发现她深爱的男友原来早有家室。

虽然她果断地与那个男人切断了关系,但thnn却背上了深深的愧疚。

她说,自己以前最痛恨小三,没想到自己却成为别人家庭的破坏者,自己还算是个好人吗?

从那以后,她一直觉得自己身上有污点,配不上好男人的爱。

她没有认识到那件事自己并没有错,完全是因为男友隐藏了已婚的事实,假装单身主动来撩她的。

这便是超我显示出的强大力量。

超我太严苛的人,就是不允许本我出现,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追求所谓的完美。

如果你也有这种心理感受,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觉察一下可能跟什么原因有关。

如果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系,我们需要明白,父母只是希望我们变得更好,并不是真的否定我们。

如果跟我们的归因方式有关系,我们可以尝试慢慢纠正自己的消极归因方式,客观看待自己的得失。

告诉自己,失败未必是因为自己不行,成功也不一定只是碰巧。

如果觉得自己的超我太严苛,那就回到现实,让自我来进行协调,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本能欲望。

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我们不必完美,轻松一点,放过自己,又有何不可呢?

记住,真正的爱自己,是接纳自己,是告诉自己“我不是非得追求完美”。(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慧)

你经常责怪自己吗?你也认为自己是个不完美的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